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1888年《美国海军年鉴》的排名,当时世界主要的国家海军排名中,新成立的北洋水师舰队在亚洲排名第一,世界上则排名第九。
![]()
黄海海战
可惜,这么一支规模宏大的近代化海军,却在黄海海战中惨败,而后更是在威海卫海战中全军覆没,令人惋惜。
亚洲排名第一的北洋水师为何打不过日本海军?
有人认为是朝廷上的李鸿章与清流的斗争在使绊子,有人认为水师在战略上误判,低估了日本海军的实力,还有人认为是老佛爷为了修颐和园而挪用了海军的军款等等。
这些或许是北洋水师惨败的一些因素,但并非主要原因。
事实上,北洋水师在战斗中非常英勇,并非一昧的避战求和,至于他们真正惨败乃至全军覆没的原因,其实就是清廷在海军建设上面出了问题。
![]()
黄海海战
即寄希望于一次性购买一批先进的军舰,然后长期维护渤海的制海权,保卫京师即可,而忽略了建设海军的首要目的是得保障自己关键航路的安全,抵抗帝国对自身核心利益所在航线的骚扰,然后在有能力的情况下派军舰去骚扰敌人的航路。
当然,也不能怪北洋水师,主要清廷对于陆防和海防争论了几十年,就算建设了海军,但底色还是重视陆权的。
早在鸦片战争之后,林则徐等有识之士就意识到,清朝的水师和木帆船,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洋海军靠蒸汽机推动的战舰,朝廷急需建设一支近代化的海军以防列强对海疆的入侵。
![]()
清朝的水师和木帆船,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洋海军靠蒸汽机推动的战舰
但随着《南京条约》的签订,清廷认为列强不会进攻了,自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湘军水师的舢板战舰,难以对天京的太平军发挥有效进攻后,才不得不尝试建设近代化的海军。
1862年,清廷以海关税务司李泰国为线,花了六十五万两向英国购买了七艘船只。
但这支舰队的控制权,却在李泰国手上,清廷不能忍,最终将其解散。
![]()
李泰国
虽说后面清廷建立了福建水师和南洋水师,但都是地方性质的水师,朝廷的重心依旧陆上。
1874年的时候,日本仅靠三艘军舰就入侵了台湾,而清廷却眼看着而无能为力,最终以五十万两白银的代价以换取日本的撤军。
日本蕞尔小国,居然都能靠军舰威胁清廷,此事过后,清廷大受刺激,决定兴办海军。
问题是,东南日本挑衅的同时,沙俄和阿古柏又入侵了西北边疆,一时间,朝廷内部官员因塞防重要还是海防重要爆发了激烈的争论。
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认为,京师离海岸近,而边境则离京师远,而左宗棠为首的塞防派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讨论来讨论去,始终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于是在1875年的时候,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让李鸿章、沈葆祯分别督办北、南洋海防事宜。
而当时苦于国库没钱采购铁甲舰,听闻英国的新式蚊子船上的巨炮可以击破铁甲舰,价格也合适,就花了一百五十万两采购了十一艘新式蚊子船。
![]()
“镇北”号蚊子船
问题是新式蚊子船虽然可以攻破铁甲舰,但船上的巨炮却是固定的,想要转动需要移动船身,速度上也很慢,相当于一个固定的炮台一样,无法对铁甲舰造成有效的进攻。
而在这个时候,日本先是又吞并了琉球,面对日本的野心,清廷新式蚊子船根本无法捍卫边疆,后是中法战争爆发,法国海军轻而易举歼灭了福建水师,并且将清廷所有港口进行了封锁,只是碍于英国,没有彻底禁运而已。
由此引发了第二次海防大讨论,而到了这个时候,清廷终于下定决心建设海军了。
从1840年到1885年,隔了45年后,清廷才意识到海军的重要性。
只是清廷对海军的重要性还仅仅是防卫边疆而已,加上采购军舰的数额巨大,因此清廷希望一次性购买一批先进的军舰,然后就可以长期维持渤海制海权,进而高枕无忧了。
这种纯粹的对关键海域的控制和反控制,固然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获得利益,但从长远来看,不见得有多合算。
况且,清廷又碰上了海军战舰概念完全重塑的时代,购买的船只虽然是最新的,但却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海战需求,比如清廷采购的“超勇”号撞击巡洋舰。
![]()
超勇号
“超勇”号的首尾有2门254mm主炮,也在主炮炮房的正面和左右两侧各开了一个窗口,方便朝向侧面射击的,甚至每侧各布置了2门只能向侧面射击的120mm炮,但其核心进攻思路依旧是主炮和速度撞击。
为什么这么设计呢?是源于1866年爆发的意奥利萨海战。
这次海战中,意大利的海军主力舰被奥地利海军直接使用撞击、鱼雷以及大口径主炮近距离轰击而击沉,引起各国的注意。
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很多海军设计工程师认为,军舰的撞击能力是比较优先的,而少量但大口径的主炮也非常重要的,由此设计了类似“超勇”号这样可以高速创破敌人的战舰的新式撞击巡洋舰,而“超勇”号,也是北洋水师绝对主力舰。
除了“超勇”号之外,清廷采购的其他军舰又大都强调船头对敌,因此不考虑在军舰侧面布置大量的速射炮,而船头的面积和宽度又有限,这么一来,就限制了北洋水师战舰的火力密度。
![]()
扬威号,和超勇号一个级别
比如“定远”号和“镇远”号就是这种类型的军舰。
尽管这两艘军舰都采用了中部交错炮塔的设计,而当时的英国海军军舰也是这样设计,但英国军舰炮塔斜联布置的时候,中部间距比较大,而且炮塔所在圆心同船只中轴线夹角为45度,这么一来,即可保障了军舰的侧面有不错的角度可以保障2个炮台同时朝向一侧射击的。
![]()
“定远”号
那为啥“定远”号是这样布置呢?
