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10月6日,以色列与哈马斯派出代表团,在埃及举行了一场史诗级谈判。
然而当以哈双方代表在讨论释放被扣押人员细节时,加沙城的断壁残垣间,以色列第401装甲旅的士兵仍在警惕地搜索伏击者。
一边是谈判桌上刚刚开启的间接会谈,一边是加沙城废墟中持续不断的枪炮声,加沙何时能迎来真正的和平?
而内塔尼亚胡政府口中的"战略进展",掩盖不住日益严峻的现实:哈马斯中层指挥官虽有损失,但平均年龄仅22岁的新武装人员已扛起武器。
更致命的是,9月下旬英国、法国等多国接连承认巴勒斯坦国,超80%联合国会员国站到了以色列的对立面。
军事绞杀陷入僵局,外交防线持续崩塌,以色列的大麻烦正从战场蔓延到全球舞台。
![]()
2025年8月20日,以色列启动代号"基甸战车II"的地面行动,目标直指加沙城控制权,事先通知约100万居民南撤,却因道路拥堵和持续炮火引发混乱。
以军方曾乐观估计,凭借第162师和第401装甲旅的技术优势,能在数月内清除哈马斯核心力量。
但现实远比预期残酷,9月22日的谢赫拉德万街区伏击战成为缩影。
![]()
当天上午10时许,三名哈马斯武装人员从建筑废墟中突然发难,用火箭推进榴弹和狙击步枪袭击以军坦克,交火持续20分钟。
虽最终被坦克炮和步兵火力消灭,却造成以军一名连长腹部和腿部重伤,紧急由直升机送往索罗卡医院救治。
![]()
这场战斗暴露的不仅是战术漏洞,更是以色列消灭抵抗力量的徒劳。
以军当天虽宣称击毙15名哈马斯武装人员,摧毁10处地道入口和观察哨,甚至精准空袭炸死哈马斯海军警察副指挥官伊亚德·阿布·优素福,但哈马斯的抵抗体系并未崩塌。
以色列情报显示,哈马斯已从层级化结构转为分散游击小组,老指挥官牺牲后,年轻成员迅速补位,借助残存的隧道网络重组力量。
![]()
这些新武装人员虽经验不足,却能熟练使用无人机追踪以军动向,用改装的简易爆炸装置封锁道路。
随后在9月21日还从加沙城发射火箭弹袭击阿什杜德港口,迫使以军第215炮兵团紧急反击。
![]()
以军总参谋长埃亚尔·扎米尔9月22日视察前线时,不得不承认部队面临的困境。
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以军军官伤亡已累计达15000人,每月新增1000名伤员,人力消耗巨大。
曾号称拦截率90%的"铁穹"系统,因哈马斯改用低空滑翔炸弹,拦截率一度跌至35%。
![]()
更让以军焦虑的是,加沙难民营中,许多失去亲人的少年正接过武器,以色列的轰炸反而成了最直接的"征兵动员"。
当军事行动从"消灭有生力量"变成"对抗全民意志",以军的坦克和无人机再先进,也难以填平仇恨的沟壑。
![]()
军事上的胶着,让谈判桌成为各方争夺的新战场,但2025年10月6日在沙姆沙伊赫开启的间接会谈,从一开始就布满荆棘。
双方围绕特朗普提出的"20点计划"展开磋商,核心议题包括释放被扣押人员、以军撤离加沙时间表、人道主义援助准入以及哈马斯解除武装等关键问题。
哈马斯此前已明确立场,同意讨论释放被扣押人员和移交加沙管理权,但必须以以色列停止军事行动为前提,对于解除武装的要求则坚决拒绝。
![]()
哈马斯的强硬并非没有底气。
9月22日的冲突中,尽管以军宣称取得战术胜利,但加沙卫生部的数据显示,当天以色列炮火导致29人死亡,其中25人在加沙城,多数为平民。
这种悬殊的伤亡比,让哈马斯的受害者叙事获得国际社会广泛共鸣。
![]()
面对外界关于"同意缴械"的传闻,哈马斯高级官员直接驳斥为虚假信息,强调武器是抵御以色列占领的最后防线。
在哈马斯看来,2023年10月7日冲突后,数百名人质曾是谈判筹码,如今部分人质已释放,武器若再交出,将彻底丧失对话资格。
![]()
以色列的立场则充满矛盾。
内塔尼亚胡政府需要通过谈判缓解国内外压力,人质家属持续抗议军事行动危及亲人安全,国际社会对平民伤亡的谴责也日益强烈。
