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湖南韶山的山野间,一场突如其来的搜捕行动展开。
![]()
彼时的毛泽东刚刚在家乡重建党支部,便因触怒了当地豪绅,被地方军阀下令“就地正法”。
生死关头,他急奔童年玩伴、一位靠刨木头为生的木匠家中。
十多年未见的“张一哥”,没有半分犹豫,拔刀相助,用一把剃刀和一件旧衣,救了这位未来的领袖一命。
直到多年后,这位木匠却突然写信向毛主席“讨口酒喝”,这是怎么回事?毛主席又是如何回应的?
韶山风雨欲来时
1924年的韶山,一群肩挑锄头的农民聚在一起,低声议论着一件新鲜事,毛润之回来了。
农人不明白,那个总是穿着洗得发白的长衫的青年,已经不是当年放牛、玩泥巴的“石三伢子”了。
![]()
他此番归乡,看似避世实则问政,只是掩着一层“养病”的帷幔。
这个家乡正是他播种革命火种的最佳之地,而他,也早已做好了点燃烈焰的准备。
他与杨开慧一道,在韶山冲建起夜校,教农民识字,讲“工人有工会,农民也该有农会”的新道理。
韶山支部也在他的推动下悄然成立,四乡八里不少青壮年,也开始聚拢到他身边。
他们偷偷议论着那几个陌生又让人热血沸腾的词,“革命”“打土豪”“分田地”。
但乡下的宁静,是最容易被打破的,尤其是,当他动了“成家”的奶酪。
![]()
成胥生,这个名字在韶山几乎等同于“土皇帝”。
“平地三分土,半归成家田。”韶山连年灾荒,大水之后便是干旱,农民们交完租子,家里连一碗稀粥都熬不起。
而他,却趁火打劫,将大米藏进仓库,坐等涨价再高价抛售,甚至还将米从韶山偷运到灾情更严重的湘潭,牟取暴利。
当毛泽东走进米铺门前,看到的是一群衣衫褴褛的百姓被伙计用扫帚撵出的场景。
这样的情况已经等不得,也忍不得。
庞叔侃是韶山五杰之一,在地方上颇有威望。
![]()
得知毛泽东打算找成胥生“理论”,他二话不说带人前去。
可谁知刚走到成家大院,便被荷枪实弹的护卫拦下。
“庞老爷,奉命不准闲杂人等进入!”那护卫语气咄咄,显然成胥生早已布下防线。
“狗仗人势!”庞叔侃咬牙,刚欲硬闯,被毛泽东一把拦住。
“此时硬碰,只会让他更警惕,我们要让他自己露出马脚。”
果不其然,成胥生那夜便加紧调运囤米,大船夜里开往湘潭,可他料不到,毛泽东这一静观其变,不过是在“钓鱼”。
深夜,码头灯火昏黄,数百名农民悄无声息地聚集。
![]()
他们手持锄头、扁担、火把,在毛泽东的安排下分批赶至,包围了成家的米船。
对面成家的爪牙放了两枪示警,空气中火药味一瞬间刺鼻弥漫,但出乎意料的是,没有一个农民退后一步。
“我们不是来抢,是来买米!只要你肯平价出米,老百姓一文不少交!”
爪牙们面面相觑,对面是赤手空拳的百姓,眼神却比他们更坚定。
最终,成胥生低头认输,答应了“平价粜米”,可他并未咽下这口气,转头便将毛泽东告上了湖南军阀赵恒惕的大名册。
赵恒惕是地方军阀的靠山,与豪绅勾结成风。
![]()
他接到告状信件,不但不问青红皂白,反而亲自批了密令,“就地正法”。
赵恒锡以为,不过是个布衣文人,但他忘了,这个文人,是敢在大水灾后揭地主老底的“毛润之”,是能让满村少年聚拢夜校听他讲“阶级”的“先生”。
毛泽东知道风声的那天,他刚刚讲完一节课,便有人急匆匆冲进来,“成胥生带兵来了,要抓你!”
山坳惊魂奔旧友
毛泽东一路狂奔在山野之间,山坳里的灌木丛,被他一把扒开,他没有回头,只顾向前。
几分钟前,有村人慌慌张张地告诉他,成胥生带着军阀兵马已进入村口,一路打探,势在必得。
他此时身无长物,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双脚。
![]()
忽然,一个熟悉又陌生的院落映入眼帘,这不是张有成家么?那个小时候拉着他一起上树掏鸟窝、下河捉鱼虾的“张一哥”。
院墙斑驳,柴门紧闭,屋内隐约传来刨木的声响。
毛泽东没有犹豫,快步推门而入,门轴“吱呀”一声,屋内人立刻抬头。
木屑纷飞之中,一个穿着粗布短褂、胡茬密布的男人停下了刨子。
他望着门口那个满脸泥水、双目炯炯的来人,一时怔住。
“张一哥,是我,润之!”
张有成一怔,仔细看着眼前人,虽比童年时高了许多,脸也瘦削了些,但眉眼间那股书卷气、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还是记忆深处的少年模样。
![]()
“果真是你!”张有成握住毛泽东的手,粗糙的掌心满是木屑的味道,“有多少年没见了?十年?还是十二年?”
“细算是十一年。”毛泽东微笑,眼神却不无焦急地望向门外。
张有成立刻觉察了不对,脸色一肃:“出事了?”
