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分裂时期。
在这将近三百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
在这期间,出现了众多的霸主。
比较出名的就是春秋五霸。
![]()
关于春秋五霸比较公认的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此说见于《史记》。
所以我们就说说这几位都是怎么死的?感兴趣的朋友一起了解一下。
一、齐桓公:葵丘会盟后的凄凉落幕
作为春秋首霸,齐桓公的一生堪称 “从巅峰跌落地狱” 的典型。公元前 651 年,他在葵丘(今河南兰考)召集诸侯会盟,确立 “尊王攘夷” 的霸业纲领,连周天子都派代表出席,此时的齐桓公已是诸侯公认的 “天下共主”。但谁也没想到,仅仅 7 年后,这位霸主竟会死于宫廷内乱,尸体腐烂生蛆才被发现。
![]()
齐桓公的悲剧源于晚年用人失误。早年他重用管仲,推行 “相地而衰征” 的改革,让齐国国力大增,先后吞并 30 余国,成为东方霸主。但公元前 645 年管仲病逝后,齐桓公不听其 “远易牙、竖刁、开方” 的告诫,反而将这三位奸佞宠信至极。易牙为讨好齐桓公,竟烹杀自己的儿子做羹汤;竖刁自阉入宫伺候;开方则背弃卫国君主父亲,在齐国为官数十年不回家。这三人表面忠心,实则觊觎权力,暗中结党营私。
![]()
公元前 643 年,齐桓公病重卧床,易牙、竖刁立刻封锁宫门,假传君命禁止任何人探视,还将齐桓公的侍从全部赶走。他们甚至在宫殿周围筑起高墙,只留一个小洞观察齐桓公是否断气。这位曾号令诸侯的霸主,最终在饥饿与孤独中死去,尸体在床上停放 67 天,蛆虫都爬到了宫门外,直到新君即位才得以安葬。更讽刺的是,齐桓公死后,他的五个儿子为争夺王位爆发内战,齐国霸业瞬间崩塌,从此沦为二流国家。
齐桓公的死亡,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揭示了春秋早期 “霸主政治” 的脆弱性 —— 霸业的维系高度依赖君主个人能力与贤臣辅佐,一旦权力结构失衡,再辉煌的霸业也会转瞬即逝。
二、晋文公:城濮之战后的功成身退
与齐桓公的凄凉结局不同,晋文公重耳的死亡堪称 “霸业圆满后的自然落幕”。公元前 632 年,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强大的楚国,随后在践土(今河南原阳)会盟诸侯,周天子亲自册封他为 “侯伯”,正式确立霸主地位。此后 4 年,晋文公致力于巩固霸业,平定周王室内乱,抵御狄族入侵,让晋国成为中原秩序的守护者。
![]()
公元前 628 年冬,晋文公病逝,享年 69 岁(一说 62 岁),属于当时少见的高寿。他的死亡过程平静且有序,临终前早已安排好王位继承事宜,指定公子欢(即晋襄公)为继承人,并留下赵衰、狐偃等贤臣辅佐。由于权力交接顺畅,晋国在晋文公死后并未陷入内乱,反而继续保持霸主地位,甚至在崤之战中大败秦国,延续了百年霸业。
晋文公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早年因晋国内乱流亡在外 19 年,历经狄、卫、齐、曹、宋、郑、楚、秦等国,受尽磨难却也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回国即位后,他推行 “明贤良”“赏功劳” 的政策,改革军事制度,将晋国军队扩编为三军,还通过 “尊王” 策略获得周天子的支持,最终实现 “退避三舍” 的承诺,在城濮之战中确立霸权。
他的死亡之所以能如此平稳,关键在于晋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政治体系 —— 通过分封卿大夫制衡王权,同时保留贤臣辅政制度,避免了权力过度集中导致的继承危机。这种制度设计,让晋国在后续百年中虽有卿大夫争权,但始终能维持霸主地位,也为春秋中期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三、楚庄王:问鼎中原后的遗憾离世
“一鸣惊人” 的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中最具雄才大略的君主之一。公元前 606 年,他率军北上讨伐陆浑之戎,途经洛邑时竟 “观兵于周疆”,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彰显 “取而代之” 的野心,这便是 “问鼎中原” 的由来。此后,楚庄王先后击败晋国、郑国、宋国等诸侯国,成为南方霸主,甚至一度让中原诸侯纷纷归附。
公元前 591 年,楚庄王病逝,年仅 40 岁左右。他的早逝成为楚国霸业的转折点 —— 虽然他生前指定太子审即位(即楚共王),但楚共王年幼,无法掌控朝政,导致令尹(宰相)权力膨胀,楚国陷入 “权臣专权” 的困境。此后,楚国与晋国的争霸战争屡屡失利,霸业逐渐衰落。
![]()
