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安徽马鞍山博望区的乡亲们:
最近一些时日,我时常在网络上搜索“博望”两个字,马鞍山博望区频频出框,但我看来看去,却很少见博望区官网及自媒体网站上提及方城县博望镇,今天咱不绕弯子,就聊聊 "博望" 这俩字的来头。咱都叫博望,这可不是巧合,更不是啥 "不望" 的传说能解释的 —— 这里面藏着咱老祖宗跨越千年的乡愁与传承。
![]()
博望张骞桥
树高千尺不忘根,水流万里终有源——马鞍山博望的繁荣,本质是南阳移民开拓精神的延续,传说再美也当不了真,老祖宗的脚印才最实在。想给马鞍山的乡亲们说一声,认祖归宗不丢人,反而是件光宗耀祖的事 —— 这说明咱的祖先既有闯天下的勇气,又有不忘本的初心。希望哪天咱能坐在一起,对着族谱认亲,看着文物聊历史,让 "博望" 这两个字,在豫皖大地上更有分量!
![]()
博望镇三国古迹
先说说咱方城博望的 "老根"。这地方的历史得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说起,汉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张骞配合卫青北击匈奴,取得大胜,因此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封地在今日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是赞扬他“博广瞻望”,既表扬张骞见多识广,也表现了汉武帝高瞻远瞩的治国理念。后来张骞失侯,这里改成博望县,从东汉到西晋,足足将近600年的县邑。三国时候刘备火烧博望坡的故事,《三国志》里写得明明白白,现在咱方城博望还留着博望侯祠、张骞大桥,还有那棵两千多年的古柘树,都是实打实的见证。
![]()
马鞍山官网博望的来历
再看挂在官网的马鞍山博望的来历。咱当地流传着石臼湖的传说,说因为 "不要回头望" 就成了 "博望",这故事听着热闹,但实在经不起推敲而且荒诞离奇,让马鞍山博望的来历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真正的答案,藏在历史的移民潮里。五胡乱华,西晋沦亡,荆豫二州淮河以北的南阳郡、汝南郡等,相继沦入胡人之手。永嘉之乱那阵子,中原百姓不得不扶老携幼往南逃,其中有钱的人家,手工匠人,生意人等豪族携妻带子举家转移,这就是史上有名的 "衣冠南渡"。当时丹阳郡一带水土肥沃,成了移民的聚居地,朝廷在这里设了好多 "侨置郡县",让移民还叫老家的名字,好解乡愁。南阳郡的博望县就在这时 "搬" 到了马鞍山这边,虽然后来县制撤了,但 "博望" 的地名留到了现在。
![]()
衣冠南渡
这话可不是瞎编的,有实打实的证据撑着。
先说老族谱和地方志。明代《太平府志》就写了:"博望镇,宋时置,相传为汉博望侯张骞封地之裔迁居于此,因名"。清代《当涂县志》更直接:"居民多称祖籍南阳,语音间有中州韵"。马鞍山博望的《王氏宗谱》里记着:"吾族本系南阳博望人,宋室南渡时,始祖携家渡江,卜居于此,仍名博望,以志不忘本也"。还有镇里张氏宗祠的老碑刻,刻着 "自南阳博望迁来",这跟咱方城博望张氏家谱里 "一支于宋末迁江南" 的记载能对上茬。
![]()
槎溪记
再说手艺和文化的传承。咱方城博望打汉代就有铁官,是全国的冶铁中心之一。马鞍山博望从明朝万历年间就以 "三刀" 闻名,清朝更是有 "芜湖的剪子,博望的刀" 的说法,现在打铁工艺还是省级非遗。这手艺哪儿来的?不就是当年南迁的老祖宗带过去的嘛!两地铁匠均以淬火工艺见长:方城博望的汉代 “炒钢法” 与马鞍山博望的 “三刀” 淬火技术(菜刀、剪刀、镰刀),虽相隔千年,却共享 “千锤百炼” 的匠人精神。马鞍山非遗传承人至今保留着 “看火色、听锤音” 的传统技艺,其手工刀具刃口锋利度与方城汉代铁剑残件的金相分析结果高度吻合。这种技术传承的连续性,恰似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两地铁匠铺的炉火串联在一起。今博望地区的特殊方言,保存了许多中古时代的中原古音,马鞍山博望周围都是吴语区,但咱这儿偏偏有 "中"" 咋着 "这些中原话词汇,都是中原古音的活化石。
![]()
张骞桥桥南
更别说那些共同的记忆了。两地都流传着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民间都有《博望侯传奇》的曲艺段子。方城博望有火烧博望坡的古战场,马鞍山博望历史上也是军事要地,抗战时还打过大大小小几十次仗。就连 "正月十六闹元宵"、"端午赛龙舟" 的习俗都一样,这哪儿是巧合,分明是文化根脉的延续。
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在《中国移民史》里早说过,皖南好多地名跟豫西南重名,都是宋代移民带过去的,博望就是典型例子。按《汉书.地理志》:南阳郡“宛……有工官、铁官”,《寰宇通志》也谓“南阳、内乡、汝州,并出铁,俱有冶。”今马鞍山博望镇有一历史悠久的铁作副业,其技术当系由南阳士民携来,安徽大学的专家也考证过,马鞍山博望这名字 "源于中原,随宋室南渡移民传入,与南阳方城博望有直接渊源"。
![]()
南阳市东汉时冶铁地址
马鞍山博望区的乡亲们,咱说认祖归宗,不是要否定马鞍山博望的现在,而是要给咱的文化添底气。现在有人说博望的历史只有一千四百年,可要是接上方城博望的根,咱的历史就能往前数到两千多年,跟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连在一起,这文化深度一下子就不一样了。咱方城博望现在跟张骞出生地陕西城固博望常有交流,要是咱三地联起手来,这 "博望文化" 能成多大的气候!
安徽马鞍山博望镇与南阳方城博望镇的民俗文化中,隐藏着诸多跨越千年的血脉密码。这些看似寻常的习俗、技艺与语言,实则是中原移民将故土文化基因植入江南沃土的鲜活例证。这些民俗证据如同一幅拼图,清晰勾勒出中原文化南迁的路线图。从铁花飞溅的铁匠铺到灯火辉煌的元宵灯会,从乡音未改的老人到传承技艺的匠人,博望两地的民俗文化恰似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镌刻着 “广博瞻望” 的开拓精神,另一面铭记着 “落叶归根” 的故土深情。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不仅是历史的馈赠,更是当代人追溯文明根系的精神坐标。
![]()
马鞍山博望区
编辑:李良庄村三委文化宣传中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