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宫殿的烛火在公元43年的深夜摇曳不定,汉光武帝刘秀面前摊开两份奏章:长子刘疆第三次请辞太子之位,次子刘阳则力陈嫡长制不可废。
![]()
这种违背皇室权力逻辑的推让,在充斥着玄武门之变、九子夺嫡的中国历史上堪称异数。然而正是这种“反常”,悄然铺就了东汉“明章之治”与大唐“开元盛世”的基石,成为权力绞杀中罕见的人性闪光。
![]()
刘疆这事儿,打从他妈郭圣通被废了说起,他面上还待在东宫,可心里透亮,南阳那帮人,河北那边的势力,各打各的算盘,那味儿早就变了,他弟刘阳,因为阴丽华当了皇后,一下子就不一样了,刘疆不是个看不清形势的人,花了三年功夫,宗亲过来递话,他嘴里话里都是想退的意思,还把《春秋》里那句“立子以贵”拿出来说事,自己提出来想去当个藩王,这看着好像有点急,其实是给老爹刘秀台阶下,有时候,不争,反而是最稳的一步,真要硬碰硬,家里朝里那些人,矛盾还指不定闹成什么样,他自己就成了那个靶子。
![]()
刘秀当时,也没啥好办法,眼泪都下来了,只能让刘阳上,为了补偿刘疆,就把鲁国那块老地儿封给了他,刘疆就这么走了,到了自个儿的地盘上,啥事儿没有,后面就算有人撺掇他造反,他直接把人捆了送回洛阳,这忠心表的,明明白白。
![]()
刘阳,也就是后来的汉明帝刘庄,这边更有戏,他知道哥哥主动让位,好几次跟老爹讲,废长立幼自古就是祸根,还装病不干活,摆明了不想抢,为啥呢,他妈阴丽华那套教育早就刻进骨子里了,当年阴丽华自己都能把后位让给郭圣通,现在也劝儿子,国家大事不能瞎争,得有分寸,后来刘庄真当了皇帝,对哥哥那叫一个好,东海国的奏章都直接送到他跟前看,逢年过节赏的东西比谁都多,这信任给足了,刘疆也懂事,把东海国弄成了个试验田,搞水利,改税收,啥都先试,给后面的“明章之治”攒了不少经验。
![]()
时间再往后推,唐睿宗李旦,复辟那阵子,这出戏又演了一遍,大儿子李成器,老爹第二次当皇帝,太子位子不好定,李成器自个儿站出来了,推他三弟李隆基,这背后是有故事的,武则天那会儿,兄弟几个一块儿关着,那是患难真情,李成器小时候就护着弟弟,不让别人欺负,这会儿更愿意把这担子交出去,李隆基回信,引经据典说不行,什么“伯夷叔齐饿死首阳”都搬出来了,李成器就坚持说现在这情况不一样,得能干的人来,最后李隆基就当了皇帝。
![]()
这些故事,里头的门道,权力怎么交接,其实不止一条路,刘疆和李成器都清楚,国家刚建或者大动荡的时候,光讲究名分礼法,反而容易出事,东汉那会儿,河西集团、南阳集团,外头谁都想插一脚,唐隆政变后,太平公主那伙人,也在琢磨,接班的人必须有真本事和人脉,“退”只是个姿态,其实是更稳妥的保险,刘庄后来收拾那些豪强,李隆基稳定局面,都没让人失望。
![]()
更好玩的是,这两对兄弟,处得跟别人家不一样,汉明帝让刘疆用天子的仪仗在封地里转悠,唐玄宗李隆基,李成器病了,他亲自端汤喂药,李成器走了,李隆基哭得不行,追封他“让皇帝”,还让皇子们走路送灵,自个儿在城楼上看着,这情分在,权力换得也顺当,刘疆临死前,把自己治理国家的心得写下来给了弟弟,李成器也帮着玄宗挡过不少矛盾。
![]()
纵观历史长河,中国皇位这东西,兄弟相残是常有的事,从曹丕逼弟弟写诗,到雍正把兄弟们关起来,权力这玩意儿最考验人性,刘疆和李成器的选择,恰恰说明了,治国理政,当理性压过本能,对国家反而是好事,东汉、唐朝那俩盛世的开头,某种程度上,就是从这种谦让里长出来的,权力成了工具,兄弟情成了纽带,而不是斗争的牺牲品。
![]()
时间能冲淡一切纷争,可这两对兄弟在关键时候的选择,就像夜空里的两颗星,不扎眼,但一直亮着,给后人留下了点念想,管理天下这件大事,有时候,反倒要从克制自己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