![]()
“镇远”号
其实就是当时需要4炮同时朝正前方射击,可军舰的造价又限制了排水量,最后只能这样布置了。
可以说,“定远”号实际上是不能真正做到同时朝向侧面射击,只能在斜前方的15度的角度内实现三炮射击。
再比如,在各国海军主流使用榴弹和穿甲弹的时候,北洋水师用的依旧是开花弹和实心弹,甚至多以实心弹为主,严重影响了火炮的杀伤力。
这就导致北洋水师的各个军舰的吨位看起来巨大,大口径的火炮也不少,但其实已经逐步落后当时的主流军舰了,毕竟其他各国海军的主力舰已经从铁甲舰转向无畏舰了。
![]()
英国无畏舰
因而一些人包括李鸿章在内,提出购买新的战舰或者改造旧的战舰。
比如“致远号”,将其中部的副炮耳台,改成单侧2个耳台,增加2门120mm速射炮,比如“经远”号,在尾部增加一座双联150mm火炮的改造,比如为“定远”号和“镇远”号侧面各自增加2个150mm副炮炮台等等。
但不管是采购新的军舰还是改造旧的战舰,都需要花费大量的银子。
虽说每年都给海军拨付了钱款,但这些钱呢?又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而被挪用,比如修颐和园。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是是老佛爷为了享受,才挪用海军军费去修建颐和园的。
![]()
颐和园
实际上真正挪用去修颐和园的,其实是光绪帝爸爸老醇亲王奕譞。
为什么呢?因为慈禧说过,颐和园是她以后退休养老的地方,一旦修好了,就搬过去住。
而奕譞呢?为了让慈禧提早去颐和园住好让儿子早点亲政,就挪用海军军费试图尽快修好颐和园。
![]()
奕譞
恰好,1892年,山西大同因干旱爆发了严重的饥荒,清廷害怕山西饥民就近闹过来,只好动用海军军费去赈灾。
一而再,再而三的动用海军军费,别说购买新军舰了,就是改造旧军舰也难以为继。
而在这种情况下,北洋水师的军需部门还在拖后腿。
当时清廷使用的煤炭都是来自于唐山的开平煤矿,属于官办企业,但负责开平煤矿的人却和北洋水师的军需部门合作,用劣质的碎煤以次充好卖给北洋海军,但价格却是常规的块煤。
![]()
开平煤矿
这么一来,北洋水师的军舰始终跑不出其设计航速。
比如“超勇”号,设计的标准航速是14节,但因为使用碎煤,只能跑10节,这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只能发挥其三分之二的航速。
而日本海军主力舰队中,平均航速在18-19节,最慢的军舰都是15节,而新下水的“吉野”号,甚至可以达到23节的航速。
![]()
“吉野”号
这就导致“超勇”号在实际作战中,是不太可能跑过日本的战舰的,也不可能创到任何敌人的战舰。
至于其他军舰亦是如此,而且碎煤的燃烧效率低且积碳问题严重,而锅炉又得不到充分的保养,很容易造成锅炉管道堵塞甚至爆炸,可谓是一大隐患。
因而在甲午海战之前,北洋水师在武器保养、装备更新上,舰队航速上已经严重落后于日本海军了。
而日本在准备甲午战争的时候,已经向英国订购了“富士”号军舰,这是一艘无畏舰,搭载了4门最新型号的305mm主炮,前后布置,侧面有大量的152mm副炮,航速18节,完全超过了“定远”号。
![]()
“富士”号军舰
好在开战前,还未到达日本,没有投入战争,不然,对北洋水师的威胁更大。
![]()
邓世昌
但即便如此,北洋水师依旧竭尽全力抵御日本的进攻了,哪怕后面北洋水师已经在弹尽粮绝、穷途末路的情况下,都几乎选择自杀殉国,相当悲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