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春秋战国那会儿的百家争鸣,大家脑子里冒出来的多半是孔子、老子这些响当当的名字。
墨家?这个曾经跟儒家平起平坐的超级学派,怎么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更让人琢磨不透的是,墨子那帮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搞出了类似坦克的冲车,研究天文地理玩得比谁都溜,这么牛的科技底子,咋就没传下来呢?
![]()
要是墨家学派一直活到现在,咱们国家的科技树会不会点得跟西方完全不一样?
墨子这人,放现在就是个超级工科男加社会活动家。
史书上关于他的记载不算多,但每一条都透着股子狠劲儿。
这家伙手艺活做到什么程度?三英寸长的木头块,在他手里捣鼓捣鼓,就能做成承载三百公斤重量的轴承。
这技术含量放战国那会儿,简直就是开挂般的存在。
墨子带出来的徒弟也个个都是实干派。
![]()
他们不像儒家弟子那样整天摇头晃脑背经文,而是一门心思钻研各种机械原理、建筑技术、军事防御。
墨家弟子走到哪个国家,都是抢手货,因为他们能造武器、能修城墙、能设计防御工事。
战国时期那些个诸侯国打来打去,谁手里有几个墨家弟子,腰杆子都能硬三分。
墨家搞出来的冲车,说白了就是古代版的装甲车。
这玩意儿高达十米,外面包着厚实的防护层,里面能藏好几十号人。
攻城的时候往前一推,守城的弓箭射上去跟挠痒痒似的。
![]()
这种技术含量,在那个冷兵器时代,绝对算得上降维打击。
战国后期,整个中国的政治版图开始剧烈洗牌。
七个主要诸侯国相互吞并,小国一个接一个被灭掉。
这种大一统的趋势,对各个学派来说就是道生死考题——你的学说到底能不能帮统治者搞定天下?
儒家看准了时机,开始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条路上猛跑。
![]()
他们告诉统治者:咱们这套理论能帮你稳定社会秩序,让老百姓乖乖听话。
法家更直接,韩非子那些人直接给出了一整套严刑峻法的治国方案,商鞅变法就是最好的广告。
道家聪明,看政治这摊浑水不好趟,干脆躲到山林里修身养性,反正老百姓日子过不下去了,自然会想起"无为而治"的好。
墨家呢?他们还在坚持那套"兼爱非攻"的理想。
兼爱是什么意思?就是爱所有人要像爱自己一样,不分贵贱亲疏。
这话听着挺美,但对要建立等级森严的封建王朝来说,简直就是毒药。
![]()
非攻更要命,你让那些靠打仗扩张地盘的诸侯王怎么办?秦国能统一六国,靠的就是一场接一场的战争,墨家这"反战"思想,不是明摆着唱反调吗?
墨家的支持者主要是谁?农民和手工业者。
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剧烈,这帮人刚从井田制的束缚里挣脱出来,有了那么点儿经济上的自主权,自然想在政治上也有点儿发言权。
墨家的学说就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讲究平等,反对贵族特权,提倡靠本事吃饭。
秦汉大一统之后,地主阶级彻底坐稳了江山。
![]()
那些曾经稍微冒点儿头的自由农民和手工业者,全部被压回了社会底层。
土地兼并越来越狠,小农破产,工匠被官府控制。
墨家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就这么被连根拔起了。
没了支持者,墨家学派就像断了线的风筝。
那些墨家组织原本纪律严明,有自己的"巨子"领导,成员之间互相扶持。
大一统之后,官府可不许你搞这种独立的民间组织。
![]()
儒家有官学支持,道家有皇室青睐,墨家?官府恨不得赶紧把他们的组织打散,让这些有技术有思想的人各回各家,别聚在一起搞事情。
"兼爱"这两个字,在老百姓听来是温暖的理想,在皇帝耳朵里就是刺耳的噪音。
封建社会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等级制度。
皇帝高高在上,下面一级级往下排,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待着,这个体系才能运转。
墨家跳出来说人人平等,爱别人要像爱自己家人一样,这不是要推翻整个金字塔吗?
