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特朗普出手了,美高校跟中国合作就失去资助,中方交流项目受冲击

0
分享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要么终止与中国合作,要么失去联邦财政支持”,美国高等院校如今正被置于这样一个严峻的抉择面前。

在特朗普政府不断强化对华战略竞争态势的背景下,学术交流这一曾被广泛视作中美关系“缓冲带”的领域,正逐步成为政策干预的核心地带。

接连推出的针对中美高校科研协作的限制性举措,不仅使美国学界陷入“保资金”与“保合作”的双重困境,也让多年来积累的跨国研究项目面临中断风险。

这些表面零散的妥协行为,实则延续了特朗普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的系统性调控逻辑——而眼下,一项更为全面、更具强制性的资助分配机制正在悄然成形。



未来,唯有公开承诺遵循特朗普政府所定义的价值导向与政策优先事项的大学,才有望在科研拨款评审中占据有利地位。这种转变将如何重塑美国高教生态?所谓“价值观合规”背后又暗含哪些争议性标准?

据两名不愿具名的白宫官员透露,这项新方案标志着政策执行方式的根本性转向:过去政府采取的是逐个调查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机构,暂停拨款并以恢复资助为条件换取校方调整政策。

而现在,则意图推动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实现“一次性整体达标”,即统一按照特朗普议程完成制度性调整。简言之,此前是“定点施压”,如今则是“全域规训”。



所谓“合规”的核心内容清晰明确:高校必须声明其招生与聘任流程完全基于能力绩效,不得考虑种族、族裔等身份因素;在审核外国学生尤其是特定国家申请者时需纳入额外安全维度评估;同时须提供证据表明教育投入与其产出成果相称。

一位高级白宫官员强调:“我们需要的是全系统的变革,而非局部修补。”但这一构想彻底颠覆了美国联邦科研资助长期奉行的基本原则。

数十年来,上百亿美元的科研经费分配始终依赖同行评议机制和科学价值判断,学术卓越一直是唯一公认的衡量尺度。



然而近年来,特朗普政府频繁以“落实民权法律”为由,指责多所高校存在违规行为——或指其多元化倡议构成逆向歧视,或批评其未能有效防范校园内反犹情绪蔓延。

此类“借执法之名行经费干预”的做法早已引发广泛质疑,而此次新政更进一步,直接将意识形态立场与资金获取资格绑定,致使美国教育委员会主席特德・米切尔公开抨击此举是对“院校自主权、思想多元性、言论自由以及学术独立的严重侵犯”。

他尖锐质问:“从今往后,申请经费不再需要证明研究质量,而是要对某种政治立场宣誓效忠?这已背离择优资助的根本原则,很难想象有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机构会认同这种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该计划的推进并非平稳无阻,反而呈现出明显的“倒逼改革”特征。早在第一任期,特朗普政府便陆续收紧国际学生签证政策;进入第二任期,在保守派势力回潮的推动下,管控措施持续加码。

众议院共和党议员赖利・穆尔近期提出立法草案,主张全面停止向中国公民发放学生签证。

另一位议员穆莱纳尔则援引“国家安全关切”,要求六所美国高校提交有关中国留学生的详细档案资料。此类层层递进的审查手段,使得中美学术互动中的“寒蝉效应”日益加剧。



尽管如此,政府并未放弃个案追责路径,仍保留对涉嫌违反民权法规的高校展开专项调查的权力,形成“激励与威慑并重”的双轨策略。

必须指出,中美学者在公共卫生、气候科学等关键领域的合作曾多次催生突破性成果,例如联合开展的全球流感监测网络显著提升了传染病预警能力。

一旦这类协作受阻,全球科技创新进程或将遭受拖累,而对中国而言,影响同样真实且深远。



疫情之后本就未恢复至疫前水平的在美中国留学生人数,可能因签证壁垒进一步萎缩;一批运行多年的联合研究项目被迫搁置,青年科研人员的跨国流动通道持续收窄。

更值得警觉的是,学术往来减少正在加深双方的认知鸿沟。当作为理性建言群体的学者失去面对面交流机会,中美之间误判与对立的风险也在无形中攀升。

耐人寻味的是,即便在美国国内,此类“一刀切”式限制也遭遇强烈反弹。



白宫在回应众议院版国防授权法案时明确表态,其中相关条款“将限制国防部合作科学家的参与度,削弱国防部追踪前沿技术发展的能力”,并重申国防部已有成熟机制应对潜在安全威胁。

科学倡导组织更是紧急呼吁参众两院在协商过程中剔除此类条文,认为其本质是将基础研究工具化、政治化,严重损害国家长期科技竞争力。

从长远视角看,中美在科技合作上的深层价值从未因地缘紧张而消失。在极地探索、生态环境、农业科技等低敏感度领域,双方仍有强烈的合作需求,这些课题直接关联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粮食安全保障等共同挑战。



《中美科技合作协定》得以续签也说明,尽管合作范围有所压缩,两国仍承认政府间协作框架的重要性。毕竟,学术交流的本质在于知识共享,而人类认知的进步不应被国界所禁锢。

当前,特朗普政府的监管升级已将中美学术关系推向十字路口:是继续把科研经费当作施压杠杆,迫使高校在国际合作与财政生存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还是能在国家安全与开放科研之间寻得可持续的平衡点?



答案或许蕴藏于那些秉持理性的呼声之中——正如科学界反复强调的那样,通过建立透明的合作准则、推动数据开放共享、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完全可以在防控风险的同时维系学术活力。

归根结底,试图以切断交流来换取所谓“安全”,最终可能导致既丧失科研领先地位,又瓦解人文互信纽带的结果,这样的代价,恐怕没有哪一方能够承担得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来科点谱 incentive-icons
来科点谱
多一点快乐,少一点烦恼。
2510文章数 33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