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此为创意虚构作品,图片素材源自网络分享,仅供叙事需要。愿以此传递美好能量,共建和谐友善社区。
"晓雨,把字签了吧,该结束了。"
律师事务所的会议室里,张建国推了推面前的离婚协议书,西装革履的他看起来和十三年前那个摆煎饼摊的小贩判若两人。
林晓雨握着签字笔的手微微颤抖,她抬起头,看着这个曾经说要爱她一辈子的男人:"建国,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吗?2010年的秋天,夜市的煎饼摊前。"
"都过去了。"张建国不耐烦地说,身边那个穿着香奈儿套装的年轻女人轻笑一声,"张总,咱们还有个会要开,别耽误时间了。"
"周雅文,这里还轮不到你说话。"林晓雨冷冷地瞥了她一眼,又转向张建国,"十三年。从两平米的煎饼摊,到十五家连锁店,到现在的餐饮帝国。你说过去了就过去了?"
"我给了你两千万,还有两套房,一辆车。"张建国点燃一支烟,"晓雨,我已经很厚道了。当年你陪我吃苦,我记着,但现在我们不合适了,你应该明白。"
"不合适?"林晓雨的声音有些发抖,"是我配不上现在的你了,对吗?那个凌晨四点陪你去批发市场的女人,那个辞职拿出所有积蓄帮你开店的女人,那个儿子发烧还在摊位上守到深夜的女人,现在不够年轻、不够漂亮,配不上张总了?"
"你不要说得这么难听。"张建国皱眉,"我和雅文是真心相爱的,这和你无关。"
周雅文得意地笑了:"林女士,时代不同了。现代女性要懂得适时退出,给年轻人机会。您也看到了,张总的事业需要我这样的人来帮助。"
"帮助?"林晓雨冷笑,"公司的账我比谁都清楚。周雅文,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做了什么?"
会议室里的空气瞬间凝固了。张建国脸色一变:"晓雨,你什么意思?"
林晓雨站起身,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我签。但张建国,记住我今天说的话——总有一天,你会后悔的。"
她放下笔,转身走向门口。高跟鞋敲击地面的声音清脆而决绝,如同她这十三年的付出,最终化作一声叹息。
![]()
那是2010年的秋天,林晓雨刚从师范学院毕业,在一所民办小学当代课老师。工资不高,但也算体面。晚上她喜欢去学校附近的夜市逛逛,不为买什么,只是喜欢那种人间烟火的热闹。
第一次注意到张建国,是因为他摊位前排起的长队。那时的夜市里,煎饼摊至少有五六家,但只有他那里总是人最多。林晓雨好奇地走过去,看见一个二十五六岁的年轻人,动作麻利地在铁板上摊着面糊,一边和客人聊天,一边手下不停。他的煎饼不仅口味好,分量还足,最关键的是,他总能记住每个老客户的口味偏好。
"小姑娘,你要辣的还是不辣的?"张建国抬头看见林晓雨,笑着问道。
"不辣,多放点生菜。"林晓雨说。
张建国的手艺确实好。薄薄的饼皮煎得恰到好处,既有韧性又不会太硬,鸡蛋打得均匀,配菜新鲜。林晓雨咬了一口,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真的很好吃。"
从那以后,林晓雨成了张建国摊位的常客。渐渐地,两个人从简单的买卖关系,变成了会聊几句天的朋友。张建国告诉她,他是从河南农村出来的,初中毕业就跟着老乡来城里打工。做过建筑工人,送过快递,最后发现还是做小吃最适合自己。
"我想攒钱开个店,不能一辈子就这样摆摊。"张建国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里有光,"等我有了自己的店,就能给我妈接过来享福了。"
林晓雨看着他,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这个男人没有高学历,没有体面的工作,甚至连本地户口都没有,但他有梦想,有韧劲,有一颗不甘平凡的心。
他们在一起是很自然的事。没有轰轰烈烈的表白,没有玫瑰花和烛光晚餐。只是有一天晚上,张建国收摊后骑着那辆破旧的三轮车,载着林晓雨在空荡荡的街道上转了一圈又一圈。秋风吹在脸上,有点凉,但林晓雨的心却是暖的。
"晓雨,跟着我,你会受苦的。"张建国停下车,认真地说,"我现在什么都没有,连个像样的房子都租不起。"
"我不怕吃苦。"林晓雨握住他满是老茧的手,"只要我们一起努力,日子总会好起来的。"
林晓雨的父母坚决反对这门婚事。母亲哭着说:"你一个大学生,怎么能嫁给一个摆摊的?以后让我们怎么见人?"父亲更是放下狠话:"你要是敢嫁给他,就别认我这个爹!"
