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全球目光聚焦三位科学家,其中一位74岁的日本老头刷屏了,他就是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
不是因为颜值,而是因为他的人生剧本,比日剧还敢写:名校退学、无薪打工、研究冷门到没人理,结果一不小心,改写了免疫学教科书。
![]()
颁奖词里那句 "为人类理解免疫系统如何避免自我攻击奠定基础",背后藏着一段横跨三十年的科研传奇,更关系到千万类风湿、红斑狼疮患者的未来。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这位免疫学大牛最早的梦想是当画家。初中时坂口志文的雕塑作品就拿过不少奖状,画室里的石膏像比课本还熟。要不是父母苦口婆心劝他 "学医能安身立命",说不定现在日本艺术界会多一位雕塑大师,而医学界就要少个关键发现。
考进京都大学医学部后,一堂免疫学讲座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讲师那句 "免疫系统要分清自己人和敌人" 的比喻,像道闪电劈中了他 —— 原来人体里藏着这么精密的 "防御体系"。可真正扎进实验室后,枯燥的重复实验又让他犯了难,甚至一度从研究生院退了学。
转机出现在西冢泰章教授的一篇论文里。文中提到 "切除小鼠胸腺后,免疫系统反而更疯狂" 的现象,让坂口志文突然冒出个大胆想法:说不定体内藏着一群 "维和部队",专门管着这些 "暴走" 的免疫细胞?为了验证猜想,他厚着脸皮找到西冢教授,只求能进实验室打杂,哪怕没编制、没工资也愿意。
那些年的日子过得有多窘迫?同事私下里都把他当成 "职场笑话",毕竟放着正经工作不干,偏要做个连饭钱都赚不到的 "无薪研究员"。可坂口志文不管这些,每天泡在实验室里观察小鼠反应,记录细胞变化,连周末都抱着培养皿过。直到 1983 年重回京都大学拿到博士学位,他才算正式踏上科研正轨。
![]()
1995 年,44 岁的坂口志文在《免疫学杂志》发表了那篇后来震惊学界的论文。他在文中首次提出,人体内存在一种表面带着 CD4 和 CD25 两种 "身份牌" 的特殊 T 细胞,能像交警一样拦住 "闯红灯" 的免疫细胞,防止它们误伤自身器官。他给这种细胞起名为 "调节性 T 细胞"(Treg)。
可当时的学界根本不买账。主流观点都认为 T 细胞只负责 "进攻",哪有什么 "调节" 功能?有人说他的实验数据是误差,还有同行直言 "这是在浪费科研经费"。就这样,这篇后来被奉为经典的论文,在角落里沉寂了整整八年。
直到 2003 年,美国科学家布伦科和拉姆斯德尔的发现才帮他翻了身。这两位学者在易患自身免疫病的小鼠身上,找到了一种叫 Foxp3 的突变基因,而坂口志文团队紧接着证实,这个基因正是调节性 T 细胞的 "总开关"—— 没有它,Treg 就没法正常工作,免疫系统自然会乱套。这下整个学界炸了锅,那些当年质疑他的人,纷纷转过头来研究这项成果。
![]()
复旦大学的储以微教授说得特别实在:"以前总说免疫力越强越好,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调节性 T 细胞就是最好的例子,它要是数量不够或者功能失常,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这些自身免疫病就会找上门;可要是它太 "勤快",又会帮癌细胞 "躲" 过免疫系统的追杀。现在医生们已经找到窍门:治自免病就增强 Treg 功能,抗癌就适当抑制它,简直是 "一物两用"。
更让人期待的是,这玩意儿已经开始救活人了。上海瑞金医院的杨程德教授透露,现在红斑狼疮、类风湿患者的治疗方案里,已经有了针对 Treg 的新思路 —— 要么帮患者体内的 Treg"恢复体力",要么直接补充体外培养的 Treg 细胞。还有项 2024 年底发表的研究显示,肾移植患者接受 Treg 治疗后,7 年内都没出现排斥反应,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难怪业内都把它叫做 PD-1 抑制剂之后的 "下一个王炸"。
坂口志文的故事,其实也是日本科研的一个缩影。从上世纪 60 年代起,日本就敢把国民收入的 2% 砸进科研,70 年代基础研究经费占比更是超过 10%。这种 "不催进度" 的环境有多重要?看看大隅良典就知道,这位细胞自噬专家深耕 30 年才拿诺奖;山中伸弥研究 iPSC 干细胞时,一度要靠私人捐款续命,最后照样成了行业泰斗。
![]()
现在日本已经出了 30 多位诺奖得主,数量稳居亚洲第一。坂口志文在领奖时说的一段话特别打动人:"科学就像挖隧道,有时候你不知道前面有没有光,但只要方向对了,就该一直挖下去。" 他从退学青年到诺奖得主,从无人问津到改写教科书,靠的不就是这份 "挖隧道" 的坚持吗?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这个发现的意义其实很具体。家里有自免病患者的,以后可能不用再受激素治疗的副作用折磨;癌症患者或许能多一种精准治疗的选择;就连器官移植的成功率,也可能因为这个小小的细胞再上一个台阶。储以微教授预测,随着细胞扩增技术的进步,用 Treg 治病会越来越普遍,说不定再过十年,这些疑难杂症就不再可怕了。
想起坂口志文接受采访时的一个细节。记者问他有没有想过放弃,他指着实验室里的培养皿笑了:"你看这些细胞,不管外界怎么变,它们都在按自己的节奏工作。做科研也一样,沉得住气才能等到结果。"
坂口志文的故事告诉我们:
不要怕起点低,哪怕退学也行;
不要怕领域冷,只要方向对;
更不要怕别人笑你傻——
因为未来,会为所有坚持者加冕。
或许对真正的科学家来说,诺奖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就像调节性 T 细胞默默守护人体一样,他们也在默默守护着人类的健康边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