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那是一段长达十四年的浴血岁月,中华民族以不屈的脊梁,书写了彪炳史册的伟大胜利。在烽火连天的年代,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辈们以音乐为武器,拉开中国近代抗战救亡歌曲创作的序幕,谱写下一曲曲“救亡图存”的壮丽乐章。
步入上海音乐学院校史馆
展墙上一张黑白照片无声诉说历史:
冼星海正指挥延安鲁艺合唱队
排练《黄河大合唱》
每一个动作,每一道目光
仿佛仍在传递着那个年代的呐喊
![]()
冼星海指挥延安鲁艺合唱队排练《黄河大合唱》
抗战烽烟里弦歌不辍
上海音乐学院建校98年以来,始终与国家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红色”就是上音人的底色。民族危亡之际,师生以激昂旋律唤醒国人。
![]()
上海音乐学院校史馆内展陈还原建校时的场景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战火迅速蔓延。国立音乐院(上海音乐学院前身)的师生们怀着满腔的悲愤与热血,投身创作。黄自与韦瀚章合作写下的《抗敌歌》,发出了“家可破,国须保;身可杀,志不挠”铮铮誓言,是中国最早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混声四部合唱。老院长贺绿汀创作的《游击队歌》,跃动着“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的信念。周小燕先生以一曲《长城谣》点燃了全民抗战的炽热决心。这些作品在日后都成为中国近代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的经典战歌。
![]()
馆内陈列的老照片
其实早在1928年,师生们就在老校长萧友梅带领下,编印出版了目前已知最早的爱国歌曲集《革命与国耻》。其中《国难歌》《国民革命歌》等八首作品,如声声号角,唤醒着民众爱国热情。
被誉作上音“红色三部曲”之一的《黄河大合唱》,正诞生于抗战时期。一九三九年春,诗人光未然在延安完成长诗《黄河吟》。在一次小型朗诵会上,听着被深情朗诵的诗句,冼星海热血奔涌。
“我有把握把它写好!”他激动地说。于是,在延安简陋的土窑洞里,冼星海废寝忘食,抱病连续创作6天,终将这部伟大作品呈现于世。
黄土高坡前声裂长空
“看,这就是冼星海指挥《黄河大合唱》排练的现场。”冯书雅指着校史馆展墙上的照片说道。她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学生,也是校史馆志愿者讲解员,对这部作品如数家珍。
![]()
冯书雅在校史馆讲解
“那时,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山坡就是舞台。歌声如雷,斗志如虹。他们没有今天上音歌剧院这样顶尖声学构造的舞台,但有众志成城的决心和意志。露天演唱的气势,却仿佛能冲破云霄。”冯书雅介绍,冼星海一九二八年进入国立音乐院学习,受萧友梅悉心指导,后赴巴黎深造,归国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冼星海还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经典作品。可惜天不假年,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病逝莫斯科,年仅40岁。毛泽东同志亲自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
“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时代的战歌,不朽的经典。那铿锵的旋律和激昂的唱词,也依然激励着如今的青年砥砺前行。
作为上音学子,冯书雅曾在东方艺术中心演唱《黄河大合唱》女高音声部,也曾在网课支教中为孩子讲述这段历史。在她看来,这不只是演唱与讲述,更是红色基因的实际传承。
壹
馆长谈:传承底蕴与光芒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治学精神的凝练,是校风、学风的集中体现,也是全校师生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上海音乐学院校史馆馆长肖阳介绍,1927年11月27日,蔡元培和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府——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国立音乐院,1929年,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和毅庄诚”这一校训见载于1936年出版的《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舍落成纪念特刊》上。2015年上半年通过的《上海音乐学院章程》确定沿用这四个字作为上音的校训。
“学校对这四字有一段阐释——和,意为包容不同,打通中西,展现大国气象;毅,指做人要正直刚毅,存有坚毅的风骨;庄,指气象庄严,对教学、对事业、对艺术要庄敬不苟;诚,真诚态度,不为求取外在的利益,而是为追求理想的艺术境界。”肖阳介绍道。
历经时间的冲刷和砥砺,校训依然迸发出持久而弥新的光芒。“和毅庄诚”这四字校训,字虽少,但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开宗明义引导师生走向高尚,作为精神价值取向,也指引着上音人永远忠诚于音乐艺术教育事业。
贰
学子说:一滴黄河水的澎湃
“就像黄河的水,奔腾不息。我是那万千水滴中的一滴,和新时代的青年们一起,汇聚成那汹涌澎湃的黄河浪潮。”冯书雅说,黄河,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上音人,新时代的上音学子,也始终践行“和毅庄诚”的校训,努力成为德艺双馨、红专兼备、国际视野、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艺术人才。上音,这所拥有近百年历史的红色学府,在硝烟弥漫的年代里,谱写了壮丽的篇章,如今,硝烟早已远去,胜利的号角依然在心中声声回响。
如今,冯书雅已经创作了20多首红色音乐作品,有的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展演,有的在“学习强国”平台播出。在新的征程上,当代上音青年正继续以音乐传承红色血脉,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向着新的胜利不断前进。
文脉赓续,弦歌不辍。青年报·青春上海近日推出“校馆弦歌”系列报道,探讨如何让沉淀的历史焕发新的生机,展示沪上高校在引导青年学子传承红色基因、汲取文化力量、弘扬科学精神等方面的新举措、新思考、新作为。
系列回顾:
寒露凝秋色,万物藏丰华
愿你把微凉时光过成诗
安康常相伴,不负好时光!

沪团团来送福利啦!青春上海独家精美徽章共3款,你心动了吗?
想要想要!如何才能获得呢?
点亮本文文末【】与【】,并在评论区留言互动;当【】数达到200时,评论点赞第一的小伙伴将免费获得一套徽章哟~
![]()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视频,部分由受访者供图
部分图源:上音学工、新华社
制图:李肇
见习编辑:孟祥莉
校审:姚佳森
终审:沈蔚
![]()
校馆弦歌 锚定青春航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