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漫长的季节》热播,范伟饰演的王响一角让无数观众破防。
有人翻出他早年领奖的:握着金鸡奖奖杯的他,站在聚光灯下,没提圈中前辈,也没说合作搭档,开口第一句就是“我最感谢的是我的妻子”。
这话让不少人疑惑,当年9次登春晚,和赵本山搭档演《卖拐》系列火遍全国的范伟,明明被很多人当成“赵本山带出来的演员”,怎么会把人生最重要的感谢,给了一个很少露面的女人?
![]()
离开赵本山
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初,春晚舞台上的范伟,几乎总和赵本山绑在一起。
赵本山是家喻户晓的“小品王”,站在他身边的范伟,永远是那个“被忽悠”的角色,《卖拐》里憨厚的厨子,《卖车》里较真的老实人,《牛大叔提干》里扶着眼镜的小职员。
![]()
观众记住了他的“傻气”,却很少有人把“实力派”和他挂钩。后来他在《马大帅》里演范德彪,依旧没跳出“喜剧配角”的框架。
2002年,范伟突然提出要退出春晚,专心拍影视剧。消息传出来,身边的人都在嘀咕:“离开赵本山的光环,他还能演什么?”甚至有同行私下说:“他这辈子可能就只能演‘憨厚配角’了。”
![]()
没人知道,当时的范伟心里也没底,他从17岁学相声开始,就习惯了“跟着别人走”,在曲艺团跟着师父学活儿,上春晚跟着赵本山搭戏,如今要自己挑大梁,他既期待又忐忑。
但时间最终给出了答案,此后十几年,范伟扎进影视圈,从《看车人的七月》里的普通看车人,到《我和我的家乡》里的陕西老教师,再到《道士下山》里深藏不露的医馆主人,一个个角色被他演得入木三分。
![]()
他的奖杯柜里,慢慢摆满了金鸡奖、金马奖、金鹰奖、白玉兰奖,这些都是影视圈最有分量的奖项,连很多资深演员一辈子都难以集齐。
后来有次活动,他和张国立同台,张国立看到他,主动走上前寒暄,还伸手帮他理了理衣领。这个自然的动作,被镜头拍了下来。
![]()
网友说:“这哪儿是前辈对后辈,明明是同行之间的尊重。” 可谁也没想到,每次领奖时,范伟总会提到妻子。有次采访被问“最想感谢谁”,他摸着后脑勺笑:“没有我老婆,可能就没有现在的我。”
![]()
26岁的相遇
范伟和妻子杨宝玲的相遇,要从1988年说起。,那年范伟26岁,在沈阳曲艺团有了“铁饭碗”,工作稳定了,个人问题却成了家里的愁事儿。
他相貌普通,戴副眼镜,性格又内向,相亲好几次都没成。父母夜里睡不着,总念叨“小伟会不会打光棍”。
![]()
后来朋友给他介绍了杨宝玲和他同龄,在医院当护士,个子高挑,眉眼清秀,白衬衣领子翻在浅灰毛衣外,扎着护士特有的低马尾。
第一次见面,范伟就慌了神,他后来跟朋友说:“看见她的第一眼,我脑子里都在想,将来孩子叫什么名字了。” 可杨宝玲没那么快动心。
![]()
她在医院见多了人生百态,比同龄人沉稳,面对范伟直白的好感,她没立刻答应,反而跟同事说:“才见一面就说喜欢,说不定只是看重外表。” 范伟没气馁。
那时候他下班早,每天揣着刚出炉的烤地瓜往医院跑。护士站的白炽灯下,他看着杨宝玲给病人换药,有时候能等半个多小时,也不打扰。
![]()
杨宝玲值班时,他就坐在走廊长椅上翻剧本,偶尔抬头看见她推着治疗车经过,眼里的笑意藏都藏不住。
有次冬天,他听说杨宝玲爱吃糖炒栗子,特意绕远路去买,用棉手套裹着揣在怀里。送到医院时,栗子还烫手,他的手却冻得通红。
![]()
这样的追求持续了两年,期间有朋友给范伟介绍别的姑娘,他都婉拒了:“我就想跟宝玲处一处。” 转机发生在一个雪夜。
杨宝玲值夜班,范伟知道后,提前三个小时就举着伞在医院后门等。雪下得大,等杨宝玲出来时,他的肩头、帽子上都落满了雪,活像个“雪人”。
![]()
看着冻得搓手的范伟,杨宝玲心里一软,轻声说:“明天来我家吃饭吧。” 这句话,成了两人感情的转折点,1990年,他们结婚了。
新房只有二十多平米,置办家具的钱是借的,杨宝玲用碎布头拼了窗帘,阳台上总晾着她的白护士服。后来儿子范曦文出生,范伟抱着孩子跟杨宝玲笑:“这名字,我八年前见你的时候就想好了。”
![]()
贤妻的“清醒剂”
结婚后,杨宝玲依旧在医院当护士,还常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可随着范伟的事业越来越好,尤其是1995年《牛大叔提干》让他被全国观众记住后,杨宝玲却做了个决定辞职,专心照顾家庭。
当时有人劝她:“你这份工作多稳定,辞职太可惜了。”杨宝玲却笑着说:“小伟正忙事业,家里得有人盯著,不然他分心。”
![]()