但林晓雨认定了张建国。她看中的不是他现在有什么,而是他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劲儿,那种对未来的坚定信念。2011年春节后,他们在城中村租了一间十平米的单间,领了结婚证。婚礼都没办,因为实在拿不出钱。
婚后的生活比林晓雨想象的还要艰难。她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就去夜市帮张建国摆摊。每天凌晨三点半起床,去批发市场采购新鲜食材,四点半回来准备,五点准时出摊。冬天的凌晨,寒风刺骨,手指冻得发僵,但林晓雨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句。
那两年,他们几乎没有添过一件新衣服,没有看过一场电影,没有出去旅游过一次。所有的钱都存起来,为了将来能开一家自己的小店。张建国常常愧疚地对林晓雨说:"等我们有钱了,我一定好好补偿你。"
"傻瓜,我们是夫妻,不需要补偿。"林晓雨总是这样回答。
2012年,他们的儿子出生了。林晓雨坐月子的时候,张建国一个人撑着摊位,白天卖煎饼,晚上还要照顾她和孩子。那段时间,张建国瘦了整整十五斤,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但脸上始终挂着笑容。
"儿子长得像你,以后肯定聪明。"张建国抱着襁褓中的孩子,满眼都是希望,"我一定要让他上最好的学校,让他有个好前途,不能再像我一样没文化。"
为了多赚点钱,张建国把摊位从夜市搬到了早市。早上五点到九点,卖早餐煎饼;晚上六点到十一点,继续去夜市摆摊。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但他从不喊累。林晓雨心疼他,想让他休息,他却说:"趁着年轻多拼几年,等儿子长大了,我们就轻松了。"
2014年,机会来了。城市进行旧城改造,张建国早市摊位旁边的一个老商铺要转让。那是一个二十平米的小门面,位置极好,就在居民区入口,人流量大。房东要价十五万,这对当时的他们来说,是一笔天文数字。
林晓雨和张建国数了数存款,只有八万。还差七万,从哪里借?父母那边是指望不上的,自从她嫁给张建国,父母就和她断了联系。朋友同学?那时候做老师的林晓雨,同事朋友大多是知识分子,谁会有这么多闲钱借给他们?
"要不算了,我们再攒几年。"张建国说,但眼神里全是不甘。
"不能放弃。"林晓雨咬着牙说,"这个位置错过了,以后不一定还能遇到这么好的机会。"
最后,林晓雨辞了职。她把自己的五险一金全部取出来,又把结婚时外婆留给她的一只金镯子卖了,东拼西凑,终于凑够了十五万。
2014年9月,"建国煎饼店"开业了。店面虽小,但干净整洁。张建国特意买了两台新的煎饼机,林晓雨设计了菜单,还学着做了一些小菜和粥作为配餐。为了节省成本,店面的装修都是他们夫妻俩自己动手做的,刷墙、贴瓷砖、安装灯具,累得腰酸背痛,但看着自己的小店一天天成形,两个人心里都充满了希望。
开业第一个月,生意好得出乎意料。附近的居民很快就成了常客,还有不少人专程开车过来吃他们家的煎饼。张建国的手艺配上林晓雨的用心经营,小店的口碑越来越好。
那段时间,是林晓雨记忆中最幸福的日子。虽然每天还是起早贪黑,虽然还是很累,但夫妻俩有说有笑,儿子在店里的小角落写作业,一家三口其乐融融。晚上关门后,张建国会把一天的营业额数给林晓雨听,然后两个人一起规划着未来。
"晓雨,你说我们什么时候能开第二家店?"张建国问。
![]()
"快了,只要我们继续努力,肯定能开。"林晓雨笑着说。
梦想正在一点点变成现实。2016年,他们开了第二家店;2017年,第三家;2018年,第五家。张建国不再满足于只卖煎饼,他开始研究其他小吃,肉夹馍、凉皮、小笼包,一样样加进菜单。林晓雨负责管理和财务,她的细心和条理性,让店面的经营越来越规范。
