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为何不能供奉两尊观音菩萨?佛门传承的规矩暗含深意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禅林宝训》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民间有句老话:"家中不供双观音,一殿不立二佛像。"

这个流传了千百年的规矩,让许多虔诚的居士心生疑惑。

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为何家中供奉两尊反而不妥?难道菩萨还会在意供奉的数量?

这看似简单的禁忌背后,其实隐藏着极为深刻的修行密意。

它关乎的不仅是供奉的形式,更触及了佛法修行的根本要义。

这个规矩究竟从何而来?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智慧?



在《禅林宝训》和诸多祖师语录中,都曾提及供奉佛菩萨的准则。这些看似严格的规矩,并非是对信众的限制,而是历代祖师根据修行经验,为后人指明的一条正道。若能真正明白其中深意,便能在供奉礼拜中,真正与菩萨的慈悲智慧相应。

说起这个规矩的由来,要从唐代一位居士的亲身经历讲起。

长安城中有一位王姓居士,家境殷实,对观音菩萨极为虔诚。他听闻观音菩萨有三十二应身,能以各种形象度化众生,心中生起一个念头:既然菩萨化身无数,我何不在家中多供奉几尊观音像,这样岂不是功德更大?

于是,他花费重金,请来了两尊精美的观音菩萨像。一尊是白衣观音,手持净瓶杨枝,慈眉善目;另一尊是送子观音,怀抱童子,面容慈祥。他将两尊菩萨像并排供奉在佛堂中,每日焚香礼拜,虔诚至极。

起初的几个月,一切都很平常。王居士每天早晚上香,诵经念咒,心中充满法喜。家中也风调雨顺,生意兴隆,他更加确信自己的做法是对的。

可是过了半年,奇怪的事情开始发生。王居士在礼拜的时候,心中总是升起一种说不出的不安。他发现自己在供奉的时候,目光总是在两尊菩萨像之间游移,不知该先拜哪一尊,也不知该把供品放在哪一尊面前更合适。

更让他困扰的是,他在诵经的时候,心中竟然开始出现分别念:这尊观音慈悲一些,那尊观音庄严一些;今天求健康,该向白衣观音祈求;明天求子嗣,该向送子观音礼拜......

这些念头让他越来越不安。他原本清净的修行,渐渐变得复杂起来。每次供奉,他都要思前想后,患得患失。原本简单的礼拜,变成了一种负担。

有一天夜里,王居士做了一个梦。梦中,他来到一座金碧辉煌的殿堂。殿堂正中,观音菩萨端坐莲台,放大光明。菩萨看着他,温和地问:"你为何心生分别?"

王居士跪在地上,惶恐地说:"弟子不敢,弟子只是想多多供奉菩萨,积累功德。"

观音菩萨微微一笑:"功德不在形式,而在于心。你供奉一尊,若能一心不乱,功德圆满;你供奉百尊,若是心生分别,反成障碍。"

王居士猛然惊醒,浑身冷汗。第二天一早,他便前往城中的寺院,求见方丈大师。方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僧,听完王居士的讲述,沉默了良久。

方丈说:"你知道为何寺院大殿中,只供奉一尊主佛吗?"

王居士摇摇头。



方丈缓缓说道:"佛法讲究专一,讲究一门深入。你看那些成就的祖师大德,哪个不是选定一个法门,穷其一生去修持?念佛的就专心念佛,参禅的就专心参禅,持咒的就专心持咒。这个'专'字,就是成就的关键。"

"供奉佛菩萨也是一样。当你家中只有一尊观音菩萨的时候,你的心是统一的,你的念头是专注的。无论礼拜、上香、诵经,你都知道自己在面对谁,你的心能完全与菩萨相应。"

"可是当你供奉两尊的时候,你的心就开始分裂了。虽然都是观音菩萨,但在你的意识里,它们变成了两个对象。你会不由自主地去比较,去分别,去思考应该如何对待它们。这些念头,就是障碍。"

王居士恍然大悟,又问:"可是,菩萨不是化身无数吗?供奉两尊,难道不是在礼敬菩萨的不同化身吗?"

方丈摇摇头:"这正是你误解的地方。菩萨虽有千百亿化身,但本体是一。就像月亮只有一个,但可以映照在千江万水之中。你看到江中有月,河中有月,湖中有月,难道你会认为有三个月亮吗?"

"同样的道理,无论你供奉的是白衣观音、送子观音,还是千手观音,本质上都是同一位观世音菩萨。当你供奉一尊的时候,你礼拜的就是观音菩萨的全体;当你供奉两尊的时候,你反而把菩萨分成了两个,这就违背了佛法'不二'的真谛。"

王居士听得如痴如醉,方丈继续说道:"而且,供奉不是做给菩萨看的,是做给自己的心看的。菩萨无处不在,你供不供佛像,菩萨都在那里,慈悲不增不减。但是对于修行人来说,一尊庄严的佛像,是帮助我们收摄身心、专注修持的工具。"

"当你在一尊佛像前至诚礼拜,你的心能够完全安住,完全投入。你礼拜的不是那尊铜像或木雕,而是通过这个形象,与菩萨的慈悲智慧相应。一尊像就够了,因为菩萨的全体功德都在其中。"

"可是如果有两尊像,你的心就分散了。今天向这尊祈求健康,明天向那尊祈求平安,你的心始终在外面跑,始终在分别执著。这样的供奉,不仅得不到利益,反而增加了烦恼。"

王居士深深地叹了口气:"弟子愚痴,以为多供奉就是多积德,却不知反而违背了佛法的精神。"

方丈说:"这也不能怪你。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误解,以为学佛就是多拜佛,多烧香,多做功德。殊不知,佛法最重要的是'心法'。一切的外在形式,都是为了帮助我们的心安住、清净、开悟。如果形式反而成了障碍,那就本末倒置了。"

王居士听到这里,心中已经明白了大半。他恭敬地问道:"那么,弟子应该如何处理家中的两尊观音像呢?"

方丈说:"你可以择其一留在家中供奉,另一尊可以送到寺院,或者送给其他需要的居士。但在这之前,你要明白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王居士连忙问:"请大师开示。"

方丈注视着他的眼睛,缓缓说道:"你要明白,为什么不能供奉两尊观音,这个规矩背后真正的深意是什么......"



就在此时,寺院的钟声响起,悠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方丈的话语还未说完,却已经让王居士的心中升起了无限的期待。

这个规矩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修行奥秘?

它与我们的日常修行又有什么关系?方丈接下来会揭示什么样的深层智慧?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