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样的人能在行业每一轮洗牌期里站稳脚跟?
“哪里有机会,就带团队去哪里。”
电影制片人黎麦克刚入行时,正好抓住了港片黄金时代的尾巴。入行前几年,他主做华语电影海外发行,曾把多部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电影发行到世界各地。算是比较早实践华语内容“走出去”的从业者之一。
从千禧年前后的依托港片巨星与动作类型片在海外热销,到近年多部融合本土文化生活与普世表达的类型电影作品在各大国际电影节展收获好评,他亲历及旁观过华语电影海外发行从“依赖IP”到“内容为本”几个阶段的转变。同时也从事电影制作策划工作,曾参与院线作品《画皮》《新倩女幽魂》等。
同时,他也是从院线电影制作转向探索短剧制作较早的一批从业者。2013年起,带领团队涉足网络内容。2020年开始探索短剧市场,2021年切入短剧领域。
回看25年从业经历,他认为行业每一次看似颠覆的转变,实则都在回归本质——无论媒介与技术怎么迭代,观众需求与审美怎么变,核心商品始终是好内容。动人的故事、精准的包装始终是内容跨文化、跨媒介、跨区域传播的关键。
关于如何看清行业底层逻辑,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找准自己的个人坐标和价值锚点,他已经通过持续实践摸索总结出一套自己的认知体系和方法论。也结合自己的产业经验,把知识和方法融进他的日常教学中。除了资深制片人身份,他还担任香港浸会大学研究生班讲师、北京电影学院客座讲师、巴塞罗那自治大学讲师。
![]()
黎麦克老师在课堂
职业教育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就是产教融合。在产业重塑的节点,他认为当下行业最缺的是“全能型制片人”。11月1日-2日两天,他会在益起映创(深圳)课堂,结合多部电影案例讲授自己的制片方法。
通过拆解自己的成功包括踩坑经验以及行业案例,帮助每一个想成为专业制片人,以及透彻理解影视制片宣发整个流程的人——专业技术层面学会国际化制片宣发工作有哪些重要环节,每个环节怎么做好;思维能力层面学会读懂产业趋势,看清行业底层逻辑。这对成为一个专业制片人至关重要。
对于希望有机会去更大平台做更大项目的优秀学员,如果能力和需求匹配,他也乐于给学生引荐机会,让学生少走弯路。
为了让你更多了解他和他的制片课,开课前,我们向黎麦克老师请教了一些问题。下面是采访文字整理。篇幅略长,但值得你仔细阅读。
从依赖大IP到做本土内容
YIQIYINGCHUANG
益起映创:千禧年以来,华语电影海外发行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的变化?不同阶段成功的电影,共性是什么?
黎麦克:结合我个人从业经历说。我是在2000年前后入行,赶上了港片黄金时代的末班车。那时我们发行的华语电影,多数是港片,在海外很受欢迎。我们不仅在发行环节努力,把销售环节前置到项目拍摄和融资阶段,影片没制作完成就有很多海外片商愿意预购版权。那段时期,全球市场对华语电影,尤其动作片,需求非常旺盛。往往只要有几位天王巨星参与,片子拿出去就不愁卖。
进入2000年后,全球市场发生变化。尤其是亚洲地区,像韩国、泰国和东南亚国家电影产业逐渐崛起,本土观众也开始支持本国影片,对华语电影需求有所下降。港片从90年代的鼎盛走向明显的滑坡。虽然整体需求下降,但机会还在。那个阶段做发行,关键是如何精准包装片子,适应当地市场需求,成功推向海外。