到2019年,他们已经在全市开了十五家连锁店,注册了"建国早餐"这个商标。张建国从一个摆摊的小贩,变成了年营业额过千万的老板。他们搬进了一百二十平的新房子,开上了三十万的车,儿子也转进了市里最好的私立学校。
但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张建国变了。
他开始频繁地参加各种商业活动和饭局,西装革履,出入高档场所。他说这是为了拓展人脉,为了事业发展。林晓雨理解他,依然像以前一样,默默支持着他,打理着店面的日常运营。
他回家的时间越来越晚,有时候半夜才回来,身上带着酒气和香水味。林晓雨问他,他说是应酬,说是没办法。林晓雨选择相信他,就像她一直以来相信他一样。
周雅文的出现,是在2020年春天。那是一个公司年会上,张建国介绍说这是新招的市场总监,名牌大学毕业,有海外留学经历,能帮助公司拓展新的业务。周雅文二十八岁,皮肤白皙,身材高挑,说话声音软软的,很容易让人产生好感。
"张总,您真是白手起家的典范。"周雅文笑着说,"我特别佩服像您这样靠自己奋斗成功的企业家。"
林晓雨在旁边听着,心里说不出的不舒服。这个女人看张建国的眼神,太过热切了些。但她什么都没说,只是更加努力地工作,想让张建国知道,她依然是他最坚实的后盾。
接下来的一年,张建国和周雅文的接触越来越频繁。他们一起出差,一起谈业务,一起加班到深夜。张建国回家的时间更少了,即使回来,也是匆匆吃口饭就钻进书房处理工作。
林晓雨不是没有怀疑过,但她选择相信。她相信这个和她一起吃过那么多苦的男人,不会背叛她。那些年的患难与共,那些凌晨四点的寒风,那些为了省钱连件新衣服都不舍得买的日子,难道都不算数了吗?
2021年的春节,张建国第一次没有和她一起回老家。他说公司有个重要的项目要谈,实在走不开。林晓雨带着儿子回了河南老家,给早已去世的婆婆扫墓,一个人在坟前哭了很久。
"妈,我对得起建国,对得起这个家。"林晓雨喃喃地说,"为什么他要这样对我?"
过完年回来,林晓雨发现家里多了很多她从未见过的东西。名牌包包,昂贵的首饰,还有一些女性化妆品。她问张建国,他说是给她买的礼物,让她也打扮打扮自己,不要总是素面朝天。
"我这把年纪了,打扮这些做什么?"林晓雨笑得有些苦涩。
"你才三十五岁,怎么就老了?"张建国说,"你也应该享受生活了,不能总是只想着工作。"
林晓雨看着这个男人,觉得他离自己越来越远。曾经那个会心疼她手上冻疮的张建国,那个会在她累的时候给她揉肩的张建国,那个说要一辈子对她好的张建国,好像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真相揭开的那一天,是2022年夏天。
那天林晓雨去公司送张建国落在家里的文件,推开办公室的门,看见张建国和周雅文紧紧拥抱在一起。两个人惊慌失措地分开,办公室里弥漫着暧昧的气息。
"晓雨,你听我解释..."张建国说。
"不用解释了。"林晓雨的声音出奇地平静,"我都明白了。"
她转身走出办公室,背影笔直,但只有她自己知道,那一刻,她的心碎成了无数片。
那天晚上,张建国没有回家。林晓雨一个人坐在客厅里,看着墙上那些家庭照片。结婚照,儿子的周岁照,一家三口的旅游照。每一张照片里,她和张建国都笑得那么幸福。可现在,这些笑容都变成了讽刺。
第二天,张建国回来了。他没有像林晓雨想象的那样跪下来道歉,请求原谅,反而坐在沙发上,点了根烟,用一种她从未见过的冷漠眼神看着她。
"晓雨,我们离婚吧。"他说。
林晓雨愣住了。她以为他会狡辩,会说那只是一时冲动,会保证以后不会再犯。但他竟然直接提出了离婚。
"十三年。"林晓雨的声音有些颤抖,"十三年的夫妻,你就这样一句话要把我打发了?"