![]()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心里都明白一个道理:老百姓可以穷,可以苦,但绝对不能觉得自己跟皇帝是平等的。
儒家的"仁"听着也挺美好,但人家有个前提——尊卑有别。
皇帝对臣子仁慈,父亲对儿子慈爱,这个"仁"都是从上往下施舍的。
墨家的"兼爱"不一样,它是横向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这种思想要是流行开来,封建统治的正当性就会被质疑。
"非攻"的理念也犯了大忌。
封建王朝要维持统治,战争是绕不开的手段。
要么对外扩张抢地盘抢人口,要么对内镇压不听话的势力。
![]()
墨家说战争不对,攻打别国是不义之举。
这话要是被皇帝听进去了,军队还打什么仗?将军们还怎么建功立业?整个军功爵位体系不都得崩盘?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读书人的出路基本就定了——要么学儒家经典考科举当官,要么就别想在这个体系里混。
这时候考验人性的时刻到了。
儒家学者很快就吃到了甜头。
朝廷开办太学,设立五经博士,学儒的人有了正式的上升通道。
![]()
你只要把四书五经背熟了,写文章写得漂亮,就能当官拿俸禄。
这种利益绑定太牢固了,一代代传下去,儒家想不兴盛都难。
道家虽然没有官方支持,但也活得滋润。
贵族文人觉得政治斗争太累,需要精神避难所,道家的清净无为正好满足这个需求。
炼丹、养生、长生不老,这些东西对皇帝也有吸引力。
道教后来能成气候,就是因为它找到了跟统治阶级共存的方式。
墨家呢?他们的技术和知识没有传承渠道。
![]()
官府不办墨学,也不需要墨家那套理论。
那些精通机械制造、军事防御的墨家弟子,要么被迫改行,要么把技艺烂在肚子里。
几代人过去,墨家的精髓就失传了。
那些复杂的机械原理、精密的制造工艺,全都随着墨家的消亡变成了历史传说。
墨家的消失不是一夜之间的事,而是一个痛苦的渐进过程。
西汉初年,还有人研究墨家学说,留下了一些注释和记录。
到了东汉,墨家典籍已经很难找到完整版本。
![]()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起,墨家更是无人问津。
《墨子》这本书能流传下来,已经算是幸运。
但即便流传下来了,真正能读懂的人也不多。
墨家的著作有大量关于几何、光学、力学的内容,这些东西没有实践经验根本看不明白。
古代读书人多是文科出身,对这些科技内容兴趣不大。
就这样,墨家的科技成就变成了书本上的死知识,再也没人能实际应用。
墨家在天文地理方面的成就也一样。
他们提出"天向"的概念,对宇宙结构有自己的理解。
![]()
这些探索在当时是超前的,但没有学派传承,这些知识就没法系统发展。
中国古代天文学后来的成就主要靠官方天文机构积累,跟墨家那一脉已经完全断了联系。
墨家留下的冲车技术,战国时期是攻城利器,秦汉之后就慢慢失传了。
古代工匠虽然能造出各种攻城器械,但多是经验性的东西,缺乏墨家那种理论支撑。
墨子他们搞的是科学,讲究原理和可重复性。
后世工匠搞的是手艺,往往靠师徒口传心授,缺乏系统性。
墨家对光学的研究,发现了小孔成像原理,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
![]()
这种发现要是能继续研究下去,中国的光学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可惜没有如果。
墨家消亡后,这些光学知识被记在《墨经》里,几乎没人注意。
直到近代西方光学传入中国,学者们翻古书才发现,原来老祖宗早就知道这些东西。
墨家的几何学知识也很超前。
他们对点、线、面、体有明确定义,对几何图形的性质有深入研究。
这些东西要是能传承下去,配合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和数学基础,完全有可能发展出独特的几何学体系。
![]()
但历史没给这个机会,墨家的几何学成了绝响。
墨家从显赫一时到彻底消失,不过几百年时间。
他们的理想太过超前,在那个需要强权和等级的时代显得格格不入。
要说墨家若延续至今会怎样,这个问题本身就充满想象。
![]()
中国科技或许会走出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科学精神可能更早生根发芽,但历史不会重来。
墨家的消失告诉我们,任何思想和学问,离开了社会土壤和现实支持,再先进也会成为昨日黄花。
那些散落在《墨子》书页间的智慧火花,成了我们凭吊先贤时唯一的线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