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点的两盘菜收600多块钱你敢信?!
国庆旅游大家有没有被旅游景点背刺过?一盘炒蛏子、一盘螃蟹,竟被收了六百多,而店家后续的回应,更是把“宰客套路”玩得明明白白。
事情得从国庆假期的海边之旅说起。据王先生在社交平台还原,他和朋友去某海滨旅游点玩,中午饿了就随便找了家挂着“海鲜大排档”招牌的馆子。
“当时看着店里人挺多,想着应该靠谱,就问老板蛏子和螃蟹怎么卖。”王先生说,老板只含糊地摆手“都是新鲜的,先吃再说,不贵”,他想着海边海鲜再贵也贵不到哪儿去,就点了这两样最常吃的菜。
等菜上桌时,王先生心里还挺满意:蛏子个头饱满,螃蟹看着也新鲜,两人边吃边聊,完全没察觉到“陷阱”已经挖好。
![]()
直到结账时收银员报出661元:“你再说一遍?就这两个菜?”收银员指了指后台的价目表:“蛏子 388元,螃蟹273元,没错啊。” 这时候老板才慢悠悠走出来,说蛏子是 “精品大蛏”,按个算钱,螃蟹是“本地膏蟹”,论两称重,可这些说法,吃饭前半个字都没提过。
“我当时就跟他们理论,说没提前告知价格,老板却翻脸了,说‘海鲜都是时价,懂行的都知道’,还让服务员围着我们不让走。”
![]()
王先生的声音带着怒气,视频里能看到邻桌游客都纷纷侧目,有人悄悄摆手示意他“别硬刚,这儿都这样”,这些商家就是抓住游客“出门在外不想惹事”的心理宰客。
更气人的是店家后续的回应。面对王先生的投诉,店家先是在电话里喊冤:我们这是明码标价,他自己没看清!
可当媒体让他们出示价目表时,店家拿出来的竟是一张藏在收银台角落、字比指甲盖还小的纸片,上面的“蛏子5元/个”“膏蟹88元/两” 几乎要眯着眼才能看见。
![]()
见瞒不过去,店家又换了说辞,说收取的费用里包含“加工费”,“我们这海鲜都是活杀现做,加工费占一半呢”,这套路是不是很眼熟?之前银川就有餐厅把加工费算成“葱姜费”,最后被物价局勒令退还,说白了就是巧立名目坑钱。
王先生没像我上次那样忍气吞声,直接拍了视频发上网,还打了12315投诉。10月6号网友们的吐槽瞬间炸了锅。
有人晒出类似经历:“上次在汕头南澳岛,318元套餐变2297元,膏蟹里全是淀粉”,还有人戳破行业潜规则:“这些店家专挑游客下手,问价格就含糊其辞,等你吃完再亮剑”。
更讽刺的是,有当地网友评论:这家店换过三次招牌了,每次被投诉就改名字继续开。
就在舆论发酵到顶点时,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的处理结果来了。工作人员上门核查,发现店家确实存在“价格标示不明”的问题,没有提前以醒目方式告知游客海鲜单价和计价单位,违反了明码标价规定。
![]()
最终,店家被责令退还多收的费用,还被立案处罚,停业整顿三天。 王先生收到退款后更新了视频,无奈地说:“钱退了,但这趟旅行的好心情全没了,以后再也不敢在景区随便吃饭了。”
其实仔细想想,这种“海鲜刺客”之所以屡禁不止,就是因为有些商家觉得“宰一个是一个”。他们算准了游客不会为了几百块耗在异地维权,更算准了部分景区监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他们忘了,现在是网络时代,一条吐槽视频就能让一家店身败名裂,就像汕头那家宰客餐厅,被曝光后直接被查封,还连累了当地的旅游口碑。
诚信经营才是长久之计,靠宰客赚来的钱,迟早要加倍还回去。也希望景区监管能更给力些,别等游客投诉了才行动,主动把 “刺客” 挡在门外,才能真正留住游客的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