从那以后,杨宝玲成了范伟的“幕后支柱”,他熬夜背台词时,她会轻手轻脚地给茶杯续上热茶;重要演出前,她会把他的中山装熨得笔挺,连袖口的褶皱都不放过;他去外地拍戏,她会把常用的药分门别类装好,贴好标签。
最关键的是,杨宝玲总能在范伟“飘”的时候,给她泼一盆“清醒剂”,2000年前后,范伟因小品火得一塌糊涂,商演邀约不断。
![]()
有次他跟杨宝玲说“最近小品邀约太多,影视剧本都没时间看”,杨宝玲却认真地跟他说:“小品看个新鲜,观众看完就忘了;影视剧才能留得住角色,这才是长远的路。”
这句话点醒了范伟,2002年演完《功夫》后,他慢慢减少小品演出,把重心转向影视圈。第一部文艺片《看车人的七月》,就让他拿下了影帝,这让他更加坚信妻子的判断。
![]()
2006年,范伟在拍戏时遭遇车祸,胸椎骨折。躺在医院里的那段时间,他一度很消沉,甚至跟杨宝玲说“以后可能拍不了戏了”。
杨宝玲没说什么大道理,只是每天帮他翻身十几次,按摩双腿,累得胳膊酸痛也不吭声。医生说“多做蹬自行车动作有助于康复”,她就背坐在范伟面前,让他用脚蹬自己的后背,一下一下,耐心得很。
![]()
在她的照料下,范伟慢慢康复,重新回到片场。后来他跟朋友说:“那时候要是没有宝玲,我可能真就放弃了。”
更难得的是,杨宝玲从不在范伟的工作场合露面。有时候她陪范伟去剧组,就在车里等,记者想采访她,她也只是笑着摇头:“你们多关注小伟的作品就好。”
![]()
范伟身上有个小挂件,里面装着一家三口的照片。不管去哪儿,摸着这个挂件,就觉得家里人在身边。
儿子的逆耳忠言
1992年,范曦文出生后,范伟在家里的地位就从“老二”变成了“老三”,上有妻子“管着”,下有儿子“说著”。
范曦文从小就像范伟,性格独立,连爱好都一模一样:痴迷京剧的唱念做打,爱听相声磁带,还能捧着《红楼梦》读一下午。
![]()
范伟见状,就请好友、相声演员王平收儿子为徒,不过爷俩早说好:“学艺就是图个乐,不指望靠这个吃饭。”
让范伟没想到的是,儿子不仅是他的“小知音”,还是最敢说他“不好”的人。 有次范伟在家放自己演的电影,看到一半,范曦文突然把电视关了。
![]()
当时范伟还纳闷,儿子却直白地说:“爸,您这戏离老百姓太远了,观众花钱进电影院,不是看飘在云里的故事的。”
后来接拍《老大的幸福》时,他特意跟导演建议,加一些年轻人喜欢的时尚元素,让角色更贴近生活。这部剧播出后,果然受到不少年轻观众的喜欢。
![]()
在教育儿子这件事上,范伟从没想过“棍棒底下出孝子”。范曦文从清华附中毕业后,说想去加拿大留学,范伟没反对;杨宝玲想陪儿子去国外,他也支持。
他常说:“最好的教育,就是做个有担当的爸爸、负责任的丈夫,孩子看着,自然就学会了。” 这份教育理念,其实来自范伟的父亲。
![]()
范伟还记得,自己13岁那年,父亲让他揣着200块钱去买缝纫机,那时候的200块,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两万元。结果他路过操场时,看见同学摔跤,一时兴起也凑了热闹,等玩完才发现,钱早就丢了。
父亲知道后,抄起扫帚就追着他打,范伟边跑边委屈:“这肯定不是亲爹!”气不过的他,还在胡同墙上用粉笔写了“打倒我爸”四个大字,之后还离家出走了三天。
![]()
等家人找到他时,一向严厉的父亲,竟然在街坊面前哭了。看着父亲通红的眼眶,范伟突然懂了:“这确实是我亲爸。” 后来范伟拍小品《拜年》,总觉得自己台词太少,心里憋屈。
父亲来看排练,慢悠悠地跟他说:“词少有人家词少的道理,你把人物演活了,就算不说话,观众也记得住。”还跟他说:“做事先让别人舒服,你才能舒服。” 这两句话,范伟记了一辈子。
![]()
后来他演配角时,从不多争台词,只琢磨怎么把角色立起来;拿到影帝后,也从不得意忘形,依旧踏实拍戏。
如今范伟的父母已经离世,但每次他在片场给年轻演员说戏时,总会想起父亲当年的话。
如今的范伟,依旧在影视圈深耕,从《漫长的季节》到《第二十条》,每个角色都让人眼前一亮,9月23日,由范伟与秦昊、史彭元、王勉共同主演的微电影《东北 真行》正式上线。
![]()
家里的客厅,永远为他留着一盏灯,杨宝玲会等他晚归,帮他接过外套。 他常说:“我这辈子最对的决定,就是娶了宝玲。”这份平淡的相守,比任何奖杯都珍贵。你对范伟的哪部作品印象最深?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编辑/:W
信息来源:百科相关资料、范伟访谈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