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来到浮山南麓,六百年历史的荒草庵修复更新工程已基本完工,据现场的施工人员说,待水电项目完工后,整体改造就全部完成,这座历史名庵即将重新焕新面世。
![]()
修缮后的浮山荒草庵前
![]()
修缮后的浮山荒草庵
崂山是中国道教重要发祥地之一,有“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之美誉,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位于浮山南麓的荒草庵,即为崂山“七十二庵”中的一座。
![]()
修缮后的浮山荒草庵内
![]()
修缮后的浮山荒草庵内
荒草庵,位于浮山的西南麓,建于明代,因修建时原址荒草遍地而得名。初建时规模较小,后由道士高知礼不断募化,增加殿宇,至清朝末年已形成一定规模。明代清官,兵部观政署高平知县黄作孚被罢官后曾在此隐居,使这座道观又平添了不少文化气息和历史故事。
![]()
德占青岛时期的浮山荒草庵(海外藏友“Frank Duane with”提供)
1901年,德国人海因里希·谋乐编撰的《《山东德邑村镇志》中,曾对荒草庵有如此描述:
在浮山的一个树木丛生的山谷深处有一座庙——荒草庵,即黄草庙。在这座庙的大树以南1899年测量部门建了一座小房子,这个农村房屋和庙旁的繁茂树林的美丽景色使它成为青岛郊游的场所。这个乡村小屋的四周是殖民地最美的景点之一。
![]()
修缮前的荒草庵院内景象
![]()
修缮后的荒草庵内部景象
盛时的荒草庵,正殿供奉着南海大士,左侧是“三官殿”,右侧是“娘娘殿”,东西两殿为“七神殿”和“阎王殿”,对面是“关帝殿”,庙西南建有道士住宿房舍。其山门在东南,形成一个回字形建筑。
旧时,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日是荒草庵庙会,也是周边正月里的主要庙会。进香许愿的,民间表演的,商品售卖的,热闹非凡。上世纪30年代,荒草庵曾募捐进行了最后一次较大规模的修葺。至60年代中期,庙宇遭到破坏,宗教活动被停止,庙会也随之消失。
1998年,荒草庵被崂山区列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因多种原因,导致这里长期荒废,四间瓦舍的屋顶多已塌陷。
![]()
修缮后的荒草庵院内银杏树
荒草庵内,有三棵参天的古银杏树,据崂山区古树保护资料介绍,院东侧两棵银杏树龄已有六百年,一雌一雄,枝叶交错,为夫妻树,为荒草庵初建时所植。院西侧略小的一棵,距现在也已经有五百年的历史。这三棵树龄超500年的银杏树,均属于一级古树保护范围。
![]()
![]()
自古以来,荒草庵前和两侧山涧里均有泉水,四季不断。后期,荒草庵虽然一直荒废着,但庵后的泉水却是名气越来越大,每日里来这里取水的人络绎不绝。荒草庵东侧的这口水井,旁边立着“1号取水点”的指示牌,此处泉水甘甜,特别适合泡茶,不少年长者专门从市里特意赶来取水。
![]()
荒草庵四周的树木高大蔽日,炎热的夏天也颇感凉爽。硕大的树根吸纳着地气,长得参天茂密。道庵山水相依,也让这里充满了灵气,或许这就是浮山被称作“福山”的意境。
![]()
荒草庵曾因多年的闲置,荒芜破败一直侵袭着这处历史遗迹。一百多年前,这里曾被德国侵略者誉为最美的地方之一;一个多世纪之后,在多方呼吁及关注下,终于等来了修缮保护。
福山福地,这里被誉为最有灵气的地方之一。重焕生机的这处历史,也将为美丽的浮山再增亮色。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