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58年,毛主席给瓜农递了一根烟,这根烟,后来成了瓜农的传家宝

0
分享至

八月的中原,暑气尚未褪去,田野间已是一片丰收的景象,那是1958年,注定不平凡



毛主席的一次农村考察,不只改变了一位瓜农的命运,也在一根烟卷的轻轻递出中,刻下了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

如今的许昌郊外,这支已泛黄的卷烟静静地躺在木匣中,被赵家的人视作传家之宝。

它的价值,早已超越了烟草本身,成了一段时代温情的见证。

故事就从那个午后开始……

踏访烟乡

1958年8月7日,襄城县双庙乡郝庄村的天还没完全亮透,一列专列缓缓停靠,几辆华沙牌轿车驶下铁轨,扬起一股尘土



车门打开,毛主席迈步而出,戴着一顶遮阳草帽,白衬衫敞着领口,灰布裤腿卷了一半,脚上的皮鞋沾了尘泥却毫不在意,一边走一边微微眯着眼环顾四周。

一块块烟地顺着地势铺展开去,墨绿的叶子在清晨的露水中泛着光,每一株烟苗都挺拔茁壮,叶面厚实,仿佛在炫耀着这一年的丰收。

“主席,这地湿滑,不好走。”

“走地头不如走地心,田里的情况得实地看看。”

泥浆迅速溅湿了他的裤腿,草帽下的额角也开始沁出汗珠,主席并没有在意这些,俯身抓起一片烟叶,指腹轻轻摩挲,然后凑近鼻尖轻嗅。



“这叶子,好烟有望,你们这地,种得有章法。”

有几个村民听说主席来了,早早起了床,光着脚穿过田垄赶来,一个老农站在田头,手里还攥着一把刚采下来的湿烟叶,眼里满是敬畏又兴奋。

“真是主席本人啊,跟报纸上一模一样。”

记者宋海燕紧随其后,当他看见毛主席满身是汗,脚下沾满泥泞的样子时,直觉告诉他这是真正值得记录的一幕,却被毛主席挥手拦住。

“拍我干什么?拍它们,那才是真正的宝贝。”

几位记者愣住了,只见主席转头看向几位村民。



“来,咱们一起照张相吧,让北京的同志看看你们种的庄稼。”

就这样,一张照片在烟田中央定格,阳光照在主席满是汗水的额头上,照在农民朴实的脸庞上,也照进了无数人的心里。

“你们这里,真成了烟叶王国了。”

这一刻,风声吹动烟叶沙沙作响,像是这片土地本身,正温柔地回应着这位来自北京的领袖

泥手专家

返程路上,阳光愈发毒辣,村口的树荫里已经聚起几位纳凉的老农,远远地望见主席的车队缓缓驶来,都连忙站起,摘下草帽行礼。

“主席还要下车吗?”



毛主席眯起眼睛望向远方,一排低矮砖房隐约可见,在白墙红瓦之间,有一缕缕青烟正从屋顶的通风孔中缓缓冒出。

“那就是炕烟房吧?走,去看看。”

“主席,炕房闷热,进去一会就浑身湿透,不太适合您去。”

“不进去怎么知道农民怎么干活?他们能受得了,我为什么不能?”

炕烟房是村里晒烤烟叶的地方,一年到头总有一股烟草和炭火混合的味道,走近了,墙壁上贴着自制的通风图,屋门敞开着,一股潮热的气流扑面而来。

一个光着膀子的男人从房里匆匆跑出,脚步很快,肩头还挂着一条湿毛巾,用胳膊胡乱擦着汗,眼神在茫然和激动中不断变幻。



“主席……主席来了!”

他惊呼一声,立刻放下手中的活,几步跑到门口,想迎接又不知该如何迎接,最终只是本能地伸出了右手,一时没顾上擦干净,手心还湿润着汗水和些许泥浆。

就在那一刻,四目相对,男人发现自己手上的泥巴已经沾到主席的掌心,登时脸色涨红,手也不知该收还是该放。

“对不住,对不住,我……我手上……脏……”

“没关系,没关系,咱们国家就是靠你们这双手打下来的嘛!”



梁运祥低下头,腼腆地点了点头,像个犯错的孩子,又像个被夸奖的学生,站在那里不知所措,毛主席见状,拍拍他的肩膀,语气温和。

“这炕烟房,你是主心骨吧?”

“也不敢当,就是..种了一辈子烟叶,懂点门道。”

毛主席走进屋内,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墙上的烟叶一排排挂着,颜色已经由嫩绿转为金黄,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草本气息。

“这些是新烤的?”

毛主席边问,边凑近一架烟叶细看,轻轻捏住一片,放在掌心细细感受,又凑近鼻子闻了闻。

“是的,这是我们今年新育的‘中原三号’,香气比以前足。”



“你这炕房一烤得几天?”

