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拍《远山》时,我得背着两箱 35 毫米胶片跑遍西南山区,每拍一组镜头都要反复核对参数 —— 生怕浪费一张胶片;现在拍《城市灯火》,一台数字摄影机就能捕捉到黄昏时云层流动的细腻光影,还能实时和剪辑师远程沟通调整构图。” 导演李默坐在工作室里,身后的书架上并排放着一台老式胶片摄影机和一叠数字硬盘,指尖摩挲过胶片盒上的划痕,语气里满是对电影时代变革的真切感悟。作为入行 20 年、见证胶片到数字转型的导演,他的视角,恰是电影行业在时代浪潮中寻找新坐标的缩影。
![]()
技术迭代不是 “妥协”,是创作边界的 “破局”
“很多同行怀念胶片时代的‘仪式感’,我也怀念 —— 但怀念不代表要拒绝变革。” 李默的第一部院线电影《渡口》用的是 16 毫米胶片拍摄,为了一个日出镜头,他带着剧组在海边等了 7 天;而去年拍摄的《深海回响》,他用 4K 数字摄影机在水下完成了长达 8 分钟的一镜到底。“数字技术没让电影‘变廉价’,反而让我们能更专注于故事本身。”
![]()
他举例说,《深海回响》里有一段主角在深海探测器中的戏份,传统胶片拍摄需要搭建复杂的灯光系统,还可能因胶片感光度不足丢失暗部细节;而数字摄影机的高动态范围,能清晰捕捉到主角瞳孔里的恐惧,以及探测器仪表盘微弱的蓝光 —— 这些细节在大银幕上呈现时,观众能瞬间代入角色的窒息感。“技术是工具,不是目的。从胶片到数字,我们失去的是‘胶片的颗粒感’,但得到的是‘更自由的叙事可能’。”
在李默看来,当下电影行业对 “技术变革” 的焦虑,本质是对 “创作惯性” 的依赖。“有人说‘数字拍不出胶片的质感’,但质感从来不是靠媒介决定的 —— 是靠灯光、构图、演员的眼神,是靠导演对故事的理解。现在我拍短片时,也会用手机尝试创作,比如去年为流媒体平台拍的《街角便利店》,用手机的便携性捕捉到了城市深夜里最真实的烟火气,反而收获了比院线电影更多的年轻观众。”
![]()
影院不是 “过去时”,是 “体验锚点” 的重塑
“前阵子有人问我‘影院会不会消失’,我告诉他‘不会’—— 因为影院能提供的,是任何小屏幕都替代不了的‘沉浸感和仪式感’。” 作为导演,李默对影院的价值有自己的坚持:他会为影院版本的电影单独设计视听语言,比如《深海回响》的 IMAX 版本,他特意将环绕声的声场范围扩大,让观众能感受到海水从四面八方涌来的压迫感;而流媒体版本,他则调整了剪辑节奏,增加了更多角色特写,适配家庭观看的场景。
“影院的核心价值,已经从‘看新片的唯一渠道’变成了‘体验极致视听的社交空间’。” 李默回忆,《深海回响》上映时,他去影院观察观众反应:有情侣手牵手看完电影后讨论剧情,有父母带着孩子为角色的勇气鼓掌,有影迷为片尾的长镜头欢呼 ——“这些画面让我明白,影院不只是‘播放电影的地方’,它是人与人之间情感连接的‘锚点’。”
![]()
他也在尝试为影院注入新的 “体验感”。今年筹备的新片《星空下的约定》,他计划在部分影院场次中加入 “互动环节”:放映结束后,通过全息投影技术让演员与观众实时交流,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不是要搞‘噱头’,是想让观众觉得‘来影院看电影’是一场值得期待的‘事件’,而不是‘可看可不看的选择’。”
与流媒体共生:不是 “分流”,是故事的 “二次生长”
“过去我们把流媒体当成‘对手’,现在我觉得它是‘伙伴’—— 它让电影的生命力变得更长。” 李默的《街角便利店》在流媒体平台上线后,点击量突破 5000 万,很多观众看完后,特意去影院补看他的旧作《渡口》;而《深海回响》在影院上映一个月后,他又在流媒体平台推出了衍生纪录片《深海日记》,记录拍摄时遇到的困难和演员的成长,吸引了更多观众走进影院二刷。
“流媒体不是‘抢走了影院的观众’,而是为电影培养了‘更广泛的受众’。” 李默说,现在他创作时会考虑 “跨媒介叙事”:电影是故事的 “核心”,流媒体上的衍生内容是故事的 “延伸”,短视频平台的片段是故事的 “入口”。“比如《星空下的约定》,我们会先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主角的‘日常片段’,让观众提前认识角色;影院上映后,在流媒体推出‘配角番外’;最后再通过线下影展,让观众和主创面对面交流 —— 这样形成的‘故事生态’,比单一的影院放映更有活力。”
![]()
他也理解同行对 “窗口期” 的纠结,但认为 “灵活应对” 才是关键。“超级大片需要长窗口期来保障影院收益,而文艺片或小成本电影,缩短窗口期反而能扩大影响力。比如去年的一部独立电影,影院上映一周后就登陆流媒体,反而带动了更多人去影院感受它的胶片质感 —— 关键是找到‘影院和流媒体各自的优势’,而不是‘非此即彼’。”
变革的 “痛苦” 与 “希望”:导演的责任是守护 “故事的温度”
“变革肯定是痛苦的 —— 我们要学习新的技术,适应新的规则,甚至要改变几十年的创作习惯。” 李默坦言,去年拍《深海回响》时,他曾因 “如何平衡影院和流媒体的呈现” 失眠:“比如一个长镜头,影院版本需要保持完整性来传递沉浸感,而流媒体版本可能需要加入更多剪辑点来适应观众的观看习惯。但后来我想通了,不管怎么调整,核心都是‘让观众看懂故事,感受到角色的情感’—— 这一点从来没变过。”
在他看来,当下电影行业的 “困局”,不是 “观众不爱看电影了”,而是 “我们没有找到让观众‘爱去影院看电影’的理由”。“过去观众去影院是因为‘没得选’,现在他们有太多选择 —— 短视频、游戏、剧集…… 所以我们必须思考:影院能给观众带来什么独特的价值?是极致的视听体验?是和陌生人一起为故事共鸣的感动?还是成为文化热点的一份子?想清楚这些,才能找到破局的方向。”
采访最后,李默拿起书架上的胶片,对着阳光看上面的纹路:“从胶片到数字,从影院到流媒体,电影的‘壳’在变,但‘核’没变 —— 它还是那个能让我们在黑暗中,通过一束光看到自己、看到世界的艺术。作为导演,我的责任就是在这个变革的时代里,守护好这份‘光’,用新的方式把它传递给更多人。”
据悉,李默的新片《星空下的约定》将于明年初开机,将同时筹备影院版和流媒体衍生内容,探索 “跨媒介叙事” 的更多可能。他说:“电影不会死,死的是‘固步自封的电影模式’。只要我们愿意改变,愿意拥抱时代,电影就会一直活下去,一直打动人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