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际交往的天平严重失衡,当对方的强势让你如鲠在喉却无法发声,这种压迫感往往比争吵更令人窒息。正如《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那个经典的困境——面对像父亲一样严厉的獾,蛤蟆先生的每一次退缩都像在自我认同的城墙凿开一道裂缝。
强势者的控制欲与弱势者的无力感,本质上是一场未被言明的权力博弈。但苍鹭医生用咨询室里的对话揭示了一个关键真相:应对强势并非要改变对方,而是重建自己的心理边界。本文将拆解这种互动模式背后的心理机制,并提供可操作的应对策略。
![]()
弱势的表现就是感到愤怒但又无力、顺从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獾与蛤蟆的关系是故事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支线,深刻地反映了蛤蟆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外部压力。
獾是蛤蟆已故父亲的老友,从辈分上看,他是蛤蟆的长辈。这种关系天然地带有权威性和压迫感。
獾始终扮演着一个严厉的批评者角色。他看不惯蛤蟆的浮夸、虚荣、不靠谱和爱闯祸,认为他“永远长不大”,总是给家族和朋友丢脸。
獾坚信自己知道什么对蛤蟆是“最好的”,并试图强行将他的观点加诸于蛤蟆身上。
蛤蟆先生给心理咨询师苍鹭讲述了自己的几段经历。
曾经他从监狱里逃了出来,扮成洗衣妇一路逃亡。后来抢了一个女人的马,卖了钱,最后又头脑发热地抢了别人的汽车。
在朋友那里,他遇到了獾。獾长得又高又壮,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蛤蟆先生觉得每当獾拿严厉的目光看着他,他就会想起父亲,永远都在批评他的父亲。
不出意料,獾把蛤蟆先生从头到尾地责骂了一通。蛤蟆先生清楚地记得他说的每一句话:“蛤蟆,你这讨人厌的坏东西,你不觉得害臊吗?想想你犯的事儿,你父亲要是活着会怎么说你!”
獾的指责让蛤蟆先生特别难过,一下子哭了出来,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还有一件事让蛤蟆先生耿耿于怀。他曾经遭遇了一两次严重的车祸,正觉得难受呢。可是突然造访的獾,却对他进行了一番狠狠的道德谴责,非要蛤蟆改一改这副德行,别再为汽车着迷发疯了。逼得蛤蟆痛哭流涕地忏悔。
老獾甚至要求蛤蟆当着河鼠和鼹鼠的面,公开承认错误。
这个要求被蛤蟆先生拒绝了。蛤蟆意识到那时在獾面前的忏悔只是表象,其实他是在防御獾对他的攻击。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可是内心对此感到生气的蛤蟆,却怎么也没想明白,为什么他面对獾的谴责的时候,却不能表达出自己的愤怒,反而是一副顺从的行为。
就在第五次心理咨询结束不久,老獾的再一次造访,让蛤蟆先生再一次体会了在权威关系里,他强烈的无力、顺从、又愤怒的体验。
老獾对蛤蟆先生的拜访是随意而且完全不做预约的,说来就来,好像蛤蟆先生对此也无法拒绝。
老獾在严厉地指责了蛤蟆先生不思进取的状态之后,就直接提出了让蛤蟆先生退出本村学校的校董会,由老獾来接替担任校董。甚至老獾未征求蛤蟆的意见,就已经去找校董事会主席谈了这个主意,也得到对方的认同。
这让蛤蟆先生非常吃惊,心乱如麻,并且内心感到非常的愤怒。校董工作可是他最热衷的社会工作啊,老獾怎么可以这么武断和自作主张,蛤蟆真想一拳打歪老獾的鼻子。
可是蛤蟆先生的怒气只维持了很短的一小会儿,甚至都没有什么表现,怒气马上就被压抑了,蛤蟆立刻转而感觉到气馁,不知所措。他转念一想,也许獾终究是对的,也许自己应该辞职让獾接管,獾肯定会对工作投入大量精力。他觉得老獾是那么的自信又强大,而自己却弱小而迟疑。
送走老獾的蛤蟆先生感觉浑身无力,瘫倒在沙发里。
![]()
弱势源自于小时候的成长经历
在苍鹭的帮助下,蛤蟆终于理解了深陷弱势情境中的自己实际上处于“儿童自我状态”。什么意思呢?儿童自我状态是沟通分析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一个人的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这并不是说这个人幼稚,而是在描述一个人面对一些特定的情境时,用某种儿童一样的思维、行为模式作应对,并且产生了与儿童时期相似的体验。
