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世民快不行的时候那句话,说李勣这人太能干,李治你要是压不住就干掉他,听着是挺狠,可这事哪有这么简单,这种话放出来,是个明白人都会多想,皇帝看手下的人,从来不是看你这个人忠不忠心,更多的是看眼下这个局面,我还能不能把你牢牢捏在手心里。
![]()
李勣可不是一般的功臣,他从玄武门一路真刀真枪拼到高句丽,文的能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武的能带兵打下大片江山,李世民活着的时候,他让干啥就干啥,因为他心里清楚,天子还在,没人敢把他怎么样,可李世民要走了,李治还太年轻,李勣手下那帮老兄弟,个个都是能打的,他在军中的威望又高,万一哪天不听话了,那可怎么办,李世民那句话,其实就是在教李治怎么当一个真正的皇帝,别被什么君臣情分给绕进去,皇权跟功臣,永远都是在互相较劲。
![]()
把他调去叠州那件事,大家心里都有数,嘴上说是给他个机会,其实就是看看你听不听话,叠州那地方偏得不行,那时候谁都不想去,李勣一句话没多说,直接收拾东西就走了,朝堂上多少双眼睛都盯着呢,有人等着看他发牢骚,有人猜他肯定要找借口拖延,结果他比谁都利索,到了地方就安安分分干活,一点没折腾,两年之后又给调了回来,直接就当了宰相,这种事,不用说透,懂规矩的都明白,这就是臣子跟皇帝之间的默契,你懂得忍,皇帝就敢用你。
![]()
李治后来为什么还敢用他,有人觉得这风险太大了,李世民都留了话,怎么还敢把他捡回来,事实就是李勣在叠州那两年,什么小动作都没有,规矩守得比谁都好,那时候朝堂里头乱糟糟的,长孙无忌那帮人开始伸手要权,武则天也慢慢起来了,皇帝身边正缺一个能压得住场子的老臣,李勣正好能顶上这个位置,老将军不爱出风头,也不拉帮结派,皇帝用起来心里踏实,这其实就是权力之下的互相试探,你不越界,我就给你留着位置。
![]()
打高句丽那一仗,李勣都七十多了,本该在家颐养天年,结果大唐打了好些年都没打下来,最后还是得请他出山,七十二岁的人了,重新披上铠甲上马,七天就把城给攻破了,直接把大唐在东亚的版图给定下来了,这一仗打的,不光是土地,更是李勣用行动告诉所有人,他不是威胁,他是大唐的王牌,朝廷上下都服气,皇帝亲自出城迎接,李勣也懂事,仗一打完,马上把兵权交了,一点不拖泥带水,退得干干净净,这种进退的分寸,谁看了都得佩服。
![]()
李勣死后,葬礼办得风风光光,陪葬在昭陵,谥号贞武,结果没过几年,他孙子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李勣整个家族都被牵连进去,武则天直接下令开棺戮尸,家产全部没收,史书上就冷冰冰八个字记录了这事。
![]()
人活一辈子,功劳再大,最后还是躲不过权力的清算,尸骨被挖出来,棺材都给砸了,一直等到神龙政变,武则天倒台,李勣的名誉才给恢复,朝廷重新给他立碑,墓碑上又写他是英武之臣,剖尸那段谁也不提,可大唐这段历史里,这道疤谁心里都清楚。
![]()
说白了,唐朝开国那帮功臣,能好好死去的没几个,尉迟敬德早早就躲起来不问世事,李靖一辈子都被人防着,李勣看着是最懂规矩的一个,到头来还是落得个被掘坟的下场,这就说明一个事,皇帝用人的标准,根本就不是看你忠不忠,而是看你好不好用,能不能随时换掉,忠诚跟利用,完全是两码事,李世民那句话,就是在教李治怎么当皇帝,别信什么一辈子的忠臣,就问自己能不能镇得住,李治没杀李勣,还用得挺好,说明他学会了,可李勣死后,照样被清算,这就是权力的游戏规则。
![]()
李勣这一辈子,从玄武门杀出来,一直打到高句丽,最后连棺材板都没保住,有人说他圆滑,有人说他懂得退让,其实真实情况就是,再大的功臣,也只是皇帝手里的棋子,活着的时候能用,死了也能当个宣示权力的工具,李世民看得透彻,李治学得也快,李勣能做的只有接受。
![]()
这个结局没什么好奇怪的,帝王家里,用得着你就留着,用完了就清理掉,所谓的忠臣良将,到头来都是棋盘上的一个子,能走到哪一步,不是看你立了多少功,全看皇帝还需不需要你,这就是历史最真实的样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