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麻衣相法》《柳庄相法》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历代相术典籍中,都会提到"帝王之相"这四个字。
《麻衣相法》记载:"龙行虎步,声如洪钟,此帝王之相也。"
《柳庄相法》也说:"骨隆鼻直,目光如电,必为人主。"
可翻开史书,那些开国立业的真命天子们,出身却大多寻常。
刘邦是个亭长,朱元璋讨过饭,赵匡胤当过兵。
他们年少时,周围的人并未看出什么异相。邻里乡亲也不觉得他们将来能做皇帝。
![]()
更让人费解的是,历史上也有不少人生来就是皇子龙孙,相貌堂堂,却最终国破家亡,沦为阶下囚。那些看相的术士说他们有帝王之相,可为何守不住江山?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帝王之相?这个相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养成的?那些最终登上九五之尊的人,从小就与众不同吗?
春秋战国时期,相术大家就已经在研究这个问题。他们发现,真正的帝王之相,远比想象中复杂。这其中藏着关于命运、性格、时势的诸多玄机。
秦朝末年,沛县有个泗水亭长,名叫刘邦。此人四十多岁了还没什么出息,整日游手好闲,在县里当个小官混日子。
那年秋天,县令在官府设宴,招待过往的官吏。刘邦听说有酒喝,就凑了过去。门房拦住他:"进去要随份子钱,至少一千钱。"
刘邦身上哪有钱,他大大咧咧地说:"我随一万钱。"
门房知道他在吹牛,可架不住他脸皮厚,只好让他进去了。
宴席上坐着一位从外地来的贵客,名叫吕公。这吕公精通相术,在当地很有名望。他看到刘邦进来,眼睛一亮,立刻起身相迎。
宴席上的其他人都愣住了。吕公是什么身份?怎么会对一个小小的亭长如此礼遇?
吕公拉着刘邦坐在上座,仔细打量他的相貌。看了许久,吕公对县令说:"我相人无数,从未见过像刘季这样的相貌。此人将来必成大器。"
县令听了,半信半疑。刘邦这个人他太了解了,喝酒赌博样样来,欠了一屁股债,四十多岁连个老婆都娶不上。这样的人还能成大器?
散席后,吕公把刘邦叫到一边,说要把女儿吕雉嫁给他。刘邦都惊呆了,连连摆手:"我哪配得上您的千金?"
"我看人从不会错。"吕公说,"你有帝王之相。龙准日角,这是天子之相。虽然现在落魄,将来必定大富大贵。"
吕公的儿子吕泽听说这事,气得跳脚:"父亲疯了吗?刘邦那个无赖,怎能配得上我妹妹?"
可吕公坚持己见,硬是把女儿嫁给了刘邦。
多年后,当刘邦真的成了汉高祖,人们才明白吕公当年的眼光。可那时候,谁能相信一个四十多岁的亭长能当皇帝?
![]()
刘邦的相貌到底特别在哪里?史书记载:"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隆准,就是鼻梁高耸。龙颜,是说两颊丰满,下巴方正。这种相貌在相术中确实是贵相。可单凭这个,就能断定他将来能当皇帝吗?
其实吕公看中的,不仅是刘邦的相貌,更是他的气质。刘邦虽然落魄,却从不气馁。他做事果断,从不拖泥带水。待人豪爽,朋友遍天下。这些都是帝王必备的素质。
再看朱元璋。他的出身比刘邦还要低微,是个要饭的和尚。
至正四年,濠州闹饥荒。年仅十七岁的朱元璋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父母兄长接连饿死。他没办法,只能去皇觉寺当和尚,混口饭吃。
可庙里也没粮食,方丈让他出去化缘。朱元璋就这样拿着木鱼和破碗,在淮西一带流浪了三年。
那三年,朱元璋什么苦都吃过。冬天没鞋穿,脚冻得裂开了口子。夏天在破庙里睡觉,蚊子把他咬得满身是包。有时候几天讨不到一口饭,饿得走不动路。
可就是这样一个乞丐和尚,后来却建立了大明王朝,成为洪武大帝。
朱元璋年少时,有没有人看出他有帝王之相?还真有。
朱元璋在皇觉寺时,有个云游的老道士路过。老道士看到朱元璋,上下打量了一番,摇头叹息:"可惜,可惜。"
旁人问他可惜什么,老道士说:"此子有帝王之相,却生在乱世,不知能否熬过这一劫。"
这话传到朱元璋耳中,他并不放在心上。那时候他只想着如何活下去,哪敢想当皇帝的事?
