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造梦者”把机器人塞进《流浪地球》,却撞上了商业化的“陨石带”——这是奇迹,也是警钟
![]()
当银幕上的月球基地缓缓亮起,那台静默的机器人不是特效,而是来自深圳华强北隔间的“中国制造”。故事听起来像爽文:博士辍学、跪地调机、九轮融资、估值20亿。但当我把招股书翻到最后一页,三年7亿亏损、负债15亿、现金流为负的数字还是让心跳慢半拍——技术神话与商业现实之间,到底隔了多少光年?
正文
一、我为何选择“相信”这个故事
先说立场:我愿意给张朝辉们掌声。原因简单——他们把实验室里落灰的算法变成能搬晶圆、巡油管的“打工人”,让“硬科技”三个字不再只是PPT里的口号。国产半导体工厂常年恒温23℃、洁净度百级,人类进去得穿“太空服”,优艾的机器人却能7×24小时在里头“跑龙套”,定位误差不到2毫米。光是这份“稳”,就值一张电影票。
![]()
二、但我也要“拆台”:亏损不是浪漫,是警钟
很多稿把“三年亏7亿”包装成“高研发投入的必要代价”,我持保留态度。研发当然烧钱,但烧得值不值,要看火焰的颜色:
1. 技术壁垒真有那么高?激光雷达+SLAM算法国内已呈“白菜化”,优艾的2毫米精度固然亮眼,可对手把数字卷到0.1毫米也只用了半年。所谓“护城河”随时可能被填平。
2. 客户集中度过高,本质是“乙方焦虑”。为了打进台积电、三星,设备商不得不接受“长账期+高维保”的霸王条款——营收暴涨的同时,应收账款也暴涨,现金流自然“失血”。这不是研发投入,这是“市场换现金流”的旧剧本。
3. “RaaS订阅”听起来性感,却暗藏杠杆:设备折旧、运维人力、技术迭代风险全部转嫁给公司。一旦客户中途退订,重资产将直接变成“重金属”。
三、资本到底在赌什么?
九轮融资、明星机构排队,无非赌两条:一是半导体国产化红利,二是机器人替人趋势的确定性。逻辑没毛病,可别忘了,赛道越热,估值泡沫越容易被“市梦率”吹大。20.8亿元估值对应2024年2.55亿营收,市销率约8倍,放在A股机器人板块不算离谱,但放在“未盈利”的港股18C阵营,只要财报再亏一年,估值就可能腰斩——资本市场从不讲情怀,只讲DCF。
![]()
四、我的“逆向”建议:慢下来,才能跑更远
1. 把“一脑多态”做成“一厘米宽、一公里深”:与其横跨十个场景,不如在半导体物流单点打穿,把2毫米精度提升到0.5毫米,把振动降到0.1g,让对手追半年也追不上。
2. 学日本发那科“利润后置”:设备低价切入,靠高毛利耗材和软件升级赚钱。优艾可推出“洁净耗材包+远程AI诊断”,把一次性买卖变成终身订阅。
3. 现金流“自救”:与银行合作,把应收账款打包成“科创票据”贴现,缩短回款周期;同时引入产业资本(晶圆厂、化工集团)做战略股东,绑定客户也绑定订单。
4. 设置“盈利红线”:研发费用率从40%降到25%,省下的钱全部砸向工艺标准化——把每台机器人 BOM 成本降20%,毛利率立刻抬升8个百分点,盈亏平衡点可提前一年。
![]()
五、写在最后:给中国硬科技的“温柔一棒”
我欣赏优艾智合,也欣赏所有把论文写成产品的年轻人。但正因为欣赏,才更要说:技术奇迹不是免死金牌,商业社会只认“持续造血”。亏损可以是勋章,也可能是枷锁;融资可以是燃料,也可能是麻醉剂。希望张朝辉在港交所敲钟那一刻,不仅能讲出“中国机器人站上月球”的浪漫,也能亮出“我们已能自我造血”的财报。唯有如此,科幻才能变成日常,奇迹才能长成常青树——而这,才是我们对“硬科技”最深的敬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