毛泽东点头,把事情简要地说了一遍,张有成听后并未多言,他没有问毛泽东为什么被追捕,也没问他究竟做了什么,只说了一句:
“进来,我来给你换个模样。”
说罢,他关上院门,从木屑堆旁抽出一把剃刀。
刀口贴头皮而过,毛泽东的黑发一缕一缕落下。
![]()
张有成剃得极细致,连发旋也不放过,剃完,他将那堆头发一把抓起,扔进火盆烧得干干净净。
随后又翻出自己干活穿的灰色短褂与粗布裤,套在毛泽东身上。
这衣服略有油渍和木屑,毛泽东穿上之后,就像个地地道道的木匠徒弟。
他又将一柄锤子塞到毛泽东手中,他按在院中工作台旁。
毛泽东顺势坐下,拿起锯子假装刮木头,虽是作戏,但神情极其投入。
而张有成呢?他像往常那样,一边削木料一边轻轻哼着小调,眼神却不时飘向院门方向。
没过多久,院外果然传来急促脚步声,伴随着粗暴的呼喝声。
几人跨进院来,枪口上还沾着雨水。
![]()
“有没有看到一个穿蓝长衫的男人,刚才往这边跑?”
张有成故作惊讶:“蓝长衫?看到了,个子挺高,还向我问路,说要去湘乡。”
“你他娘的怎么不拦住他!”为首人扬手便是一巴掌,张有成被打得踉跄几步,干脆捂住脸蹲在地上,脸上浮现出“惶恐与无助”的神情。
“官爷,他也没说自己是什么身份啊,我只当他是个走亲戚的。”
来人咬牙切齿地盯着张有成,目光再扫向院中那个“伙计”,也只是略微皱了下眉,便没再多想。
直到听见马蹄声逐渐消失在村口尽头,张有成才长出一口气。
剃头换命后别离
那几个人走后,张有成没有急着松懈,危险不过是暂时离开,随时可能折返。
![]()
毛泽东也明白,韶山已不安全,他得走,否则再晚一步,可能就连“乔装”的机会都没有了。
张有成没有说话,而是走进屋里,不多时,便抱出一个洗得发白的医药箱,那是他祖父留下的老物件,里面装着一些简单的草药、拔罐、刮痧的器具。
他把箱子放在毛泽东面前。
又从箱子里翻出几张发黄的草药方纸,塞进毛泽东手里,
“这几张方子你带上,万一有人盘问,就说是给乡下人看风湿咳喘用的。”
毛泽东接过方纸,仔细收好,又拿起那口略带破损的药箱试着背了背,还真有模有样。
![]()
张有成没再多言,时间紧迫,再多的感怀都敌不过敌人的脚步。
他点上院门前的灯笼,又让自家小侄儿悄悄跑去通知毛泽东的表兄毛福轩,同时托庞叔侃召来“韶山五杰”中的两位长者。
众人齐聚一堂,只为他安然脱身。
他悄无声息地走出院门,消失在山路尽头。
张有成站在门前,这个叫“毛润之”的人,可能将走上一条再也回不来的路。
而他,也从未想过要他“回来”,只求他活着。
![]()
两地知冷暖
1951年,北京中南海。
一位头发花白、身着褪色布衣的老人被引入紫墙深处。
这正是张有成,那个在毛泽东命悬一线时,冒死剃发掩护的木匠。
“张一哥!”
门一开,毛主席快步迎上,拉住老人的手,就像那个在溪边喊着“张四哥”玩水的孩童重返眼前。
“润之哇!真的是你啊!”张有成激动得眼眶泛红。
这场重逢,温暖至深。
当晚,毛主席设宴款待,席间没有高官显贵,只有毛主席的女儿李敏和李讷,亲昵地喊着“张叔叔”。
![]()
他们喝得尽兴,笑得畅快,可世事哪有常圆,离别总是紧随其后。
张有成要回乡了,还带着毛主席用工资给他买的白酒和衣服,回家后,他生活如常,只是多了一份来自北京的惦念。
只是好景不长,第二年韶山又遇大旱,粮食紧张。
为了保民生,当地政府紧急颁布禁酒令,酒类全面断供。
这个消息对张有成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
他嘴里念叨:“不让我喝酒,这可比让我不吃饭还难受啊……”
起初他咬牙坚持,可日子一长,忍得实在辛苦,他终究还是提笔,写了一封信,寄给那个曾在中南海席上为他满杯添酒的老朋友。
![]()
信中,他没说太多大道理,只是一句乡音未改的抱怨:
“润之啊,你晓得我的老毛病,一顿没酒,心里慌得不行,现在这禁酒,连米酒都买不到,我这心里啊,比饥荒还难受。”
这封信,在千里之外被毛泽东亲自拆开。他看完后没有立刻回信,而是沉思了许久。
他当然记得“张一哥”的好,他当然愿意满足这点“小愿望”,可他更知道,如今他是毛主席,不只是“石三伢子”。
几日后,毛主席亲笔写了回信。
信里没有官方,也没有搪塞。
只向他说:“你来信我已收到,感谢你让我了解到湖南乡民的真实生活,现在确有缺粮,文家人也在勒紧裤腰带,政府禁酒,是为了让有限的粮食保住更多的肚子,我希望你能理解,秋收之后,禁酒令或可解除,到时候咱们再喝也不迟。”
![]()
这封信,用的是再平实不过的语气,张有成看完还挺高兴。
禁酒只是一时的,不用多久,他就又能喝上了,可算有了盼头。
他将信小心折起,藏进箱子最深处。
只是,那口酒,他最终还是没能等到。
张有成突患重病,郎中来诊,却最终依旧无力,他还是走了。
次年春,毛泽东才从毛宇居那里得知“张一哥”离世的消息。
他久久无言,那口没喝上的酒,那封不再寄出的信,成了永远未曾抹去的乡愁。
但张有成,那个在山坳口提着刨子、低声呼唤“润之”的老兄弟,永远活在回忆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