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初八,南京城。
锦衣卫指挥使蒋瓛捧着一份密告冲进奉天殿,双膝跪地:
「启奏陛下!凉国公蓝玉,于正月十日至二月初八,在府中大宴宾客,实则密谋造反!」
朱元璋放下朱笔,盯着蒋瓛。
停一下。
这个时机,简直不能再巧。
距离太子朱标病逝,刚好四个月。
距离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刚好五个月。
而蓝玉,恰恰是朱标的姻亲——他女儿嫁给了蜀王朱椿,朱椿是朱标的同父异母兄弟。
关键来了:
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蒋瓛突然告发蓝玉谋反?
![]()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初十,蓝玉被押入诏狱。
三天。
仅仅三天时间。
蓝玉就被判处「剥皮实草」,诛灭三族。
这是什么概念?
按明朝律法,一般的谋反案至少要审理半个月,涉案人数上千的大案,往往要审三个月以上。
可蓝玉案呢?
入狱第一天:刑讯逼供。
入狱第二天:写供词,「招认」谋反细节。
入狱第三天:朱元璋下旨凌迟处死,剥皮实草。
更要命的是什么?
朱元璋还特意下令,把蓝玉剥下来的完整人皮,送到成都蜀王府——送给自己的女儿蓝氏「留念」。
注意这个细节:
蓝氏,是蓝玉的女儿,也是朱元璋的儿媳妇。
她丈夫朱椿,是朱元璋第十一子。
一个父亲,杀了女婿的父亲,还要把剥下来的人皮送给女儿。
这是什么操作?
要理解这个疑点,得从洪武二十五年说起。
那年四月二十五日,太子朱标病逝。
朱标是谁?
朱元璋嫡长子,从登基第一天就立为太子,培养了二十四年的接班人。
朱元璋对他的期待有多高?
他让李善长、徐达、常遇春这些开国功臣,全部兼任太子的老师。
他让朱标从洪武十年开始,就亲自处理朝政,培养治国经验。
他甚至在《祖训录》里明确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
但,朱标死了。
停一下。
朱标死后,按照朱元璋自己定的规矩,应该立老二秦王朱樉为太子。
可朱元璋偏偏选了朱标的次子——16岁的朱允炆。
为什么?
因为朱元璋太爱朱标了。
朱标死后,朱元璋痛哭不已,甚至过了丧期还不肯脱下孝服,经大臣劝说才勉强上朝。
他要让朱标的儿子继承皇位,哪怕这个孙子只有16岁,毫无执政经验。
关键问题来了:
16岁的朱允炆,怎么镇得住那些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老将?
![]()
洪武二十五年九月,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
就在这个时候,朱元璋发现了一个致命问题。
蓝玉手里有多少兵?
他是大将军,统领十五万北征大军。
他麾下有多少骁将?
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定远侯王弼、舳舻侯朱寿……至少十几个能独当一面的猛将。
他在军中威望有多高?
洪武二十一年,他率军深入漠北,一直打到捕鱼儿海,俘获北元太子、妃嫔、传国玉玺,这一战让他威震草原。
更要命的是——
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
常遇春是谁?开平王,朱元璋麾下第一猛将。
常遇春的女儿嫁给了谁?太子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夭)。
算算这个关系网:
蓝玉→常遇春→常氏(朱标正妃)→朱标
这意味着什么?
蓝玉,是朱标集团的核心成员!
停一下。
如果朱标还活着,蓝玉这个姻亲、这个战功、这个兵权,都是朱标的助力。
可朱标死了,朱允炆继位。
16岁的朱允炆,能驾驭蓝玉吗?
答案显而易见:不能。
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就在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的前一个月,发生了一件怪事。
朱元璋突然以「交通胡惟庸」的罪名,杀了蓝玉的亲家——靖宁侯叶昇。
注意这个时间节点:
朱标死亡: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五日
杀叶昇:洪武二十五年八月
立朱允炆为太孙:洪武二十五年九月
这是巧合吗?
不是。
叶昇是谁?蓝玉的亲家,也是朱标东宫的重要支持者。
杀叶昇,就是在警告蓝玉:你的靠山倒了,收敛点!
可蓝玉收敛了吗?
没有。
洪武二十五年闰十二月,朱元璋突然下密旨给晋王朱棡:
「今后但有恶人不问是谁,拿住便废了,钦此。」
同时,朱元璋命令冯胜、傅友德这些老将,全部离开京城,去山西、河南练兵。
唯独留下一个人在京师——太子太傅蓝玉。
为什么?
因为朱元璋要等一个机会。
一个可以名正言顺杀掉蓝玉,同时震慑所有功臣宿将的机会。
洪武二十六年正月,蓝玉接连在府中大宴宾客。
来的人有谁?
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定远侯王弼、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
还有府军前卫的百户、千户、总旗、小旗。
甚至还有街头的染匠张仁孙、打渔的蒋富这种小人物。
停一下。
一个月时间,蓝玉府中进出上千人。
如果蓝玉真的要谋反,他会在府中公开宴请这么多人吗?
他会跟一个染匠、一个渔夫讨论「谋大事」吗?
逻辑说不通啊。
可就在二月初八这天,锦衣卫指挥使蒋瓛突然告发:
蓝玉与景川侯曹震等人,密谋在朱元璋举行籍田仪式时发动兵变!
证据呢?
《逆臣录》中,记录了大量供词。
府军前卫百户李成的供词:
「蓝玉对我说:我亲家靖宁侯被废了,我本该做太师,结果让别人做了。皇上容不得功臣,你们愿意跟我干吗?」
染匠张仁孙的供词:
「蓝玉请我喝酒,对我说要成大事,让我准备军器,事成后都给大官做。」
渔夫蒋富的供词:
「蓝玉宴请时,透露要谋大事的计划。」
看到这里,所有人都明白了。
这些供词,漏洞百出。
一个手握十五万大军的大将军,会跟一个染匠、一个渔夫商量造反?
一个在朝堂混迹二十多年的老将,会在府中公开宴请上千人讨论谋逆?
除非他疯了。
可朱元璋就是要用这些供词,给蓝玉定罪。
二月初十,蓝玉被押入诏狱。
此时,距离锦衣卫告发,仅仅过了两天。
距离朱标去世,刚好九个月。
距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刚好五个月。
刑讯室里,蒋瓛用烧红的铁钳夹碎蓝玉的手指。
蓝玉咬牙不招。
蒋瓛笑了:「凉国公,您以为不招就能活命?皇上早就想好了结果,您写不写供词,都是死。但您不写,您的义子、您的部将、您的姻亲,全都要跟着陪葬。」
蓝玉沉默了。
第二天,他写下了长篇供词,承认自己与景川侯曹震等人密谋造反。
第三天,朱元璋下旨:「蓝总兵通着府军前卫指挥、千户、百户、总旗、小旗造反,凌迟了。」
就在这个时候——
就在蓝玉即将被押赴刑场的时候——
就在所有人以为案子到此为止的时候——
朱元璋突然改变主意。
他对蒋瓛说:
「念在蓝玉是朕的儿女亲家,凌迟太残忍。改成剥皮实草吧,留个全尸。」
「把人皮送到成都,给蜀王妃留念。」
当听到这个命令时,所有人都震惊了。
因为这意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