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语
2025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76 周年华诞。回望 76 载岁月,祖国实现了从百废待兴到万象更新的壮阔跨越;而在这波澜壮阔的征程中,每一代人的成长轨迹,都与祖国命运紧紧相连。
无论是见证岁月变迁的长者、坚守岗位的奋斗者,还是逐梦前行的青年,他们的故事里都藏着深深的家国印记,更镌刻着时代的温度。为此,本报特推出“我和祖国共成长”系列报道,让我们以文字为笔、以记忆为墨,共同翻开这承载心声与荣光的篇章。
愿每一个“我”的故事,都能成为祖国76年辉煌历程中闪亮的一笔;愿我们始终与祖国并肩同行,在新的征程上续写更多精彩与荣光。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涂建国
30载匠心 见证六安水务事业蝶变
![]()
“咔嗒!”随着阀门拧紧的清脆声响,光明新村小区张阿姨家的水表漏水点彻底止住,水压恢复正常,水龙头流出清澈的自来水,“多亏了你,家里总算能正常用水了!”这样的场景,在凃建国30年的从业生涯里,早已是家常便饭。
![]()
1972年出生的凃建国,成长轨迹与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历程紧密交织。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位普通劳动者的奋斗史,更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保障基本”到“优质高效”的生动缩影,是“我与祖国共成长”最朴实的注脚。
1995年,23岁的凃建国进入原六安市自来水公司,彼时的六安,供水版图还局限在老城区,地下铺着的多是笨重的铸铁管道,“跑冒滴漏”是常事,群众用水不便的抱怨声时有耳闻。“那时候没有服务热线,谁家水管坏了,得托关系找人修,有时候等上两三天都未必能解决。”回忆起刚入职的场景,凃建国记忆犹新。
为了尽快掌握技术,他牢记母亲“眼勤、手勤、脚勤,干事别怕吃苦”的叮嘱,白天跟着师傅爬地沟、拧阀门,在尘土与泥泞中熟悉管材管件。晚上就抱着城区管道图纸,对照师傅口述的管线走向反复描摹,常常忙到深夜。“那时候就想着,学好技术,让老百姓能少等一会儿、少跑一趟。”凭借这股韧劲,凃建国很快从学徒工成长为安装骨干,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六安的大街小巷,把每一段自来水管道、每一个阀门的位置都刻进心里。
![]()
彼时的六安,正处在城市化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让群众用上放心水、方便水”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六安的水务事业也随之迎来第一次升级:铸铁管道逐步被耐腐蚀的镀锌管替代,供水范围不断向新城区延伸,新的管道铺进一个个新建小区,让越来越多的家庭告别了“用水难”。“家家户户都能拧开龙头用水,心里特别有成就感。”凃建国说,这种成就感,是城市发展带给普通劳动者最真切的幸福。
2000年,凃建国调入维修部门,此时的六安自来水用户服务已初步建立响应机制,但抢修工具依旧简陋,“接到报修,不管刮风下雨,都是骑自行车或者摩托车赶过去,遇到深一点的水表井,得趴在地上、甚至倒挂着作业。”他至今记得在金裕小区的一次抢修:水表在一米多深的井里,阀门无法关闭,他让徒弟按住自己的双腿,头朝下倒挂进井,汗水不停往下落,却硬是凭着一股劲把阀门关上。“用户当时问我冷不冷,我就说‘冷也得干,不能让大家没水用’。”
![]()
![]()
这样的坚守,背后是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
随着“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深入,城市公共服务不断升级,24小时服务热线正式开通,抢修车辆取代了自行车,专业的堵漏工具、探测设备逐步配备。2007年,凃建国担任抢修队队长,带领团队实现了“接到报修,市区内30分钟到场”的承诺。
“以前抢修靠经验,现在靠技术,管道探测仪能精准找到漏点,不用盲目开挖;带压堵漏工具能在不停水的情况下修复管道,最大限度减少对群众用水的影响。”凃建国感慨,这些变化,是科技进步、民生改善的直接体现,也让他们的工作更有底气。
近年来,随着“城市更新”战略的推进,六安对老旧小区供水管网的改造提上日程。青年广场小区是原地委行管局建设的老旧小区,管道老化导致“跑冒滴漏”频发,居民反映强烈。凃建国主动牵头,利用周末和晚上的时间,挨家挨户上门沟通,宣传管网改造的好处。“很多老人担心改造影响生活,我们就耐心解释,承诺尽量缩短工期、减少扰民。”在他和同事们的协调下,小区居民一致同意改造,新的PE管道铺进了每家每户,不仅解决了水质水压问题,还消除了安全隐患。
如今,在六安三峡水务有限公司,成立了一支凃建国志愿服务队,他亦师亦友,耐心带出一批又一批年轻的抢修队员。凃建国先后荣获“六安好人”“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30年如一日的坚守,更是祖国对普通劳动者的认可与尊重。
“结婚的时候,他就请了两天假,第二天回门过后建国就返回单位上班了。建国很忙,有时正在吃饭突然接到抢修电话,他放下饭碗就走,有时半夜接到电话,他随即爬起床。结婚20多年来,他的辛苦,我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妻子陶红聊起丈夫凃建国时这样说。
凃建国说,家人的理解,是他坚守的动力。而六安水务事业的发展,是他奋斗的舞台。从铸铁管到PE管,从自行车到抢修车,从“找人修”到“上门服务”,他见证了六安供水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跨越。
“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这是凃建国常挂在嘴边的话。30年来,他用脚步丈量城市的“水脉”,用双手守护千家万户的“清泉”,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正如凃建国所说:“看着城市越来越大、越来越美,看着老百姓用水越来越方便,我就觉得,自己的工作有意义,这就是我作为一名六安水务环保人,与祖国共成长的幸福感。”
来源:六安新周报融媒体记者 廖小川 张孟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