但时至今日,华语电影在海外,特别是欧美市场,其实最具吸引力的仍是“动作”元素,不管是武术设计,还是动作场面,这些仍是我们的独特优势,是好莱坞难以复制的,海外观众还是很有兴趣看看我们这些东西。比如最近在多伦多电影节上反响热烈的影片《火遮眼》,也印证了这一点。
![]()
华语电影《火遮眼》剧照,影片于2025年9月在多伦多电影节全球首映,放映结束后全场观众起立鼓掌长达十分钟,海外媒体打出“A+”级评分,
从八九十年代到现在,“动作”始终是华语电影在海外销售的重要元素。华语电影发行,尤其是海外推广上,之所以能够成功,也在于它们具有难以被替代或迁移的文化特质。这也是我做发行的初衷——希望通过好的“包装”,无论是动作、文化,还是对中国传统故事的演绎,比如我们之前做的《画皮》,用包装把中国的“道”,把电影的文化内核,一起带到海外去。
![]()
黎麦克参与院线电影《画皮》海报
至于近年来的成功电影,我觉得现在整体市场环境跟以前不一样了。过去观众看电影,不论国内还是全球,很多时候是图个乐、图个爽。现在全球观众对电影的审美和期待都大幅度提高,不仅追求娱乐,更关注故事的本质。
现在能跨越文化、在全球范围引起共鸣的影片,往往运用一种universal language(普世语言)去讲具有人性深度的故事,哪怕题材很本土。比如早几年《寄生虫》在国际上的成功,讲的虽然是韩国底层故事,但在类型和表达上跨越了文化。再比如去年一部港片《破·地狱》,代表中国香港角逐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这类具有现实关怀的题材电影往后会越来越多。
![]()
电影《破·地狱》海报
益起映创:从动作元素到现实主义题材,世界电影市场对华语电影的单一认知也在改变。
黎麦克:当然。作为华语电影制片人,其实非常乐见这种趋势变化。商业类型片会沿着自己的路径一直往前走,市场永远有它的位置。只是包装底下的内核和过去不一样了。因此关键在于平衡好内容和包装,既能表达本土文化特色,又能与世界对话。
益起映创:除了观众审美品味升级,观影需求变了,当下的全球电影市场,还发生了哪些不可逆的结构性变化?
黎麦克:观众对以往依赖大IP、大投资、全明星阵容的传统“特效大片”的兴趣,可能没以前那么高了。
现实地讲,前几年我们甚至能看到漫威把众多超级英雄集结在《复仇者联盟》这样的大IP中。从去年开始到未来两三年,这类高投资、大IP的传统大片,从投资角度看,风险会更高。
反过来看,这对市场其实是一个良性调整。过去我们常说拍一部电影动辄需要几亿甚至几十亿,比如《封神》系列。但今后,这种大规模投资可能不会那么常见了。
益起映创:所以当下的电影市场,其实对中小成本电影是友好的。
黎麦克:是。困难有,机遇也有。现在更多观众愿意去看不同类型的电影,也更关注故事本身。更多投资方愿意投资开发中小成本电影。
从内容层面,中小成本电影的关键在于讲好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与观众建立情感连接。这个方向其实已经反复在多个市场得到验证。从香港市场到台湾市场等等都显示出:无论影片阵容多强大,最终观众还是回归到故事本身。只要内容触动人心,在市场就有机会。当然,这对创作者的创意和社会洞察能力都提出更高要求。
![]()
黎麦克老师在课堂
益起映创:从发行角度看呢?这种背景下,中小成本电影如何调整制片和发行策略?
