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妈,您最近血压咋样?”在上海一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李阿姨拿着健康档案,忐忑地告诉医生,她最近开始不碰酱油和味精了,周围街坊都传:“只要停掉这俩,血压立马稳!”但几天过去,她测血压,数字似乎并没大变。这让她很困惑,是不是说法不靠谱?偏偏邻居李大爷坚持情况下,血压轻微下来了。究竟,到底要不要因为血压把常年用惯的酱油和味精“一刀切”?或者,这背后藏着的“隐形高盐陷阱”,才是大家常常忽略的真相?
关于“戒掉酱油和味精,血压会马上降”的流行说法,最近上海交通大学一项研究在网络热传,各种争议声起。很多人一边惊叹“办法简单”,一边又觉得“太神奇不可信”。这些调味品,真的能“一夜之间”决定血压高低?让我们科学拆解这个“餐桌迷思”,看看权威结论到底怎么说。
![]()
酱油、味精,到底“该不该吃”?钠盐是“幕后推手”
在讨论酱油、味精与高血压的关系前,首先需要明确:它们并不是“毒药”,但的确含有一定钠盐成分。
传统酱油:每100毫升含5-7克食盐,一小勺就有约1克盐。只要调配适量,用量通常低于食盐本身的摄入。
味精(谷氨酸钠):每克大约含有0.12克钠,比食盐(每克0.39克钠)低许多。有些情况下,用味精反而可以替代部分食盐,减少总钠摄入。
医学研究普遍认为,钠摄入过多才是高血压的“死对头”,这不仅包括酱油和味精,更包括腌制品、外卖、零食等隐藏钠源。
上海交大这项实验明确指出:减少包括酱油、味精在内的“隐性高钠”调味料,的确有益于长期血压控制。但重要的是,不是“今天停明天测,血压立降”,需要更长时间、更全面调整。
![]()
不吃酱油和味精,血压“马上”会降吗?科学机制揭示真相
许多人的期待是,只要少吃甚至不吃酱油味精,“血压秒降”。但根据临床营养学和流行病学调查:“血压不是开关,不是今天停这两样东西,隔天数字就变。”
血压下降是个累积效应。中国高血压指南建议,控制钠盐摄入,通常会在1-2周内见到小幅收缩压下降(平均2-8mmHg),但前提是整餐饮食同时减盐,而不是光盯调味品。
比如,临床数据显示:在连续减少钠盐摄入4周后,部分患者收缩压下降幅度在4-6mmHg。
单纯“不吃酱油味精”,倘若其他食物都很清淡,也会有帮助;但如果主食加工食品、腌菜、外卖仍然照吃,“躲开调味瓶,防不住钠洪水”。
味精虽然含钠,但较食盐低得多。医学建议甚至认为,可以用适量味精替代部分食盐,有效减钠,对血压更友好。
![]()
管理高血压,还要综合考虑体重、运动、压力和遗传等多种因素。单一行动极少“立见效”,要多招并进才能稳控血压。
【真实案例】
有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减少高钠盐调料,包括酱油、味精,以低钠酱油和天然调味料替代,同时控制总盐不超过5克/天,两个月后血压由145/92mmHg下降至130/80mmHg。但同期饮食结构、运动也做了调整,不能只归因于酱油和味精。
想让血压稳得快?五步实操建议,比“调味品断舍离”更靠谱
上海交大和权威指南一致强调,“饮食减盐”是高血压干预核心,但真正落地要关注全盘,而不仅仅是酱油、味精。
管控每日钠摄入。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食盐摄入≦5克。看标签、选低盐、远离隐形钠(如各类熟食、腌货和高盐零食)。
![]()
学会“加钾减钠”。多选香蕉、土豆、豆制品等高钾食物,帮助体内排钠,辅佐降压。
用新鲜香料/低钠酱油替调味。比如柠檬、洋葱、香葱等。低钠酱油的钠含量≤普通酱油50%,能较好满足口味又不“踩雷”。
坚持适量运动。不是激烈锻炼,每天30分钟快走、慢跑或游泳,都能改善血管弹性。
情绪健康、身心愉悦。慢性压力也能升高血压,规律作息和良好睡眠同等重要。
提醒大家:真正让血压“下降”的,不是单一远离某种调味品,而是整体生活方式的科学管理。
![]()
总的来说,酱油和味精的确属于日常“隐性高盐陷阱”,但“马上降压”是对科学原理的误解。减少整体钠摄入、调整饮食习惯、坚持运动和良好心态,才能让血压渐趋稳定。具体到个人的血压控制,还需结合日常饮食结构、体重管理等多方因素。
实际效果因人而异,如果血压长期不稳,建议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心血管专科,在医生指导下科学管理,避免网络流言误区。“健康在点滴习惯,今天就离盐罐远点,总没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