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微信推荐机制的更改
如果您喜欢敝号
请进入敝号页面点亮“星标”
![]()
作者丨舍瓦
编辑丨历史国编辑部
在人类探索史的壮丽篇章中,挪威探险家罗阿尔德·阿蒙森与英国探险家罗伯特·法尔肯·斯科特之间的南极竞争无疑是最扣人心弦的故事之一。
1911年至1912年,这两位性格迥异、目标一致的探险家带领各自的团队,向地球最南端的南极点发起挑战。他们不仅要对抗极端严酷的自然环境,还要面对时间、资源和意志的极限考验。
最终,阿蒙森率先抵达南极点,而斯科特虽随后到达,却在归途中悲惨殒命。这场竞争不仅是探险史上的里程碑,更是一段关于勇气、策略与人性极限的传奇。
![]()
![]()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极地探险成为欧洲探险家们追逐荣誉的终极舞台。北极和南极,这两个地球上最偏远、最神秘的角落,吸引着无数冒险者。阿蒙森和斯科特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崭露头角的杰出人物。
罗阿尔德·阿蒙森,1872年出生于挪威一个航海世家,从小就对极地探险充满热情。他曾参与比利时南极远征(1897-1899),积累了在冰雪环境中生存的宝贵经验。1903年至1906年,他成功带领团队穿越西北航道,成为首位完成这一壮举的探险家。阿蒙森的目标最初是征服北极,但当他得知美国探险家罗伯特·皮里已于1909年宣布抵达北极后,他果断将目光转向南极。他深知,抵达南极点将是探险史上新的巅峰。
![]()
罗伯特·法尔肯·斯科特则代表了英国探险的传统。1872年出生于英格兰,他是皇家海军军官,性格坚韧且充满浪漫主义情怀。1901年至1904年,斯科特率领“发现号”远征队首次探索南极,深入罗斯冰架并创下最接近南极点的纪录(南纬82°17′)。尽管未能抵达南极点,这次经历让他对南极充满执念。1910年,他决心重返南极,不仅要完成地理发现,还要为大英帝国赢得荣誉。
![]()
两人的动机虽同为征服南极,却有着微妙差异:阿蒙森追求效率与胜利,斯科特则更注重科学探索与国家荣耀。这种差异最终体现在他们的准备与策略上。
![]()
阿蒙森的探险计划堪称教科书级的精密与实用。他选择挪威船“弗拉姆号”(Fram)作为远征工具,这艘船由著名探险家弗里乔夫·南森(Fridtjof Nansen)设计,专为极地航行打造,坚固耐用。阿蒙森深知南极探险的关键在于食物、运输和适应环境。他带上了96只训练有素的格陵兰雪橇犬,这些狗不仅能拉雪橇,还能在必要时成为食物来源。他的团队携带了充足的干肉、饼干和巧克力,计算精确到每人每天的热量需求。
![]()
阿蒙森的路线选择也极具战略性。他决定从贝亚德湾(Bay of Whales)出发,这一地点位于罗斯冰架边缘,比斯科特的起点麦克默多湾(McMurdo Sound)更靠近南极点约100公里。尽管贝亚德湾的冰面不够稳定,阿蒙森通过仔细研究前人记录,认为风险可控。他还在沿途设立了多个补给站,每个站点都标有黑色旗帜,确保团队在暴风雪中也能找到补给。
相比之下,斯科特的准备显得更为复杂且不够专注。他的远征船“特拉诺瓦号”(Terra Nova)虽然可靠,但装载了大量科学设备和物资,增加了运输负担。斯科特计划使用多种交通工具:雪橇犬、满洲马和机动雪橇。然而,这些选择并未经过充分测试。马匹在极寒中难以存活,机动雪橇则因技术故障频发而作用有限。雪橇犬虽有一定数量,但斯科特和他的团队缺乏使用它们的经验。
![]()
斯科特的补给计划也不如阿蒙森严谨。他的团队在麦克默多湾建立了基地,并在比尔德莫尔冰川沿线设置补给点,但补给量计算不够精确,且标记不够明显。此外,斯科特还将大量精力投入科学考察,携带了地质样本采集工具和气象仪器,这虽体现了英国探险的科学精神,却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征服南极点的专注度。