黎麦克: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中小成本电影往往在资金、资源方面比较有限,难支撑大规模的全国发行。我们所说的小成本电影,往往没有大明星、大特效、大场面,更考验发行和营销团队的能力——如何精准地把电影核心卖点传达给特定目标观众。
我们国家这几年也在推动“分线发行”模式。这对中小成本影片非常有利。如果分线发行、分区发行能广泛推行下去,就可以用有限的宣发成本,先把影片在特定区域或人群中做出口碑,把商业基础打好,再借助社交网络,让内容自然发酵、扩散,进而辐射更广阔的市场,形成更大影响力。
因此,未来的中小成本电影,不一定非要一开始就面向全国市场。比如,用2000万投资一部聚焦“大湾区”题材的影片,目标可以先定位在深耕大湾区市场——这里有六七千万人口,先把故事讲好,把区域市场做透,就已经非常成功了。口碑发酵以后,再逐步推向华东、华北等其他地区。这在我看来是可行的路径。
除了区域类型影片,方言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我曾向相关部门提议过,能不能尝试建立一条“大湾区院线”,就像八九十年代的港片,很多观众是看粤语版长大的,我们可以先从大湾区起步,用方言贴近本地观众。比如已经可以看到的成功案例,沪语版的《繁花》,也在全国范围内获得认可。
![]()
电视剧《繁花》沪语版海报
益起映创:所以不论是华语电影走出去,还是中小成本影片寻找生存策略,一个基本思路可能是融会贯通的——从本土故事里提炼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再去跨文化、跨区域发行。
黎麦克:可以这么说。语言或方言其实都不是障碍。关键在于表达是否足够有力。近几年出现的“华北新浪潮”、“山西新浪潮”、“东北新浪潮”或是“岭南新浪潮”,某种程度上也是类型化、区域化创作的一种思路。
从院线电影到网络短剧
YIQIYINGCHUANG
益起映创:提到类型化创作,从院线电影到网络短剧,您参与的作品类型跨度很大。发生转变是市场驱动的结果,还是个人创作意愿的延伸?
黎麦克:我入行是从院线电影起步的,包括发行,后来转向制作。现实地讲,很多时候方向由市场决定——哪里有机会,就带团队去哪里。大约从2013年开始,当时几大平台竞争很激烈,急需大量网络内容填充。我当时虽然有院线项目在推进,但已经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网络内容制作上。
到2020、2021年左右,影视行业受疫情冲击很大,但团队还要运转,背后有一帮兄弟要吃饭,要生存,我不能停工。于是我带团队在深圳尝试做一些短视频内容,也接触过直播带货,但更多还是围绕我们的专业方向,做与内容创作相关的项目。当时短视频领域开始兴起“剧情号”,多为一分钟左右的小故事。我们之前有做剧情类账号的基础,加上和短视频平台一些朋友有联系,快手在短剧领域起步较早也做出了一些成绩,我去北京了解市场后,决定带团队正式进入这个领域。
早期我们主要做平台定制剧,成本较低,没有大规模投入。我算是进入短剧领域比较早的一批人。回过头看,当时短剧商业模式很不明确,怎么变现,怎么盈利,都不清楚。整个行业每天都在变化,运营模式和传统影视制作差别很大。因此做完第一批项目后,我没有继续深入参与制作。直到现在也有很多人找我做短剧,虽然我现在对短剧生态已经比较了解,但还是更多把这个方向留给其他团队去深耕。
益起映创:您也提到短剧和传统影视制作差异很大。具体有哪些不同?
黎麦克:整个生态链、生产体系、生存模式,都跟传统影视截然不同。
从发展脉络去看,短剧其实是从短视频演化出来的——先有短视频,再有剧情内容,然后发展成短剧。因此它的整个生态,包括内容设计、发行方向、商业模式等,都更贴近短视频的逻辑。我在大学讲课时常说,如果把电影视为一个起点,院线电影我们通常称之为“作品”,网生内容我们更多称其为“商品”——因为它服务于平台和用户。
进一步说,可以把短视频、短剧视作影视领域的“快消品”,就像快餐店里的汉堡,吃完就走。吃的时候觉得味道不错,但吃完之后是否会回味?其实很难。
这也导致它们营销逻辑完全不同。传统电影上映后会通过发布会等形式进行宣传,更多是营造氛围;短剧则非常直白地依赖流量投放,关注ROI(投资回报率)的计算。
盈利模式也不同:从以前的靠用户充值、平台分账,到现在更多转向实体转化,结合实物与电商,比如剧中嵌入商品,观众直接买同款。模式也越来越多元。
益起映创:观众审美是不是也变了?
