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等佛缘与下等佛缘的区别,有佛缘的人真的会得到菩萨庇佑吗?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华严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两千五百年前的印度,佛陀在王舍城灵鹫山讲经说法。

每日前来听法的人成百上千,有王公贵族,有贫民百姓。

有婆罗门僧人,也有外道修行者。

这些人都说自己与佛有缘,都想追随佛陀修行。

可佛陀座下三千弟子,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却只有五百人。

同样是听佛陀讲法,为何有人很快开悟证果,有人却修行数十年仍在门外徘徊?



更让人费解的是,有些人从未见过佛陀,只是听闻佛法就能顿悟。而有些人日日侍奉在佛陀身边,却始终不得其门而入。这佛缘的深浅高下,到底是如何分别的?

世人常说,有佛缘的人会得到菩萨庇佑,遇难呈祥,逢凶化吉。可佛陀的弟子中,有人遭遇横祸,有人死于非命,有人晚年凄凉。如果真有佛缘,为何连这些灾难都躲不过?

这佛缘二字,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天机?

那一年,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安居。一天清晨,几位外道修行者来到园中,向佛陀请教什么是佛缘。

为首的是一位名叫须深的外道,他在外道中修行了二十多年,听说佛陀的弟子们证果神速,心中不服,特意前来辩论。

"世尊,我听说你的弟子们都说自己有佛缘,才能快速证果。可我也修行多年,为何始终不得其门而入?是不是我与佛法无缘?"须深的语气中带着几分挑衅。

佛陀微微一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人叫来了三位弟子。

第一位是大弟子迦叶尊者。他披着粪扫衣,形容枯槁,常年在山林中头陀苦行。迦叶在佛陀面前恭敬礼拜。

第二位是须菩提尊者。他衣着整洁,面色红润,常住在城中接受供养。须菩提见到佛陀,也是恭敬礼拜。

第三位是阿难。他是佛陀的堂弟,也是佛陀的侍者,形象端庄,记性极好。阿难每日陪在佛陀身边,却还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位。

佛陀对须深说:"这三个人,都是我的弟子,都说自己有佛缘。可他们的佛缘各不相同。你且听我细说。"

"迦叶未遇我之前,已经在修苦行。他住在荒山野岭,穿的是捡来的破布,吃的是乞讨来的剩饭。有人问他为何如此,他说要通过苦行来消除业障。"

"后来他听说我在鹿野苑说法,便赶来求见。我还没开口讲经,他只看了我一眼,当场就开悟了。你说他这是什么佛缘?"

须深想了想说:"这必定是上等佛缘,看一眼就能开悟。"

佛陀摇头:"你只看到了表面。迦叶能一见就悟,不是看了我一眼的缘故,而是他之前已经修行多年,只差临门一脚。我的出现,只是给了他一个契机。这叫机缘成熟。"

"再说须菩提。他本是富家子弟,生活优渥。听说我在说法,便前来听讲。他听了我讲的空性之理,当下便证得须陀洹果。后来精进修行,很快就证得了阿罗汉果位。"

"可他与迦叶不同。迦叶喜欢苦行,须菩提却不爱吃苦。他住在城中,接受供养,穿着整洁的衣服,吃着美味的饭食。有人说他不够精进,可他偏偏证果最快。"

须深不解:"同样是证果,为何修行方式完全不同?"

"这就是佛缘的不同。"佛陀说,"迦叶前世就喜欢苦行,他的性情适合通过苦行来修炼。须菩提前世喜欢禅定,他的性情适合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修行。各人有各人的路,不能一概而论。"



佛陀顿了顿,指着阿难说:"再看阿难。他是我的堂弟,从小跟着我。我讲过的每一部经,他都听过。我说过的每一句话,他都记得。可他至今还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位。"

"按说他日日陪在我身边,听法最多,应该证果最快才对。可为何反而最慢?"

须深忍不住问:"难道阿难与佛法无缘?"

阿难听了这话,脸色一变,低下了头。

佛陀温和地看着阿难说:"阿难的佛缘,是最深的。只是他的佛缘还没到成熟的时候。"

这话听得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日日陪在佛陀身边却不开悟,怎么反而说是佛缘最深?

佛陀接着说:"阿难记性太好,听过的东西全都记住了。他把我说的话当成知识来记忆,却没有真正去实践。他以为只要记住了经文,就等于开悟了。"

"这就像是一个人天天看医书,把所有药方都背下来了,却从来不去给人治病。你说他算是医生吗?"