![]()
1911年1月14日,阿蒙森的“弗拉姆号”抵达贝亚德湾,团队迅速建立基地“弗拉姆海姆”(Framheim)。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他们忙于完善补给站,为最后的冲刺做准备。10月19日,阿蒙森带领4名队员、52只雪橇犬和4架雪橇正式出发。他们的目标明确:以最快速度抵达南极点。
阿蒙森的团队以惊人的效率前进。雪橇犬在冰面上表现出色,每天可拉动重载前进20至30公里。阿蒙森严格控制行程,每天行进约28公里后休息,确保人和狗的体力均衡。他们沿途依靠补给站补充物资,避免了携带过多负担。12月14日,经过55天的艰苦跋涉,阿蒙森一行终于抵达南极点。他们在冰面上插下挪威国旗,建立了一个名为“波尔海姆”(Polheim)的营地,并在帐篷中留下一封信,证明他们的成就。
![]()
斯科特则晚于阿蒙森出发。1910年6月,“特拉诺瓦号”从英国起航,1911年1月抵达麦克默多湾。11月1日,斯科特带领团队开始向南极点进发。然而,从一开始,他们就遭遇了麻烦。机动雪橇很快抛锚,马匹因严寒和疲惫陆续死亡,最终只能依靠人力拉雪橇前进。比尔德莫尔冰川的陡峭地形进一步拖慢了进度,团队成员体力迅速消耗。
![]()
尽管困难重重,斯科特的团队展现了惊人的毅力。1912年1月17日,经过78天的跋涉,他们终于抵达南极点。然而,迎接他们的不是胜利的喜悦,而是阿蒙森留下的帐篷和挪威国旗。斯科特在日记中写道:“上帝啊,这是一个可怕的地方,我们历尽艰辛却发现自己不是第一。”失望与疲惫笼罩了团队,但他们别无选择,只能踏上归途。
![]()
![]()
抵达南极点后,阿蒙森的团队以同样高效的方式返回。雪橇犬和充足的补给确保了他们的生存。1912年1月25日,他们安全返回弗拉姆海姆,整个行程耗时99天,无一人伤亡。3月7日,阿蒙森在澳大利亚霍巴特宣布了自己的胜利,震惊世界。他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荣耀,也为挪威这个小国赢得了国际声誉。
斯科特的归途却是一场悲剧。由于体力透支、食物短缺和恶劣天气,团队的处境迅速恶化。他们在比尔德莫尔冰川附近耗尽了最后的力量。1912年3月29日,斯科特和最后两名队员——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Wilson)和亨利·鲍尔斯(Henry Bowers)——在距离补给点仅18公里的帐篷中去世。他们的遗体和日记直到8个月后才被搜救队发现。斯科特在最后一篇日记中写道:“我们尽力了,但结局如此。”
![]()
阿蒙森与斯科特的南极竞争不仅是探险技术的较量,更是策略与心态的比拼。阿蒙森凭借对极地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务实计划,赢得了胜利。他的专注、效率和对细节的掌控令人叹服。斯科特则因准备不足和过于分散的目标付出了惨痛代价,但他的勇气和科学精神同样值得尊敬。更别忘记了一点,阿蒙森的胜利,离不开那90多只雪橇犬,人类的历史,也是一部驯服动物以及同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与其说是征服自然,不如说是自然给予了人类恩赐,让人类到达。
![]()
这场竞争的历史意义远超胜负本身。它标志着人类对地球最后未知领域的征服,也揭示了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智慧与局限。今天,当我们回望1911-1912年的冰雪征途,阿蒙森与斯科特的名字已超越国界,成为探险精神永恒的象征。也许以后浩瀚太空的探险,会留下更多精彩的故事。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