黎麦克:这点不可否认。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大众文化写照,这是时代变迁的一部分。但也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
短视频有它自身的内容规范:必须用劲爆的音乐、快节奏的剪辑、有视觉冲击力的内容吸引注意力,否则用户一划即走。长期接受这类快速、高强度的信息输入,大脑是会累的。也会感觉重复。
从短期近三年的市场变化来看,我个人的观察是,越来越多观众在看了大量短内容之后,反而开始寻求更深刻的内容。
益起映创:将来也可能再变回来。
黎麦克:我觉得现在正慢慢地出现一种回归——观众意识到可以“爽”,但不能一直在“爽”的状态,就会转向主动寻找更细腻、值得细品的内容。就像平时吃惯了快餐,总会有时候想念妈妈做的菜的味道,或是想和伴侣好好吃一顿接地气的晚餐。审美和市场最终会回到一个平衡点。至于具体平衡状态是怎样的,现在还不好断言,但我相信未来会出现。
我们也看到,短内容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虽然目前国内环境还是有些浮躁,但也有一些作品展现出更丰富的表达,内容质量很棒。行业内也已经有不少人尝试出海短剧。任何行业都会进入一个淘汰和沉淀的阶段。短剧目前正处在这个时期,离找到那个平衡点应该不远,传统影视的魅力还在。
![]()
产业、教学、人才成长
YIQIYINGCHUANG
益起映创:您提到在大学讲课,教学过程中,您如何平衡授课内容和实际市场人才需求匹配的问题?
黎麦克:我在学校有一门新媒体相关课程。近两年短剧发展非常快,热度很高,作为老师必须及时跟学生分享,让他们提前有所准备。否则毕业进入行业,对短剧一无所知,就是我的责任。所以从短剧刚起步开始,我会每年跟学生更新行业知识,分享新的制作经验、市场动态。行业每天都在变化,时时有新模式出现,所以可能每次讲课的内容也不一样。
制片人需要紧跟市场,了解行业全貌——从内容开发、制作,到发行营销,每个环节都得摸清楚。因为我同时会参与创作,从教学的角度,我可能会把从创作源头开始,内容制作到销售整个完整流程结合案例教给学生。当然,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责任。
益起映创:当下影视行业里,您认为最缺怎样的制片人才?
黎麦克:全能型人才。
关于制片人这一职业,我个人认为大致可以份两类——一类偏创作型,辅助导演实现创意;一类更擅长整合资源,比如对接资方、发行方、平台等等。但不管是哪一类,一个合格的制片人理论上应该是“全能”的。
制片人是一个项目的总负责人,要组团队、找资金、把握制作、了解观众、负责发行营销,直至最后销售环节,需要全程参与。
但我现在注意到,很多年轻制片人会更偏重创作,更愿意辅助导演去实现内容,这固然好。但我更希望看到我们有更多所谓“全能型人才”。当然,没有人能真正全能、完美,肯定会有偏重。但偏科的前提是,必须对市场有深刻的觉知——不仅是本土市场,更要有全球视野。这样以后才知道如何针对不同市场进行创作与调整,才能带着作品走去更远的地方。
其实制片人的培养也需要因材施教,根据个人特质去发展。所以我也会在课程教学互动中,挖掘每位同学身上不同的闪光点。
![]()
黎麦克老师在课堂
益起映创:您提过一个观点,“没有创意的营销都是白干”。在您眼中什么是“有创意的营销”?
