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7日讯 盐碱地也能种出高产粮。近日,在无棣县盐碱地示范区,一场玉米测产让专家们眼前一亮,当地种植的“丰度191”玉米,平均亩产达到632公斤,比普通种植增产超12%,在轻度至中度盐碱地上交出了亮眼答卷。
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滨州市农业科学院等3家科研单位专家组成的测产组,对无棣县盐碱地更高水平“齐鲁粮仓”示范区的玉米进行实地测产,结果让专家十分满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刘开昌告诉记者:“目前平均亩产632公斤,增产12.23%,结果应该是非常理想的。”
无棣县拥有70万亩盐碱地,其中40万亩轻度盐碱地、20万亩中度盐碱地是当地粮食种植的核心区域。为破解“盐碱地种粮难、产量低”的难题,当地从2022年起锚定“以种适地”,在全省率先启动盐碱地更高水平“齐鲁粮仓”示范区建设,小泊头镇成为核心试验阵地。“我们这个土壤的含盐量在千分之1.5到千分之2.5之间,pH值在7.8到8.5之间,针对当地的盐碱化程度,每年从山东省种植总站引进六七十个玉米品种进行筛选,筛选出了在当地比较适宜、耐盐碱的品种,比如丰度191。”无棣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刘国利说。
良种还得配良法。针对当地旱碱地“缺水、土壤板结”的特点,无棣县首创“双深双晚”种植技术,即玉米深松、深施肥,配合晚播、晚收。目前,3000亩盐碱地更高水平“齐鲁粮仓”示范区玉米产量同比增长10%。“采取‘科研院所+农业服务主体+农户’的工作模式,综合施策,多管齐下,力争实现更高水平粮食单产,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无棣县小泊头镇党委书记冯国才表示。
闪电新闻记者 周建辉 无棣台 武学聪 杨璐 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