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转载于美术报
此次展览是全国高等美术院校青年毕业作品首次在奥运场馆集中展示,汇聚了全国十所美术院校及重点综合类大学艺术学院推荐的400组近千件青年艺术作品,涵盖架上绘画、雕塑、装置、数字艺术、多媒体影像等多种形式在奥运场馆进行集中展示,旨在为青年艺术力量搭建国家级展示与孵化平台。
![]()
三大板块集中亮相
展现青年艺术创作活力
展览以“浪潮・青年”为主题,系统呈现青年艺术在文化传承、媒介融合与科技探索等方面的创新成果。三大板块各具特色,形成内容与空间的双重呼应。
![]()
板块一“潮起溯源·文脉的当代表达”落地鸟巢西区“雪花厅”,展出架上绘画与雕塑作品。
本板块聚焦文化根脉的守护与焕新,以“在传统激流中重绘时代坐标”为核心理念,深入探索传统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系统呈现学院体系对传统造型艺术的深度梳理与先锋表达。此外,本版块还特别设立了“青年教师艺术作品邀请单元”,邀请来自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15所高校的50位优秀青年教师参展,作品既体现对传统造型语言的学术深耕,也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前瞻性的价值引领。
![]()
板块二“无界漩涌・多元媒介的共生激荡”设于水立方北区空间,集中展示绘画、综合材料、雕塑、装置艺术等多元形式的青年艺术作品。
本板块以“艺术语言的拓展与本体创新”为核心策展理念,依托水立方独具未来感的建筑形态与浓厚的科技氛围,致力于打破绘画、雕塑、装置等传统艺术媒介之间的固有边界,构建出一个鼓励自由探索与跨界交融的艺术实验现场。
![]()
板块三“涟漪绘境・数字艺术的沉浸体验”聚焦于“科技人文的对话与感官体验升级”,集中呈现数字艺术、多媒体装置、AI创作及影像艺术作品,展示青年艺术家对“未来艺术”的探索。
该板块深度融合水立方场馆本身的现代科技气质与青年艺术家的数字创新能力,将空间、技术与艺术有机整合,凸出“开放、交互与共生”的设计理念,打造出一个超越传统观展模式的沉浸式互动环境。在这里,观众不再仅仅是“观看者”,更成为艺术的“参与者和共建者”,体验“科技的温度”,探知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未来方向。
双奥场馆跨界转型
打造全民共享的美育新空间
本次展览推动“双奥场馆”实现从“赛事地标”向“文化地标”的功能拓展,形成“艺术+体育+科技”融合的创新范式。
本次展览的展厅设计紧扣“浪潮”意象与奥运场馆特质:鸟巢展区通过流线型展墙与暖色调灯光,凸显传统文脉与当代艺术的碰撞,依托宏阔空间构建起“历史与未来的时空对话场”;水立方展区则结合建筑的科技感与水元素灵动特质,采用透明展具、动态光影与沉浸式设备,打造“多元艺术生态场域”与“数字感官体验空间”。
![]()
本次展览突破传统展陈模式,将高品质艺术内容植入具有全民记忆的奥运地标,打造开放、共享、互动的新型美育空间。通过青年艺术与公共空间的深度对话,展览拓展了美育实践的社会维度,使艺术欣赏融入市民文化生活,让美育成果惠及更广泛公众,生动诠释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时代内涵。
此次展览将持续展至10月31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