黎麦克:我经常在上课时提到这句话。如果没有创作,哪怕铺再多渠道,投放再多,效果也可能白费。
关于电影推广,2000年前后,常规会在微博上发几篇文章,或找影评人写推广稿件。再到后来的博客时代、社交媒体时代,直到今天,我们仍需要在微信群、公交站牌、电影院等渠道做投放。但这些都不是创意,只是基础。不做不行,做完也不代表就成功了。
今天的营销创意,我个人认为关键在于能否激发出观众好奇心和欲望——让观众产生“这片子到底是讲什么的?我得买张票去看看”的冲动。
举一个今年的例子,张家辉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赎梦》,虽然也在内地发行,知名度不高,但在香港的营销做得非常出色。以极低的成本做出了很棒的传播效果。
![]()
电影《赎梦》海报
张家辉用出演的角色身份,在一些平台通过个人账号进行宣传。官方账号可能更正式。用个人身份,用“角色”的人格和网友互动——通过文字回答网友问题、发布角色在日常生活中的照片,比如坐地铁、在路边摊吃面等等,同时把电影情节也融入其中——会让观众觉得角色是真的活在现实里。
再比如用声音和观众互动,有时开玩笑,有时亲切交流,给观众代入感,仿佛角色真的在回应自己,不是机械式地回复。这种互动方式成本很低,只需要几个相关人员配合维护内容。当然,这种真实感能成功被赋予的关键在于,能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诚意。
当观众觉得这个人物是真诚的,真实的,就自然愿意去聆听另一个生命的声音,沉浸在他的故事里。虚构的情节也就被带进现实,进而完成、甚至超预期实现传播效果。
这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案例。课程中我们还会讲到其他案例。通过这些案例分析,介绍行业里一些比较有创新性、代表性、强实操性的营销思路和操作手段,以后在工作中也会用到。
益起映创:期待您的课程。还有一节课很有意思,叫“AI能帮上什么”。所以您认为在影视制作全流程中,哪些环节用AI解决能真正落地?哪些始终要由人脑、人力完成?为什么?
黎麦克:不可否认,AI会影响到某些工种,造成恐慌,比如2023年好莱坞大罢工。但其实就像蒸汽机取代马车一样,这是技术发展带来的时代进步。
关于AI能做什么,这两年关于AI的讨论非常多,相信大家也有所关注。比如创作前提,以往编剧、导演需要跑图书馆、实地调研、搜集资料,现在AI可以在几分钟内整理出相关主题的几千字资料,不一定100%精准,但至少能完成50%。
再比如绘制故事板。以前需要专门的故事板画师,现在输入剧本,AI能生成同一镜头的四个版本供选择。
再比如特效,过去耗时数月的特效制作,现在可能只需要很短时间。当然精细度上还有局限。但不是AI没能力完成,主要问题在于人类还不擅长精准表达需要。一些基础特效,比如去除威亚痕迹,AI可以很轻松完成。
内容分发上,AI可以实现高度定制化。比如观众喜欢成龙的影片,平台通过AI只推送相关内容切片。这种定制化内容推送已经在实现。
至于AI不能做什么,作为电影创作者、制片人,核心价值始终在于作为人的思想、创意。因为AI的底层逻辑基于大模型和数据,始终是一台冰冷的机器,未来能否触及人类情感,至少目前还是未知数。更详细的应用思路方法,可能需要用一整堂课的时间说具体、说明白。
![]()
黎麦克老师在课堂
益起映创:制片人的日常工作会涉及大量合同,电影投资合约、主创合约等等。制片人处理合同问题怎么避免踩坑?有没有一些经验和方法分享?
黎麦克:有。制片人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就是看各种图表,审阅合同。作为整个项目负责人,从导演及演员的合约,到拍摄期间设备租赁、场地使用,再到后期发行等,几乎所有环节的合同文件都需要制片人把控。因此,学会审阅合同文本,理解条款背后的含义,是成为制片人的基本要求。不仅仅关注到合同文本上写的注意事项,要深入理解行业运作逻辑,把握关键点,能抓住哪些细节需要关注、值得关注、如何关注。
这些年我经手过不少合约,也看到不少同行因为疏忽而付出代价。比如权益归属不清晰、与版权相关的条款疏漏、后期发行中分成计算的方式等等。
“踩坑”和“交学费”几乎是每个制片人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每个人制片人都是不同的坑,一步一个脚印踩过来的。具体处理细节不便公开分享,我也会在课程中结合真实案例,把一些关键问题逐一拆解分析计算,大多是我过去用真金白银换来的教训。很可能学完这堂课,未来审核合同时,你会因此省下不少钱。
益起映创:如果请您给想入行的新人,和目前经验尚浅的从业者几条成长建议,您会偏重哪几个方面?为什么?