这种模式的形成很可能由来已久,源自童年经历。孩子对父母、环境的体验和学会的适应方式塑造了这种模式。例如,为了获得关爱或避免惩罚而发展出的行为模式。
理解儿童自我状态有助于识别自身或他人行为背后的童年印记,从而更健康地调整行为和沟通方式。
苍鹭给蛤蟆设想了婴儿面对父母可能的处境。想象在一个很小的星球上只住着三个人:婴儿和其他两个人。那两个人就是父母。他们的身高在婴儿看来,简直就是巨人。婴儿所有的事情都得完完全全依赖他们,从吃喝到情感需求,都得靠他们来满足。他们通常都对婴儿很好,但有些时候,他们会生气,这让婴儿感到害怕和不快。他们是那么的高大有力,所以婴儿感到很无助。
听到这里,蛤蟆说:“如果那个婴儿是我,我会以最快的速度逃离那两个家伙。”
苍鹭说,不幸的是,婴儿没法逃离。唯一能做的就是去适应他们每一次的喜怒无常,同时学习如何尽可能地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不同的情形。
婴儿除了要适应,还有自己本来的一面。所以,儿童自我状态的行为表现被分为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自然型儿童以自然的、未经审查的方式表达自发的感觉和愿望,如天真、好奇、创造性、 无拘无束的笑闹。适应型儿童可能在适应父母的要求的过程中,顺从或反抗权威(如讨好、退缩、叛逆),导致非理性的恐惧、过度妥协或破坏性对抗。
蛤蟆之所以在面对獾和其他朋友时,几乎从来都不发火,一贯以老好人的面目出现,就是因为蛤蟆先生在早年成长过程中,面对要求严苛的父亲时,无力对抗,还是儿童的他就发展出了一套适应性的行为模式——表现出同意、取悦、道歉、依赖等的顺从行为,用此来抵御父亲的愤怒和攻击。即使成年之后,他也依然习惯于用熟悉的行为方式应对别人的压力。
而獾在很多时候就处于父母自我状态。
父母自我状态是一个人在童年早期从父母、长辈或其他重要权威人物那里习得、内化的所有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的集合。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包括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规则和态度,是非对错。当一个人处于这种状态时,基本上不是在挑剔别人就是在教育别人,用言行重复着从父母那里得来的观念和价值观,并且会试图让别人接受。
苍鹭让蛤蟆明白了,要想摆脱一贯的处于儿童自我状态的弱势心态,就要努力达到成人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共同构成了我们的人格,我们在任何时刻都处于其中一种状态之中。
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也就是说,基于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进行合理的应对,包括计划、判断、决定、行动。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不再被冲动情绪和固有偏见所干扰,不再被假设和评判所蒙蔽,不再被过去的人生脚本所控制。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可观察、可验证的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
摆脱弱势就要学会表达愤怒
每当想到老獾严厉的声音、用手指着他骂的生气模样,蛤蟆先生总是心有余悸。他很疑惑,为什么自己就不能表达出自己的愤怒呢?
咨询师苍鹭为他揭开了这个问题的谜底:因为蛤蟆先生就像面对父亲一样,面对一个自己爱着的、又依赖着的仁慈的“独裁者”,就陷入一种两难处境,他内心里生气不满,但是又怕直接发泄会导致冲突升级,破坏关系。追根究底,是因为蛤蟆先生没有学会如何不带攻击地发火,像一个处于成人自我状态的人那样,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愤怒是人类在进化历程中产生的基本情绪,甚至是我们保护自己的一种力量。它是不可能被完全压抑下去的。
当愤怒爆发的时候,如何减压?
