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吕欢欢
十月的淮北烈山,石榴红了。
沿着龙脊天路驶入烈山区榴园村,道路两旁的石榴园里,果农们正举着剪刀,小心翼翼地采摘成熟的果实。一颗颗饱满的石榴压弯了枝头,在秋日阳光下泛着红亮的光泽。
![]()
位于淮北烈山区的中国软籽石榴基地。 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这几天订单多,得抓紧时间采摘。” 果农宋兴红边说边麻利地将刚摘下的石榴装入筐中。他家的 8 亩石榴园里,种植着软籽 1 号、青皮甜等多个优质品种,“今年收成好,一亩能收 5000 多公斤,9 月底就被预订过半了!”
在宋兴红看来,石榴不仅是水果,更是 “致富果”。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仅石榴一项,就为他家带来十多万元收入。“现在快递直接到地头,上午摘果,下午发货,第二天就能送到江浙沪客户的餐桌上。”
宋兴红的喜悦,源自烈山区石榴产业的蓬勃发展。作为全国六大石榴基地之一,烈山区石榴种植面积达 3 万余亩,现存明清古石榴园千余亩、百年以上古树 800 余株。2012 年,“塔山石榴” 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
金秋时节,榴园硕果累累。 冯树风摄
然而,产业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面对早期农技推广不足、灌溉设施缺乏等挑战,烈山区选择走科技兴农之路。该区与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成功选育并推广软籽 1 号、青皮甜等 7 个优质品种,试验品种达 30 个。通过建设种质资源保护圃、开展技术培训,八成种植户成为 “土专家”,亩产和果品价值显著提升。
如果说出色的种植技术夯实了产业根基,那么延伸产业链条则显著提升了产品附加值。烈山区不断丰富石榴加工品类,本地企业开发的石榴汁、石榴酒等产品深受市场欢迎,今年石榴汁网上销售额已达 500 万元。产业链的延伸不仅带来更高效益,还为 300 余名群众提供 “家门口” 的就业机会。
与此同时,烈山区匠心独运,将一颗小小石榴打造成融合农业、文化与旅游的多元产业。坐落在万亩石榴园内的蘧庐民宿群,依托 600 年古石榴园的生态资源,依山就势打造 13 座独立院落,以 “亲近自然” 为核心特色,让人们在满山苍翠与石榴果香中尽享榴乡慢生活。
![]()
游客在明清石榴园里打卡拍照。 烈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不止于此,烈山人还在 “小盆景” 里做出 “大文章”,让石榴在盆景艺术中找到新的表达方式。
在榴园社区,宋浩父子创办的盆景合作社坚持就地取材,将形态优美的老石榴树精心培育成艺术盆景,使 “榴香榴色” 从田间果树蜕变为案头雅艺。在他们的带动下,社区已发展 4 家专业盆景园,年产盆景约 1.2 万盆,有效促进当地就业,为乡村振兴绘就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统计,2024 年,全区石榴产业总产值突破 4.83 亿元,榴园社区仅石榴一项就实现人均年增收 2.6 万元。
面对取得的成绩,烈山人并没有停下脚步。不久前,《烈山区石榴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5—2030 年)》正式出台,提出到 2030 年实现全产业链总产值 50 亿元、提供就业岗位 2 万个、建成全国一流的石榴产业基地,并明确以 “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科技赋能、融合增效” 为路径,将石榴产业打造成乡村振兴的 “核心引擎”。
![]()
石榴硕果累累。 人民网记者 吕欢欢摄
为确保目标落地,烈山区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的工作专班,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开发 “石榴贷”“文旅贷” 等金融产品,优先保障项目用地。
随着果蓓果汁深加工、京东冷链物流、大学生美术写生基地等 15 个重点项目陆续推进,烈山区石榴产业正迈入 “种植标准化、加工精细化、文旅特色化、品牌高端化” 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如今,在烈山区,从枝头到舌尖,从果园到景区,这颗红色的果实,正成为乡村振兴的 “甜蜜引擎”,带着当地百姓奔向更加红火的日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