"阿难就是这样。他把佛法当成了学问来学,而不是当成修行的方法来用。记住了再多的经文,不去实修,也是枉然。"

阿难听了,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他侍奉佛陀二十多年,一直以为自己做得很好。没想到佛陀早就看出了他的问题。

佛陀拍了拍阿难的肩膀:"你不用难过。你现在虽然还没开悟,但将来你的作用会比任何人都大。正是你能记住我说的所有经文,将来才能把这些经文流传下去。这是你的使命,也是你最大的佛缘。"

听到这里,须深若有所思。他原本以为佛缘就是运气好,能遇到佛陀,听到佛法。现在看来,佛缘远没有这么简单。

佛陀转向须深:"你问我什么是佛缘。我告诉你,佛缘有上中下三等。"

"下等佛缘,是遇到佛法就想学,可学了几天觉得辛苦就放弃了。这种人虽然听过佛法,却不得其门而入。"

"中等佛缘,是遇到佛法能坚持修行,按照佛法的要求去做。这种人能得到一些好处,生活会变得更顺利,心境会更平和。"

"上等佛缘,是不仅自己修行,还能帮助别人修行。他们把佛法融入到生活中,处处都在修行,时时都在觉悟。这种人早晚会证果。"

须深听了,低头思索良久,然后问道:"世尊,我修行这么多年,算是哪种佛缘?"

佛陀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他:"你修行这么多年,是为了什么?"

须深想了想说:"我想求得解脱,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

"那你在修行中,有没有帮助过别人?"

须深一愣:"我在山中苦修,很少与人接触。"

"那你修行时,心里想的是什么?"

"我想着如何能快点证得神通,早日成就。"

佛陀叹了口气:"这就是你的问题所在。你修行是为了自己,心里想的全是自己的成就。这样的修行,就算用了一辈子,也进步不了多少。"

"真正的上等佛缘,不是为了自己修,而是为了众生修。当你心中装着众生,你的修行就不再是负担,而是使命。有了这个使命感,修行就会变得自然而然。"

须深听了,恍然大悟。他在外道修行二十年,一直想的是自己如何能成就,如何能得到神通,如何能脱离苦海。从来没想过要帮助别人。

这就是他修行这么久还是原地踏步的原因。

佛陀看他有所领悟,继续说道:"世人常说有佛缘的人会得到菩萨庇佑。这话对也不对。"

"菩萨确实会庇佑众生,但不是你想象的那种庇佑。很多人以为,只要有佛缘,遇到危险菩萨就会显灵救你,让你逢凶化吉。这是对佛法的误解。"

"真正的庇佑,是让你在遇到困难时,有智慧去面对,有勇气去克服,有慈悲去化解。而不是替你把困难都拿走。"

在场的人听得入神。有个弟子忍不住问道:"世尊,我听说有人念观音菩萨名号,就能从灾难中脱险。这不就是菩萨显灵庇佑吗?"

佛陀笑了:"你说的这种情况确实有。但你要明白,为什么念菩萨名号就能脱险?"

"不是菩萨伸手把你从危险中拉出来。而是当你专心念菩萨名号时,你的心就定下来了。心定了,就不会慌乱。不慌乱,就能想出办法。想出办法,就能化险为夷。"

"菩萨的庇佑,是通过启发你自己的智慧来实现的,而不是替你把问题解决掉。"

这话说得众人都沉默了。原来菩萨庇佑不是那么回事。

佛陀看着须深,问道:"你还记得刚才问我的问题吗?你问我你是不是与佛法无缘。现在你自己觉得呢?"

须深想了想,说道:"弟子明白了。不是我与佛法无缘,而是我之前用错了方法。我把修行当成了一种追求,想着赶快得到结果。越是这样想,越是得不到。"

"对了。"佛陀点头,"修行不是为了追求什么,而是为了放下什么。你放下了对成就的执着,成就自然就来了。"

须深当下礼拜佛陀,请求皈依。他在外道修行二十年都不得其门,听佛陀讲了这番话,终于明白了修行的真谛。

几天后,舍卫城来了一位商人。这商人叫善生,家财万贯,在城中开了好几家店铺。他听说佛陀在此讲法,特意前来拜见。

善生见到佛陀,恭敬礼拜后说:"世尊,我听说您的弟子们都有大福报,我也想有这样的福报。请问我该如何修行?"

佛陀看着善生,沉默了片刻。

"你想要福报,是想要什么样的福报?"佛陀问。

善生不假思索地说:"我想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家人平安健康。"

佛陀笑而不语。过了一会儿,他对善生说:"你想要的这些,确实可以通过修行得到。但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关系到你能得到多大的福报。"



"什么秘密?"善生急切地问。

佛陀的目光变得深邃:"福报有大小之分,佛缘也有高下之别。

你现在想要的,只是最小的福报。真正的大福报,却是..."

佛陀话说到这里,突然停住了。善生等了许久,见佛陀不再开口,心里就像猫抓一样。

他知道,佛陀一定还有更重要的道理没讲。可这道理是什么呢?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