用指向对方的攻击性表达方式当然可以快速释放愤怒,但是同时会造成伤害,对人际关系不利。
有的人用缓和的方式来释放愤怒,让别人几乎觉察不到他生气了,以此避免任何人的不安。比如拖延。
也有的人会用怄气这种间接的方式表达不满,总是摆出一副阴沉沉的样子、不吭声、绷着脸,有时候安静地很反常,他们其实是希望用时间来稀释内心的怒火。
在儿童释放愤怒的行为变化直线里,从左到右由强至弱的表达,分别存在着叛逆、撒泼、怄气、任性、郁闷、拖延、厌烦、退缩等等各种各样的行为方式。这些行为策略实际上都是自我防御机制,用来保护我们免于受到危害。而这些危害有的可能是真实存在的,有的却是自己想象出来的。
在成年人的现实生活中继续沿用这些策略,往往是不合时宜的。
那么, 究竟要怎么做,才能恰当地应对别人的强势呢?这里分享几个方法,可以选择部分方法去应对不同的场景。
第一,接纳情绪。承认并接纳你的愤怒,允许所有的想法和衍生情绪自然流动。告诉自己:“我有权利感到愤怒。这不是我的错,这是我的界限被侵犯的信号。”当和情绪和平相处的时候,愤怒反而从一种失控的情绪,转化为信使,帮助我们开始探究愤怒背后的想法以及采取行动。
第二,描述事实。留意观察到的事情。无论是否喜欢,只是说出发生了什么,关键在于不去做出判断或评论,不要给对方的行为下定义、贴标签,尤其避免对对方人品的负面评判。往住正是主观的判断或评论让对方觉得受到了冒犯。比如“你总是下班之后晚回来”,“你从来没有为我考虑过,一点家务活都不做”,“你经常犯这些低级错误”。而用描述客观事实的方式去表达可能是这样的:“最近有三天你都是在下班2个小时之后回家”,“我看到你今天没有洗锅,也没有扫地”,“我发现你这次的作业有三个错误”。
描述事实看起来简单,实则很困难。因为我们早已习惯了主观判断、评价,而且已经这样说了几十年。大脑作出评判也是自动的。把自动的思维动作硬生生屏蔽掉,不难才怪。
第三,表达感受。将自己的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例如失望,生气,不高兴。有时候这需要一定的勇气,尤其是面对重要的权威人物。体会和表达感受并不容易,因为这是长久以来,我们所并不习惯的一种沟通方式,我们习惯于隐藏自己的感受。表达感受也需要安全的氛围和信任基础。然而,真诚地表达出感受,给了对方理解自己的机会。在某些场景中,用表达感受的方式示弱,甚至会有助于解决冲突,赢得支持和配合。
将以“你”开头的指责换成以“我”开头的陈述,这是最核心的技巧。如此一来,就避免了攻击性,否则就会激发更大的冲突,从而不利于事情的解决。
比如下面这段话是攻击。
“你总是打断我,一点都不尊重人!”
换成陈述可以说:“当我话还没说完就被打断时,我感到自己没有被尊重。”
第四,先认可再转折。先对对方的观点给予一定的认可,能极大降低他们的防御心理。然后再表达自己的需求、想法。
比如说:“我理解您希望这个项目尽快推进(认可),同时,这个速度让我无法保证最终的质量。我需要更多一些时间来确保不出错。”
第五,将问题“抛回去”。用提问的方式,让对方意识到他的行为给你造成了困扰,必要的时候明确提出你的需求或底线。
比如,当对方把额外工作推给你时,你可以说:“我目前手头有A、B、C三个项目都在同步进行。您希望我把哪项工作的优先级往后放,来接手这个新任务呢?”(这比直接说“我没空”更有力,也把选择的压力还给对方。)
当对方说话不客气时,可以说:“我注意到你刚才的语气比较急切,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紧急的情况?我们可以用更平和的方式沟通,这样效率会更高。”
第六,“破唱片”技巧。如果老式的黑胶唱片上面有一道划痕,唱针就会在同一个地方反复循环播放同一句歌词。破唱片技巧的精髓就在于此:冷静而坚定地重复你的核心信息。它可以用于拒绝不合理请求,维护个人边界,与难以沟通的人交涉。
其要点在于坚定、有礼貌地坚持自己的立场,而不被对方的争辩、转移话题或情感绑架所干扰。避免解释和争辩,以免掉入对方的逻辑。不要陷入细节讨论,因为一旦开始解释,就等于为对方提供了新的攻击点,他们会试图在你的解释中找出漏洞。
“破唱片”技巧是一个强大的心理工具,它通过一种近乎“无聊”的重复,来消解对方的进攻,最终让对方意识到你的立场是不可动摇的,从而放弃纠缠。
![]()
学会勇敢而恰当地回应别人的强势,本质上是一场从“自动反应”走向“自主选择”的成长。蛤蟆在咨询中感慨,“可为什么就这么难呢?”。正如苍鹭所解释的:“这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它需要艰辛的努力和刻意的思考。”
当我们困在“父母”或“儿童”状态时,反应几乎是本能的,不需要思考——就像一套编写好的程序,在熟悉的场景里,我们不假思索地调用固有的情绪、语调与言辞。那是一种安全的惯性,却也让我们一次次重复着并不真正属于自己的剧本。
而进入“成人自我状态”,意味着打破这种自动循环,用清醒的觉察代替应激的反应,用深层的意图引领言行的选择。这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切换。它需要持续地练习、勇敢地试错,并允许自己在过程中不够完美。
所以,请给自己耐心与时间。每一次你尝试用冷静代替冲动,用坚定代替妥协,用勇敢代替逃避,都是在为内心那个更成熟、更自由的自己投票——这条路虽长,但每一步,都走向真正的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