“七天,要火候均匀,夜里也得起来翻个两三次,孩子他妈常说我,这房子我住得比炕屋还勤。”

走出炕烟房时,毛主席的白衬衫已被汗水打湿,皮鞋也沾满了泥灰,可他毫不在意,反而边走边同梁运祥聊天。

“你们这些‘土专家’可了不起,凭经验搞技术,不比那些读书人差。”

“我不识几个字,都是干活琢磨出来的。”

“就是靠你们琢磨,我们的烟叶才这么好,这些人要多记住、多学习。”



临别时,毛主席再次与梁运祥握手,这一次,梁运祥早已将手擦得干干净净,心里默默发誓,一定不辜负主席的期望,要把这炕烟房、这块烟田、这片土地都守得更好。

那一刻,汗水与泥土之间不再有界限,阶级与身份的鸿沟在彼此的手心中被温暖融化

烟轻情重

临近中午,毛主席即将离开襄城县,考察行程结束,车队已经回到原定的送行点,几位随行人员忙着清点行李,还有人用湿毛巾轻轻为主席擦拭额头上的汗珠。

主席坐在树荫下,一边休息,一边和身边的干部闲聊着这一路的见闻,他的神情并不疲惫,反倒显得心情很好,时不时笑着回忆田间的情景



正说着,远处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这片短暂的宁静。

“主席!快看那边——”

一位警卫员喊了一声,众人转头望去,一名中年农民正顶着火辣的太阳一路小跑,怀中抱着一个硕大的西瓜,身后还跟着一个脸晒得通红的青年人。

两人气喘吁吁地赶来,身上的粗布衣裳已经湿透,额头和脖子都挂着未干的汗,正是三里沟乡的瓜农赵福申。

他跑到主席跟前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粗声喘着气,把怀里的西瓜小心地放下,翠绿的藤蔓还缠在一角,看得出来是刚从地里摘下来的。



“主席,今儿个天热,您……这路走得辛苦,俺想着……弄个新瓜给您解解渴。”

主席愣了一下,然后爽朗一笑,伸手在瓜上拍了拍,发出“咚咚”的清响,那是庄稼人的传统验瓜手法,听声辨甜。

“这瓜好,沉得有劲儿。”

毛主席连说了两个“谢谢”,笑容里带着真诚与欢喜。

“你跑了多远?”

“俺家瓜田在西边的二里岗,听人说您在这儿要走了,俺连忙让闺女看摊,自己背着就跑过来……晚了可就见不着您了。”

主席点头,眼神里多了几分温柔,他没有让别人替他搬瓜,而是亲手接了过来,像是接过了一份沉甸甸的情谊。



正当众人都以为事情到此为止时,毛主席忽然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烟盒,那是他常带的彩蝶牌卷烟,他打开盒子,从里面抽出一支,递到了赵福申手里。

“你这么热心,我也不能空手。

说这话时,毛主席语气轻松自然,像是邻居间的随手递烟,赵福申下意识接过那支烟,手指竟有些微微颤抖,他从来没想过,有朝一日会亲手接过主席给的东西。

他不敢点烟,只是低头看着那根烟卷,纸质洁白,上头印着金红的包装字样,香味淡淡,混着阳光与西瓜藤的清香,莫名沁人心脾,毛主席见他迟迟不动,又笑着拍拍他肩膀



“抽吧,瓜甜,烟也香。”

可赵福申却摇了摇头,嘴角咧着笑,却眼眶泛红。

“这烟,俺也不会抽,就……就当个纪念吧。”

他小心翼翼地将烟收进上衣口袋,用双手按了一下,像是怕烟卷被压坏,又像是要把这份记忆牢牢印进胸膛里,主席点点头,也不劝,只说。

“那你可得收好,将来给你孙子讲讲今天的事。”

就这样,一根烟在那场短暂而朴实的送行中,成了彼此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载体,车队渐渐驶远,赵福申站在原地久久未动。

直到主席的身影在尘土飞扬中彻底消失,他才转身离去,回到家后,翻出家里祖传的红木箱底座,把烟轻轻放进去



他还特意跑去镇上的木匠铺,请师傅做了一个小巧的杉木盒子,内里垫上绸布,再将烟卷安稳地摆在中间。

“这不是烟,这是主席的心意。”

多年过去,赵福申老了,走路需要拄拐,但那根烟仍在,他的儿子、孙子都知道,那是家里最不能碰的东西,逢年过节,长辈总要带着孩子站在柜前,说上一遍那年夏天的故事。

“你们的太爷爷,可是接过主席的烟的人啊。”

屋外,风吹过院墙,阳光照进堂屋,照在那木盒之上,不闪光却胜似金玉,这一根烟从没被点燃,却燃起了赵家几代人心中最热烈的骄傲与敬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荣兮史说 incentive-icons
荣兮史说
寻觅历史真相,从专业的角度详解历史。
463文章数 7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