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在现代人看来,是一个词组,一个意思。在古代名就是名,字就是字,“名”和“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名”有“字”,是古代有身份者的标志。相比现代,古人取名选字很规矩,且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用字时尚。
![]()
先秦孩子3个月大“父名之”
古人怎么想到起名字的?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认为,名字最初是因夜晚相遇、辨识需要而产生的,故《说文解字》称,“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古代一般在孩3个月大的时候,由父亲取名,此即《仪礼·丧服》中所谓,“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至于取字”,则在20岁行成人礼(冠礼)时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后世就不这么讲究了,很多孩子六七岁入学启蒙时才取正式名字。
取名的关键,是选好字。先秦时取名大师、鲁国大夫申结儒曾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这是《左传·桓公六年》中所记,时逢桓公的太子出生,便咨询申结儒怎么给太子取名,申结儒遂说了这番话。
申结儒还做了具体解释:“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信”“义”“象”“假””类”,这一取名基本规则在古代有广泛的影响。具体选字时,申结儒的操作方法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
孔子名“丘”,就是其父按“以类命为象”的原则所取的。孔子生下后被发现头顶特别,凹了下去,即所谓“圩顶”,故取名“丘”。孔子有了儿子后,恰好鲁昭公赐他一条鲤鱼,遂给儿子取名“鲤”,这又是依“取于物为假”之原则。
申结儒的取名思想反映了先秦人的起名风俗,其核心是“避讳”。中国封建时代姓名避讳风气流行,源头实起于先秦。
汉代取名流行取单字
汉代的取名风尚与先秦相比又有大变。尊老、称谓、身份、德性一类敬谦美辞是汉人取字时的首选,在先秦人常用的伯、仲、叔、季4字基础上,又增加了元、长、次、幼 、少、公、翁、君、臣、侯、宾、士、民、郎等字。如《盐铁论》执笔人桓宽,字“次公”;汉武帝时位列九卿的朱买臣,字“翁子”。
![]()
汉代最鲜明的取名特征是取单字名。从皇室到普通老百姓都以单字为好,如汉高帝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在东西两汉24位有庙号皇帝中,仅汉昭帝刘弗陵取双字名,在登基后出于避讳的考虑,除“陵”字,也改用单字名“弗”。
这一单字取名风尚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21位帝王中仅有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为双字名。南宋及以前的皇帝大多数都是单字名,一直到明清两朝,单字名才被冷落,在明清两朝28位皇帝中,只有明成祖朱棣是单字名。
(文内配图均已获得图虫创意授权)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杂志
点击上图,“百科知识知道”大擂台,有问必答,有答必奖!
将好文“分享”给更多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