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春末,西安的玉兰花刚落尽,70岁的杨阿姨却在卫生间发现了异常——每次小便后,内裤上总会渗出几点淡红色血渍。起初她以为是“年纪大了上火”,可这抹血色持续了半年,终于在7月逼着她走进西安市第九医院。
HPV筛查、阴道镜活检……一系列检查后,病理报告上的“宫颈非角化型鳞状细胞癌”像块石头砸下来。为确认病情,她又赶到西安交大一附院,最终确诊为“(宫颈)乳头状中分化鳞状细胞癌”。医生建议化疗,看着同病房病友大把掉发、恶心呕吐,杨阿姨咬咬牙:“治!”
![]()
可化疗的副作用来得比想象中猛。放射性肠炎让她腹痛如绞,肠鸣声从早响到晚,一天跑十几趟厕所,吃进去的饭还没消化就泻了出来。不到两个月,她瘦得脸颊凹陷,走路都打晃。
“上了年纪,或许该试试温和的法子。”朋友的话点醒了她。戴着老花镜,她在手机上刷抗癌视频,直到看到河北穆女士——同样患宫颈癌,经历过手术和化疗,如今8年过去,面色红润地分享着退休生活。杨阿姨盯着屏幕里那抹笑容,突然觉得:“或许我也能有另一种可能。”
2024年9月30日,秋雨绵绵。杨阿姨攥着一沓检查报告,独自登上开往郑州的列车。诊室里,她脚步虚浮得像踩在棉花上,袁院长起身扶她坐下,仔细把脉、看舌苔,逐一问清症状。
![]()
20天后,杨阿姨给医生发微信:“肠炎好多了,能吃点热饭,夜里也能睡整觉,身上有劲了。”从那天起,她开始自己煎中药——砂锅里的水咕嘟作响,药香漫进客厅,成了她生活里最踏实的仪式。
2025年1月9日,杨阿姨脚步轻快地走进诊室,脸上带着藏不住的笑:“现在跟正常人差不多,邻居说我气色好多了,吃饭香、睡觉沉。”袁院长翻着她的舌苔记录,笑着调整药方,又叮嘱了几句春秋调方的注意事项。
这个冬天,杨阿姨跟着老姐妹去海南过年。行李箱里最沉的不是花哨的衣裳,是分装好的中药包——她把“安全感”塞进行囊,也把对生活的期待一并打包。
![]()
5月22日,诊室里飘着淡淡的艾草香。杨阿姨面色红润,眼里闪着光:“五一跟老姐妹爬老君山,我登顶了!队里就仨人上去,我是其中一个!”她掰着手指笑,“70多岁还能爬上去,厉害不?”袁院长也跟着乐:“您这状态,再爬十座山都没问题!”
临走前,杨阿姨认真记下袁院长的叮嘱:“每年春秋两季来调方子,别嫌麻烦。”
从便血时的惶惑,到化疗后的虚弱,再到如今能登顶老君山的硬朗,杨阿姨的故事里没有“奇迹”,只有一碗碗按时熬煮的中药,一次次耐心的问诊,和重新燃起的“好好活着”的念头。
![]()
抗癌或许从不是与疾病的死磕,而是学着在脆弱时伸出手——伸向信任的医生,伸向能让自己松快的生活。就像杨阿姨说的:“现在啊,我就是想好好吃饭、好好走路,再爬几座山,多看看日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