但以军在行动中始终坚守"不完全撤军"的底线,仅愿撤退至加沙境内"黄色线",还要求未来数年内驻守缓冲区和费城走廊。
![]()
这种"撤军不离场"的算盘,与哈马斯的核心诉求形成直接冲突。
更棘手的是,以色列国内极右翼势力不断施压,国家安全部长本-格维尔放话,若保留哈马斯存在就退出政府,让内塔尼亚胡在妥协与强硬之间难以抉择。
就连美国的介入都未能打破僵局,特朗普曾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哈马斯限时接受协议,却因自身陷入多线困境难以全力斡旋。
如今美国既要应对俄罗斯对北约的压迫,又要筹划对委内瑞拉的行动,对中东事务的掌控力明显下降。
10月7日,哈马斯代表团透露会谈取得积极进展,但同时指出以军持续轰炸为释放被扣押人员"构成了挑战",这一表态暗示谈判随时可能因战场局势升级而中断。
毕竟,9月22日以军在谢赫拉德万街区推进时,仍在同步实施空中打击,这种"边谈边打"的姿态,显然难以赢得哈马斯的信任。
![]()
如果说战场和谈判桌的困境是内忧,国际社会的集体转向则给了以色列致命一击。
2025年9月21日,在和平解决巴勒斯坦问题高级别国际会议期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葡萄牙率先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
次日,法国、比利时、卢森堡等6国紧随其后,短短两天内,西方阵营核心成员集体倒向巴勒斯坦一方。
截至9月下旬,超80%的联合国会员国已承认巴勒斯坦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4个表态支持,"两国方案"从外交呼吁变成了国际共识。
![]()
这场"承认潮"的背后,是以色列军事行动引发的全球愤慨。
联合国报告显示,加沙基础设施破坏率超过70%,90%的平民流离失所,儿童营养不良病例上升30%,眼科医院和兰提西儿童医院因炮火停止服务。
国际法院9月报告更认定以色列存在四项种族灭绝行为,焦点包括制造恶劣生存条件和造成大量平民伤害。
![]()
其中,欧洲国家的态度转变尤为关键。
意大利、西班牙曾护航加沙救援团队,与以军形成潜在冲突;英国暂停与以色列的贸易谈判,明确表示加沙事件损害双边关系,这些举动都标志着以色列传统盟友圈的崩塌。
![]()
这些国际压力都已经在开始转化为实际影响。
欧盟议会9月通过决议,呼吁停火并调查医院袭击事件,还开始讨论限制对以军售;阿拉伯国家则威胁切断能源供应,以抗议以色列持续占领。
以色列领土协调员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21日仅有460辆援助卡车进入加沙,远低于每日600辆的需求,且310辆物资滞留加沙侧,人道危机持续恶化。
这种局面下,内塔尼亚胡政府虽仍获美国支持,但在国际舞台上已日益孤立,就连扎米尔视察前线时也不得不承认,人质安全和国际声誉的双重压力正不断加剧。
![]()
如今的以色列,正陷入多重困境的恶性循环。
越是依赖军事打击,越激起新的抵抗力量;越是拒绝妥协,越推动国际社会倒向巴勒斯坦;越是拖延撤军,越难摆脱占领带来的人力消耗。
沙姆沙伊赫的谈判仍在继续,加沙城的爆炸声也还未停息,这一幕恰似过去两年冲突的缩影,短暂的停火试探后,仍是无尽的对抗。
以色列或许能凭借军事优势控制加沙的土地,却无法消灭巴勒斯坦人的抵抗意志;或许能通过外交手段争取暂时的喘息,却无法逆转国际社会的立场转向。
老哈马斯的骨干或许会被消灭,但新的抵抗者已在废墟中成长;盟友或许会暂时沉默,但国际公理不会永远缺席。
当"两国方案"成为全球共识,当巴勒斯坦国的地位日益巩固,以色列真正的出路,早已不在坦克的履带下,而在尊重巴勒斯坦民族权利的谈判桌上。
可惜,从谢赫拉德万的伏击到沙姆沙伊赫的拉锯,内塔尼亚胡政府似乎仍未读懂这个道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