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由青浦区融媒体中心匠心制作的
《角里来信:古貌新韵,品读角里》
系列短视频
从10月7日起温情上线
我们以四封视觉化的“信”为媒
邀您在“古貌新韵”中
一同深度“品读角里”
![]()
“古貌新韵”从《烟火手札》的市井滋味,《文脉手帖》的千年风骨,《传承家书》的匠心接力,到《活力请柬》的古今碰撞,四个维度,层层递进。我们不止于记录“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形貌,更着力解读其神韵——在漕运古道的流水中、在放生桥的石缝里、在世代相传的匠心里。让我们一同拆阅这些来信,重新发现一个既承载着“衣被天下”厚重历史,又跃动着当代脉搏的朱家角。
![]()
角里古镇的“貌”,是三十六座古桥挽起的流水人家;而这里的“韵”,是流淌了千年的漕运故事,是文脉风骨,更是弥漫在市井烟火中,那份“不急”的生活定力。
![]()
《角里来信》系列短视频第一封《烟火手札》
看上海•青浦城市推荐大使邹一峰
与青浦区融媒体中心主持人关潇如何书写一场感官之旅
![]()
《烟火手札》动线示意图:
课植园(起点,感受宁静)
↓(园内即享)
☕申报咖啡(新韵初尝,盖碗咖啡)
↓ (出门购票)
课植园码头(换乘摇橹船)
↓ (品新式融合茶点,看古桥、流水、人家)
【船行路线:西井河/市河 → 涌泉桥 → 中龙桥 → 永安桥→放生桥 (核心地标) → 靠岸】
↓ (上岸即达)
北大街(烟火寻味)
├→临河餐馆(吃淀山湖河鲜,品江南美食)
├→江南第一茶楼(喝茶、听评弹)
└→ 街巷小食(回忆童年味道,温暖收尾)
![]()
![]()
![]()
于水路,读一座镇的格局
![]()
登上一叶摇橹船,才是打开朱家角的正确方式。船行碧波,水流清澈见底,这不仅是生态治理的成果,更是古镇与母亲河和谐共生的本底。船下流淌的,是曾承载漕运繁华的西井河与漕港河;头顶掠过的,是从涌泉桥的谦和,到放生桥的宏阔。每一座古桥,都不只是石头垒砌的交通枢纽,更是古人智慧与善意的凝结。放生桥,这座上海最大的五孔石拱桥,是明代建筑的明珠,名中的“放生”二字,便是一份穿越数百年的慈悯与生态观照。
![]()
![]()
走老街,尝一方人的温情
![]()
船桨声歇,脚步便踏入了“长街三里,店铺千家”的北大街。河边饭馆里喷香的葱爆虾、鳝丝面,新鲜上桌的清蒸白水鱼,晶莹剔透的菱角、藕段、茭白;路边铺子粽子里扎实的肉,油锅里翻滚的臭豆腐、萝卜丝饼;小巷子里阿婆码得整整齐齐的荠菜馄饨;还有远远闻着的焦香四溢,那不是海棠糕嘛……此刻,食物成了记忆的“药引”,那些关于江南的故事和童话一一铺展,无不诉说着角里人家待客的真诚与生活的热忱。
![]()
而此行的点睛之笔,藏在“鑫和升”杨阿姨的临河小院里。作为古镇第一个把炙毛豆摆上铺子的人,她对角里美食的自信溢于言表。杨阿姨招呼我们在后院坐下,拿出咸、甜、加陈皮、加椒盐四种口味的炙毛豆,摆盘是角里人招待客人用的花色高脚盘,炙毛豆之外,方糕作陪。杨阿姨为我们倒上绿茶,三五颗毛豆送入茶水,招呼我们“吃茶”,原来当地人传统的“吃茶”叫法不止是一个当地说法,讲究的是这种灵魂吃法!
![]()
“老祖宗传下来的‘炙’法,急不来。”杨阿姨的话朴实却深刻。这“不急”二字,正是角里人文精神的缩影——在慢工中出细活,在坚守中见真味。无论是炙毛豆、熏牛蛙,还是酱园里日晒夜露的酱油、酱菜,其背后都是一份根植于传统、却依然鲜活跳动着的耐心与定力。这里的烟火气,是文火慢炖出的生活原味。
![]()
![]()
味觉里的风骨
朱家角的魅力,不止于“上海威尼斯”的视觉奇观,更在于这桥、水、人、食共同构成的、可感可品的生活系统。朱家角还有哪种味道,最让你念念不忘?是某家老字号,还是街头偶遇的小吃?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角里味觉记忆”吧!
![]()
下一封《角里来信》,将由神秘的“时光密码破译者”寄出,带我们潜入历史的深处,聆听一砖一瓦无声的诉说。
![]()
这封来自角里烟火深处的信,希望你已收到!
![]()
![]()
![]()
记者:施君(首席)、孙晨(首席)、关潇
视频:青浦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李璨(名优)
责任编辑:胡军军
转载请注明来自“绿色青浦”官方微信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