黎麦克:首先,我觉得要正视现实,乐观行动。从去年到今年短期市场状况看,院线电影确实比较艰难,但这不代表它会走向消亡。我认为当下的影视行业正在一个“洗牌”的阶段,对年轻人其实是友好的。类似的“洗牌”过程我们经历过几次,比如2013、2014年网络平台崛起时,就培养出一批新导演、新演员。当下的院线电影,也能看到一些新导演正在崭露头角。
因此,院线电影数量减少是不可避免的,但不意味着它的价值也没有了。但制作方式确实变了:比如过去用一亿拍一部电影,现在可能用两千万拍五部。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哪吒2》票房154亿,这说明问题不在市场,观众始终都在,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能力把他们请进影院。
其次,我觉得需要改变思路,不依赖IP或固定创作模式。做打动人心的内容,是对年轻制片人创作能力的真正考验。
其三,要多读书。我觉得现在年轻人对好作品的关注量足够,阅片量也大,但在创造层面打开思路,除了看电影,还要多读书。看5000部电影固然能积累素材,但可能都是别人消化过的“二手资料”。而读书是接触“原始素材”,同一本书在不同人脑中会激发出不同的想象,从书中汲取养分,会帮助你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视角。
再者,持续关注市场动态,不只看国内热点,放眼全球去扩大视野。了解国际上,包括欧美、日韩等地有哪些新题材、新内容、新成功案例。思考为什么这部作品会在美国成功?在韩国成功?如果将其元素与本土文化融合,能不能创造出新可能?像拼乐高一样拆解作品构成,分析作品亮点是否适用于你的市场,重新组合创作出新内容并获得成功。这是一种关键能力。
再有的话,就是用AI做辅助工具去创作。真正能把AI用好,是这代年轻人需要具备的能力。人人需要具备,但不会人人都具备,因此比别人用得好就是你的本领。
益起映创:最后再介绍一下课程,11月1日-2日两天面对面教学,您建议有哪些学习需求的学员来上课?着重帮学员解决哪些问题?收获什么?
黎麦克:两天课程学习会涵盖从制作到发行,再到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内容其实比较全面。适合谁来学习,我觉得刚入行几年的同行,希望有机会去更大的平台做更大的项目,或是有转岗想法,比如摄影师转做导演,学习制片流程能帮你建立一个非常清晰的创作路径,包括每天该做什么、有哪些细节需要注意、哪些问题需要避雷等等。
以及想要入行的年轻人,快速建立对制片人职业的认知,也可以通过全面理解制片流程,清楚知道自己在整个影视项目中,更适合朝哪个方向发展——是创作岗,还是发行岗,还是一开始就朝着导演的目标去努力,帮你少走弯路。
这次课程设计比较灵活,内容很适合香港和内地学员共同学习。我也会把自己跨地区的实践经验结合案例分享给大家。
学习收获还有一点很重要,看懂行业底层逻辑。我在大学讲课时也常跟学生说:清楚现在的行业生态,市场是什么样子,只是看懂了表象。市场环境每天都在变,比如短剧,玩法也在不断更新。但只要了解底层逻辑,不管环境怎么变,你都能看懂它为什么变,未来还能怎么变。掌握国际化制片宣发全流程同时,我也希望带你掌握这项关键能力。
![]()
作者 | Yu
排版 | 竹子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益 起 推 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