可朱元璋身上确实有些异于常人的地方。《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姿貌雄杰,奇骨贯顶"。民间更是传说他的相貌"五岳朝天,满面珠砂"。
不过这些记载都是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写的,真实性有多少,很难说。史书上经常会把帝王的相貌写得神乎其神,好像他们天生就跟别人不一样。
可朱元璋真正与众不同的地方,不在相貌,而在性格。
他当和尚那几年,遇到过无数危险。土匪、流寇、乱兵,随时可能要了他的命。可他从不怕死,遇到危险反而更加冷静。
有一次,几个土匪劫了他讨来的粮食,还要打他。朱元璋不但不跑,反而跟土匪们讲道理:"你们也是穷人,我也是穷人。穷人何苦为难穷人?不如我们一起想办法,怎么在这乱世中活下去。"
土匪们被他说动了,不但没打他,还跟他成了朋友。后来朱元璋起兵,这几个土匪都跟着他,成了开国功臣。
这就是朱元璋的本事。他能把危机变成机会,能把敌人变成朋友。这种能力,不是相貌能看出来的。
汉光武帝刘秀,也是如此。
刘秀是汉室宗亲,可到他这一代,家道早已中落。他父亲只是个县令,死得早,留下刘秀和哥哥刘縯相依为命。
刘秀年少时在长安读书,生活很清苦。同学们都是官宦子弟,出手阔绰。只有刘秀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连买书的钱都没有。
可刘秀从不自卑。他跟同学们说:"大丈夫当娶妻当如阴丽华,仕宦当作执金吾。"
执金吾是京城卫戍部队的统帅,在都城里威风凛凛。阴丽华是当地第一美女。刘秀这话的意思是,将来要娶最美的女人,做最大的官。
同学们听了都笑他不自量力。可刘秀不在意,他只是默默努力,等待机会。
机会很快就来了。王莽篡汉,天下大乱。刘秀跟着哥哥起兵,开始了他的征战生涯。
刘秀有没有帝王之相?史书记载,刘秀"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这些都是标准的帝王相貌。
可真正让刘秀能够成就大业的,不是这些外在的相貌,而是他的智慧和胸怀。
昆阳之战时,刘秀带着十几个人去搬救兵。回来的路上遇到了王莽的大军,数十万人把昆阳城围得水泄不通。
所有人都劝刘秀撤退,可刘秀坚持要冲进城去。他说:"我若不进城,城中守军必然崩溃。我进城了,大家看到还有希望,就能坚持下去。"
刘秀率领三千敢死队,从敌军阵中杀出一条血路,冲进了昆阳城。城中守军看到他回来,士气大振,最终以少胜多,击败了王莽的几十万大军。
这一战,刘秀的名声传遍天下。可他赢的不是相貌,而是勇气和智慧。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唐太宗李世民,年少时就显露出过人的才华。可他的相貌在史书中记载得并不神奇,只是说"姿仪俊美"。
宋太祖赵匡胤,更是出身行伍,当过兵,做过军官。史书说他"容貌雄伟,器度豁达",可这些都是当了皇帝之后的美化。
真正让这些人能够成就帝业的,不是他们的相貌,而是他们的能力、性格、胸怀和时运。
相术典籍中,关于帝王之相的记载很多。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些记载往往都是后人附会的。
《麻衣相法》说:"龙行虎步者,必为人主。"可什么叫龙行虎步?走路有力量,步伐稳健,这是经过训练就能做到的。
《柳庄相法》说:"骨隆鼻直者,必为人主。"可骨骼高耸,鼻梁挺直,这样的人多了去了,也没见他们都当皇帝。
真正的帝王之相,不在这些表面的特征上。
鬼谷子在《鬼谷子相术》中有一段话,道出了帝王之相的真谛:"相不在形,而在于势。势不在貌,而在于心。心正则势正,势正则相成。"
什么意思?就是说,真正的帝王之相,看的不是长相,而是气势。气势从哪里来?从内心来。内心强大,气势自然就出来了。
刘邦能当皇帝,不是他鼻子高,而是他有领袖魅力。朱元璋能建立大明,不是他相貌奇特,而是他有钢铁般的意志。刘秀能中兴汉室,不是他天生贵相,而是他有过人的智慧和胸怀。
可这些能从相貌上看出来吗?很难。
吕公能看出刘邦有帝王之相,靠的不是刘邦的长相,而是他的气质。一个四十多岁的亭长,落魄潦倒,却依然谈笑自若,这种气度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那个看出朱元璋有帝王之相的老道士,看的也不是朱元璋的脸,而是他面对苦难时的从容。一个要饭的和尚,吃尽了苦头,眼神里却没有绝望,反而闪着光芒,这种人将来必定不凡。
正说着,有个年轻人从人群中站了出来。他名叫李淳风,是唐朝著名的天文学家和相术大师。
李淳风对在场的人说:"你们都在讨论帝王之相,可你们知道真正的帝王之相和普通命格最大的差别在哪里吗?"
![]()
众人都摇头,李淳风接着说:"这个差别,跟相貌没有半点关系。真正的差别在于..."
他话说到一半,突然停住了。众人等了许久,见他不再开口,心里就像被猫抓一样。
李淳风微微一笑:"这个秘密,知道的人不多。
当年袁天纲曾经告诉过我,可他叮嘱我不要轻易说出去。
今天既然说到这里了,我就破例讲一讲。"
台下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李淳风揭开这个秘密。
第二天,李淳风在道观中设坛讲学。
来听的人里三层外三层,都想知道帝王之相的真正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