"我知道你付出了很多,我也感激你。"张建国说,"财产我会给你一半,房子车子都可以给你,孩子的抚养费我也会按时给。我们好聚好散,不要闹得太难看。"
"好聚好散?"林晓雨冷笑,"建国,你还记得我们在城中村那个十平米的小屋子吗?你还记得凌晨四点我们一起去批发市场的样子吗?你还记得儿子发高烧,我们抱着他跑了三家医院的那个夜晚吗?"
张建国沉默了。良久,他说:"晓雨,人总是要往前看的。我们那时候确实很艰苦,但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样子了,你应该理解的。"
"我理解什么?"林晓雨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流了下来,"理解你喜新厌旧?理解你忘恩负义?理解你在外面有了年轻漂亮的女人,就要把糟糠之妻一脚踢开?"
"你不要说得这么难听。"张建国皱眉,"我和雅文是真心相爱的。她懂我,理解我,能够帮助我的事业更上一层楼。你呢?你除了会做饭管账,还能做什么?你知道我现在每天要面对什么样的商业竞争吗?你能在那些高端场合和我并肩作战吗?"
这些话像刀子一样,一刀刀捅进林晓雨的心里。原来,在他眼里,她已经变成了一个没有价值的累赘。那些年的付出和牺牲,在他眼里,竟然不如一个年轻漂亮、会说漂亮话的女人。
"我同意离婚。"林晓雨擦干眼泪,"但是所有的事情,都要通过正规的法律程序。"
张建国松了口气:"你能这么想,我很高兴。律师那边我已经联系好了,下周我们就去签字。"
接下来的几天,林晓雨像往常一样生活着。她送儿子上学,去店里巡查,处理各种事务,和员工们谈笑风生。没有人看得出来,这个女人的婚姻正在走向终点。
只有在深夜,当儿子睡着后,她才会一个人坐在阳台上,看着城市的灯火,任凭眼泪无声地流淌。她不明白,为什么当初那个说要一辈子对她好的男人,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是金钱迷失了他的眼睛,还是她自己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他?
到了约定签字的那天,林晓雨换上了一件白色的连衣裙,化了淡妆,把头发盘起来。她要体面地结束这段婚姻,不能让任何人看笑话。
律师事务所里,周雅文挎着最新款的爱马仕包,坐在张建国身边,举止亲昵。她看林晓雨的眼神里,没有一丝愧疚,反而像在打量一个失败者。
"林女士,这是离婚协议书,您看一下。"律师把文件推到林晓雨面前,"张先生同意将婚后共同财产的一半分给您,包括两套房产、一辆车,以及两千万现金。孩子的抚养权归您,张先生每月支付抚养费五万元,直到孩子成年。"
林晓雨翻开协议书,一页页看过去。每一个字都那么清晰,每一条款都那么冰冷。十三年的婚姻,最后就变成了这样一份冷冰冰的文件。
"我还有一个条件。"林晓雨抬起头,看着张建国,"我要公司百分之四十的股份。"
张建国愣了一下,周雅文立刻站起来:"林女士,您这是狮子大开口吧?公司是建国一手创立的,您凭什么要这么多股份?"
"凭什么?"林晓雨冷笑,"凭我在创业初期辞去工作,拿出所有积蓄,凭我这十三年来的付出,凭我陪他从一个煎饼摊走到今天。法律规定,婚姻存续期间的财产是共同财产,公司也是我们婚后创立的,我要求分割股份,完全合法。"
张建国的脸色变得很难看。他知道林晓雨说得对,但百分之四十的股份,意味着她将成为公司的第二大股东,在很多决策上都有话语权。这是他不想看到的。
"三千万现金,不要股份。"张建国说,"这是我的底线。"
![]()
"我不需要你的施舍。"林晓雨拿起笔,在协议书上刷刷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我同意离婚,财产按照这份协议书分割。
但是请你记住,张建国,总有一天,你会后悔今天的决定。"
她站起身,头也不回地走出了会议室。
门外的走廊很长,林晓雨的高跟鞋踩在大理石地面上,发出清脆的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