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学悄悄资助贫困生的故事,我看一回,哭一回,那是忍不住地珠泪横流……
![]()
这件事得从头说起。
有一次南理工校长去学生食堂吃饭,去的比较晚,食堂里面已经没有什么人了。他看到一个男生怯懦懦地让食堂阿姨给他多打一点青菜叶子,免费的汤打了两碗。
男生一大盘子米饭,一堆青菜和两碗菜汤,就是这个学生的午餐。
校长禁不住去问食堂阿姨:这个学生平时都这么吃饭吗?
阿姨点点头,然后两个人细细聊了几句。校长没有多说什么,饭都没吃就走了。
![]()
校长回到办公室就拉着学校的相关人员开会,要求给这个学生补助。
下属说,好的,我马上走流程,让他提供贫困证明,申请助学金。
校长一听,急了:不行,不用走流程,直接将钱打到饭卡里。
有人又说道:校长,这不符合规定啊,要是追究起来……
校长不等他把话说完,立刻打断:我看不了孩子这样!正长身体呢,天天都喝汤喝到饱,那怎么行?有什么责任我来承担!
这时,角落里有传出一个声音:这样的学生不止一个吧,只资助一个学生,那其他的学生就……
沉默了一会儿,校长低沉地说:把这样的学生都找出来,但我有个要求,不动声色,不打扰任何一个学生,不去问询任何一个人,悄悄地把事情办了。
![]()
说干就干,先是从大数据着手,筛选出每月在食堂消费最低的前10%的学生,然后每月至少吃够60次的,但是花费不超过420元的学生。
为什么是60次,因为60次可以判断出这个学生几乎从未点过外卖。
筛选出的学生根据名单,以检查宿舍卫生为由,趁学生上课的时候,去宿舍打开他的柜子,看看衣物和生活用品,进一步核对准确。
这件事悄无声息地在南京理工大学进行着,很快事情告一段落。
刚上大一下学期的女孩子小宋,来自苏北农村,父母务农且身体不好,家中还有弟弟妹妹上学,经济压力极大,她考上南理工后,靠助学贷款交上学费,生活费则靠母亲每月省吃俭用积攒的几百元钱。
![]()
她格外的节约,早上只买一个馒头配免费的粥,午餐和晚餐固定在食堂最便宜的窗口打一份素菜和半份米饭。几乎从不吃肉。
从大一下学期起,她的校园卡每个月下旬会莫名其妙的多出300元,起初她以为是系统错误,甚至连续两个月没有敢动用这个钱,直到辅导员找到她,这是学校悄悄打给你的生活补助费,不用申请,也不用还。
小宋当场红了眼睛,哭得一塌糊涂。
她小心翼翼地点了一份红烧肉,食堂阿姨和老师躲在角落里看她,也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后来她在校园匿名帖里写道:那天打饭时,阿姨像往常一样多给了我一个鸡蛋,我假装没发现,其实转身就哭了。原来被人偷偷爱着是这种感觉:你不必开口,世界已经接住了你的脆弱。
![]()
还有一个男生来自安徽农村,父亲患有慢性病,需长期服药,母亲在县城打零工,收入微薄,家中还有年迈的奶奶需要照顾。
男生考上南理工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除了上课,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兼职上,周末帮忙在食堂打饭,假期在快递驿站分拣包裹,每月能挣五六百元,但仍然难以覆盖每月1000多元的生活开销。
他很少在食堂点荤菜,最常吃的是食堂的1元特价菜,有时候甚至一天只吃两顿饭。从大二开始,他的校园卡里准时多出400元。
第一次收到钱时,他在日记里写道:我以为是阿姨手抖多刷了,后来发现每个月都准时到账,才明白是学校在帮我。最感动的是,这笔钱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不用谢感谢信,不用当众发言,甚至没人知道是我。
![]()
还有一位女生来自云南山区,父母以种植烤烟为生,年收入不到2万,她是家中的长女,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在读书,考上南理工后,她靠着助学贷款和亲戚东拼西凑的钱交了学费,生活费则靠每月家里寄的500元钱。
为了省钱,她从不买衣服,大都是高中同学送的旧衣,鞋子穿破了,就补补继续穿,食堂吃饭时,她只选最便宜的饭菜,连一包辣酱都要分多次用。
同样,突然有一天,她的校园卡里多出来300元,她立马找到充值处,说卡里钱多了,辅导员才告诉她真相,这些打到你卡里的钱,是学校悄悄安排的,就是为了让你安心读书。
女生当场哽咽:我从没有想过,我自己偷偷藏起来的自尊,会被学校这样小心地呵护……
类似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为什么南理工“偷偷摸摸”这样做呢?
![]()
大部分情况下,受到资助大学生首先要证明自己家里很穷,动不动还要上台发表受助感言,让大家都知道,他需要同情。这让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多为难啊!
很多学生觉得家丑不可外扬,表格放在面前的时候,他选择了尊严,而不是一个月几百块钱。甚至有人为了面子放弃补助,转头偷偷去做兼职,结果累垮了身体。
贫困不是错误,没有必要让一个孩子站在台上,说自己有多难!
真正的关怀从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蹲下来,用对方能接受的方式,悄悄托一把。
![]()
后来,第一个女孩子将这份温暖转化为学习动力,本科期间,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奖学金,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教师,立志帮助更多像她一样的农村孩子走出大山。
她在教师节给母校写信时说,当年那笔没说出口的补助,让我明白,贫穷不是耻辱,而是学校教会我的,是永远保持对生活的善意。
第二位男生凭借优异成绩保研本校,研究生期间参与多个振兴乡村的科研项目,毕业后加入一家科技企业,效力于用技术帮助农村地区降低生产成本。
他在毕业典礼上说,当年那笔藏在数据里的补助,教会我的不仅是生存,更是如何有尊严地成长。
![]()
第三个女生毕业后回到云南,成为当地一所中学支教老师,用自己的工资资助了3名山区孩子读书。
她在日记里写道,当年南理工教会我的不是接受帮助,而是传递温暖,现在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当年那笔钱没有署名,因为真正的善意,从来不需要记住是谁给的。
南理工截至目前,这个项目已经实施7年,累计投入700多万元,帮扶4万多人次,项目资金主要来自校友、师生和社会爱心人士的捐赠。
我明白了,这才是真正的“高等教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