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约供稿|牤道
去年春天,我把深圳出租屋里最后一箱东西塞进快递车时,长舒了口气——再也不用凌晨两点还盯着电脑改方案,再也不用挤早高峰地铁时被人踩掉鞋了。
32岁这年,我揣着攒下的20万,回了豫东老家的县城,目标很明确:开家小超市,守着爸妈过日子。
一开始我妈是反对的,“放着大城市的白领不当,回来当‘杂货铺老板’?”她边择菜边翻我白眼,我爸倒没多说,只拍了拍我肩膀:“想好了就干,爸给你看店。”
![]()
找门面花了我半个月。县城就一条主街,东边是老居民区,西边新开发的小区还没住满。我瞅中了老粮站楼下的两间门面,150来平,租金一年3万5,比深圳一个月的房租还便宜。房东是个穿对襟褂子的老爷子,听说我是回村创业的,当场给抹了500块,还说:“年轻人肯回来就好,以后缺啥尽管说。”
装修时才知道啥叫“县城人情”。隔壁卖馒头的王婶每天早上给工人送热馒头,对面修电动车的李哥主动帮我接电线,连楼下晒太阳的张奶奶都来提建议:“货架别摆太高,俺们这些老婆子够不着。”本来计划10天装完,结果8天就弄好了,省了不少工钱。
![]()
进货时我却栽了个跟头。满脑子还是深圳超市的样子,一口气进了不少网红零食、进口饮料,结果摆了半个月,问的人都少。
有天张奶奶来买酱油,瞅着那些花花绿绿的包装直摇头:“这啥呀?不如俺们本地的酱菜下饭。”我才反应过来,县城超市得“接地气”。
当晚我就拉着我爸去逛县城最大的批发市场,把网红货换成了本地的酱菜、散装饼干,又加了些老年人常用的老花镜、纽扣电池,还在门口摆了个快递代收点——这是我观察到的,县城快递点少,大家取件得跑老远。
调整完的第二天,生意就有了起色。张奶奶不仅自己来,还拉着老姐妹来买酱菜;放学的小孩围着散装糖果柜叽叽喳喳;下班的年轻人顺便来取快递,顺手带瓶饮料。
![]()
有次一个小伙子取完快递,说想买包烟,我这儿没卖,他叹口气说:“要是能卖烟就好了,省得我再跑一趟。”我记在心里,第二天就去办了烟草证。
夏天是超市的旺季,尤其是傍晚。太阳刚落山,门口就围满了人,有买雪糕的小孩,有买啤酒的大叔,还有来乘凉聊天的老人。
我妈索性搬了个小桌子在门口,给大家免费提供凉茶水。有回暴雨,几个没带伞的学生躲在店里,我妈还给他们煮了姜茶,后来那几个学生成了常客,每次来都喊“阿姨好”。
最忙的时候是过年。从腊月二十开始,店里就挤满了人,买年货的、走亲戚的,我和我爸、我妈三人从早上七点忙到晚上十点,连吃饭都得轮着来。
有天晚上关店后,我算了算账,光腊月一个月的利润,就抵得上深圳两个月的工资。我妈数着钱,嘴都合不拢:“没想到这小超市还真能行。”
不过县城生意也有“淡旺季”。过完年到清明这段时间,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店里人少了不少。
我琢磨着再加点新项目,看到不少宝妈带着孩子来买东西,就进了些儿童玩具和辅食,又在墙上贴了“免费称重”“代缴水电费”的牌子。慢慢的,即使是淡季,店里也能保持稳定的客流。
现在超市开了快一年,我不仅赚了钱,还收获了比钱更重要的东西。以前在深圳,邻居是谁都不知道,现在走在县城街上,到处都是打招呼的人:“小杨,今天进新货了吗?”“杨老板,俺孙子又跑你那玩了?”
我爸每天守在店里,和老伙计们聊天,精神头比以前好多了;我妈也不用再担心我在外地吃不好,每天变着花样给我们做午饭。
有天晚上关店后,我坐在门口的小凳子上,看着县城的路灯亮起来,听着远处传来的广场舞音乐,突然觉得特别踏实。
以前在深圳,总想着赚大钱、当大老板,回了县城才明白,能守着家人,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每天都过得热热闹闹,这才是真正的好日子。
有人问我,回县城开超市后悔吗?我每次都笑着说:“后悔?后悔没早点回来!”现在我的小超市不仅能养活一家人,还成了街坊邻居的“便民站”,这种成就感,是在大城市里永远得不到的。
接下来我打算再拓展个线上订单服务,让行动不便的老人在家就能买到东西——县城生意,做的就是人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