楚庄王的死亡背后,隐藏着楚国政治制度的隐患。楚国实行 “令尹制”,令尹总揽军政大权,虽能在君主强势时高效执行政策,但一旦君主年幼或懦弱,令尹极易专权。楚庄王在位时,凭借个人威望压制令尹权力,还通过改革官制、整顿吏治巩固王权,但他未能从根本上解决 “君权与相权” 的矛盾。他死后,令尹子重、子反等人专断朝政,甚至擅自发动战争,导致楚国国力受损。
不过,楚庄王的功绩仍不可磨灭。他在位 23 年,不仅扩张了楚国的疆域,还推动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让楚国从 “蛮夷之国” 成为中原政治格局的重要参与者。他的死亡虽让楚国霸业受挫,但也为后来楚国的制度改革埋下伏笔,此后楚国逐渐完善王位继承制度,为战国时期成为 “七雄” 之一奠定了基础。
四、秦穆公:崤之战后的落寞终局
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中最 “悲情” 的霸主。他一生致力于 “东进中原”,却始终被晋国阻挡在函谷关以西,最终只能转而经营西部,成为 “西戎霸主”。公元前 621 年,秦穆公病逝,结束了他充满遗憾的一生。
秦穆公的霸业始于 “羊皮换相”—— 他用五张羊皮从楚国赎回百里奚,又重用蹇叔、由余等贤臣,推行改革,让秦国国力大增。公元前 627 年,他趁晋文公去世之机,派孟明视等率军偷袭郑国,试图绕过晋国进入中原。但这支军队在崤山(今河南洛宁)遭到晋军伏击,全军覆没,孟明视等将领被俘,史称 “崤之战”。这场惨败让秦国东进的梦想彻底破灭,秦穆公不得不向晋国求和,转而征服西部的戎狄部落,“益国十二,开地千里”,成为西戎霸主。
![]()
崤之战的失败对秦穆公打击极大。他晚年虽仍致力于强国,多次率军击败晋国,报了崤之战的仇,但始终无法突破晋国的封锁,东进中原的目标终其一生都未实现。公元前 621 年,秦穆公在遗憾中病逝,更令人震惊的是,他死后竟有 177 人殉葬,其中包括子车氏三良等贤臣。这种落后的殉葬制度,不仅反映了秦国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仍低于中原各国,也让秦国损失了大量人才,导致其在秦穆公死后陷入长期衰落,直到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才重新崛起。
秦穆公的死亡,是秦国 “东进战略” 失败的象征。他的一生证明,在春秋时期,想要成为中原霸主,不仅需要强大的国力,还需要合适的地缘政治环境 —— 秦国地处西部,被晋国阻挡,缺乏进入中原的通道,这一地理劣势最终让秦穆公的霸业局限于西部。
五、宋襄公:泓水之战后的羞愧而亡
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中争议最大的一位,他的 “仁义之师” 被后世嘲笑为 “迂腐”,而他的死亡也与这场争议紧密相关。公元前 638 年,宋襄公在泓水(今河南柘城)与楚军交战,坚持 “不鼓不成列”“不杀二毛” 的原则,等楚军渡河列阵后才发动进攻,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本人也被箭射伤大腿。次年,他因箭伤感染去世,年仅 40 多岁。
宋襄公的霸业始于齐桓公死后。当时齐国爆发内乱,宋襄公率领诸侯军队平定齐乱,拥立齐孝公即位,因此自认为有恩于诸侯,想要继承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公元前 639 年,他召集诸侯在鹿上(今安徽阜南)会盟,试图确立霸主地位,但楚国不仅拒绝承认,还在会盟时扣押了宋襄公,直到宋国屈服才将其释放。此后,宋襄公为报复楚国,发动了泓水之战,最终落得兵败身亡的下场。
![]()
宋襄公的死亡,本质上是 “过时的贵族精神” 与 “残酷的现实战争” 碰撞的结果。在春秋早期,战争仍保留着一定的贵族礼仪,讲究 “以礼相待”,但到了春秋中期,楚国、晋国等大国已开始采用灵活的战术,战争逐渐变得残酷。宋襄公坚守旧礼仪,却忽视了战争的本质是胜负,最终导致失败。
不过,也有人认为宋襄公的 “仁义” 并非完全迂腐。他所在的宋国是商朝后裔,始终坚守传统礼仪,宋襄公的行为既是对祖先传统的继承,也是试图通过 “仁义” 树立霸主形象的尝试。只是在当时的乱世中,这种尝试注定无法成功。他的死亡,标志着春秋时期 “贵族战争” 的结束,“功利主义战争” 的开始,此后各国争霸更加注重实力与谋略,不再受传统礼仪的束缚。
总而言之,春秋五霸的死亡方式虽各不相同 —— 齐桓公死于内乱,晋文公寿终正寝,楚庄王早逝,秦穆公抱憾而终,宋襄公兵败身亡 —— 但都折射出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这是一个 “礼崩乐坏” 的转型期,旧的政治秩序逐渐瓦解,新的制度尚未建立,霸主政治成为维系中原秩序的临时纽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