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的第一周,不少关注美国驻华使领馆官方账号的中国民众发现,那些往常频繁推送的签证政策解读、文化交流活动预告突然静默了。
北京时间10月3日13时23分,美国驻华使领馆在X平台发布的简短声明揭开了谜底——由于国会未能通过新财年拨款法案,除紧急安全信息外所有社交媒体账号将暂停定期更新。
四天后,这份声明通过微信和微博再次向中文用户传递,字里行间透露着美国联邦政府运转僵局的连锁反应。
这场始于华盛顿的政治博弈正通过使馆账号的静默传递到太平洋彼岸。细读两份声明可以发现,使领馆在措辞上保持了高度一致,均强调"在拨款问题未决期间"这个时间状语,暗示当前状态具有临时性。
值得注意的是,声明特别指出护照和签证服务"在允许的情况下继续提供",这个留有弹性的表述源于美国国务院的特殊运作机制。
根据2023年《美国领事事务手册》修订条款,签证申请费构成"服务收费基金",理论上可不经国会拨款直接用于相关业务,但实际操作中仍需基础运维资金支持。
这就解释了为何北京、上海等主要签证中心仍在运作,但处理速度可能受影响的现实情况。
回溯历史会发现,这种因预算僵局导致的领事服务波动并非首次。2013年10月和2018年1月的两次联邦政府停摆期间,美国驻外机构同样缩减非必要服务。
但本次情况存在显著差异:以往停摆平均持续16天,而当前第118届国会两党在边境安全、援乌资金等议题上的严重对立,使得观察家普遍预测本次僵局可能延续更久。
布鲁金斯学会2025年9月发布的政策简报显示,现代史上最长的政府停摆发生在2018-2019年,持续35天导致87%的国务院员工被迫无薪工作。
![]()
眼下这种不确定性正通过三个具体维度影响着中美民间交往:
首先是商务旅行群体,原定10-11月赴美参展的企业代表反馈,签证面签预约虽未取消,但系统显示的预计处理时间已从常规的5个工作日延长至15日;
其次是留学家庭,正值美国大学申请季,部分早申截止日期在11月1日的学生开始担忧签证能否及时获批;
最后是文化交流领域,原定由使馆文化处主办的秋季电影展映、学术讲座等活动陆续收到延期通知。
在社交媒体时代,外交机构账号停更产生的信息真空正在被各种猜测填充。知乎平台上"如何理解美国使馆账号停更"的讨论帖下,既有理性分析宪法规定的"钱袋权"之争,也不乏"中美关系恶化前兆"的过度解读。
这种认知偏差恰恰凸显了官方信息渠道的重要性——据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监测,美国驻华使领馆账号过去三年平均每月发布82条原创内容,其中签证政策解读占31%,文化教育类占45%,构成了中国民众了解美国的一手信息源。当这个渠道部分中断,某些自媒体搬运的断章取义内容便开始滋生蔓延。
面对这种情况,法律学者提醒公众注意两个关键事实:一是根据《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第5条规定,领事职务包括"颁发护照及旅行证件",这属于必须维持的核心服务;二是美国国务院在2025财年 contingency plan中明确,涉及"生命保护和人道需求"的业务享有拨款豁免。
这也解释了为何声明中反复强调"紧急安全和安保信息"不受影响。仔细观察还可发现,使领网站在维护状态,在线填表系统DS-160仍可正常提交,这种"线上服务优先"的策略既符合数字外交趋势,也能最大限度降低物理场所运营成本。
在华盛顿国会山,民主共和两党议员仍在就12项年度拨款法案角力。参议院拨款委员会主席帕特里克·莱希10月5日的表态值得玩味:"我们保证外交人员的工资会补发,但海外服务的即时中断确实令人遗憾。"
这句话折射出美国政治中的一个残酷现实:外交事务在预算博弈中往往沦为筹码。而大洋这边,每天仍有上千中国申请人走进美领馆签证大厅,他们或许不清楚"持续决议案"与"常规拨款"的区别,但都真切希望华盛顿的政治风波不要打乱自己的人生规划。
正如一位在沈阳领馆外排队的企业家所说:"政客们争论数字的时候,别忘了每个签证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