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一过,国庆假期也就进入尾声了,而在今年国庆假期的最后一天,也就是10月8日,还将要迎来又一个重要的日子,那就是——寒露!
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却是二十四节气中首个带“寒”字的节气,标志着秋意已深,寒凉渐浓。
![]()
老祖宗却留下了“白露水毒死人,寒露水救世人”的老谚语,哪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寒露节气下雨好,还是天晴好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老祖宗的很多谚语就藏着对时节变化的精准洞察,也凝结着农耕时代的生存智慧。
寒露:露凝寒生的深秋信使
寒露是秋季第五个节气,通常在公历10月8日或9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95°时就交寒露节气了,而今年的寒露是农历八月十七日,公历10月8日,较往年来得有点早,是属于“早寒露”。
因为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的记载,点出了它的核心特征,是在农历九月份,并且这个时候气温更低了,此时的露水比白露更冷,已然接近凝霜的程度。
![]()
古人将寒露分为三候,勾勒出鲜明的深秋图景,也就是古人观察到的寒露节气的物候变化:
一候鸿雁来宾,最后一批鸿雁列队南迁,如同赴约的宾客般姗姗来迟;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雀鸟因寒气潜藏,海边却出现了斑纹与雀鸟相似的蛤蜊,古人便想象是雀鸟所化;
三候菊有黄华,百花凋零之际,菊花迎着寒气悄然绽放,为深秋添上亮色。
气候上,寒露是降温与降水锐减最显著的节气。北方受冷高压控制,昼夜温差拉大,秋燥明显;
南方气温也难再回升,多地日平均气温跌破20℃,雨季基本结束了,进入秋高气爽的天气了!
“白露水毒死人,寒露水救世人”,是什么意思?
这句农谚,实则是古人对白露和寒露这两个节气降水影响的经验总结。
前半句“白露水毒死人”并非指露水真有毒性。白露时节刚入秋,人体仍带着夏日的燥热,骤降的气温让露水寒气更易侵入,接触或饮用后可能引发感冒、关节痛等不适。
![]()
对农业而言,白露正是玉米、水稻等作物灌浆成熟的关键期,此时下雨往往预示着后续阴雨连绵,会影响光照吸收与秋收进度,正如“雨打白露,天天溜路”所言。
同时这句谚语也表达了古人对白露节气下雨的担忧,认为白露节气下雨,这样后面降雨多,对即将成熟要收获的秋季作物不利,因此说它“毒死人”,这虽然是夸张,却也是一种担忧!
至于后半句“寒露水救世人”则因时节需求不同。寒露时多数作物已收割,少量未收作物也临近成熟,雨水影响有限。
更重要的是,此时冬小麦、油菜等越冬作物正需播种或扎根,雨水能提供充足水分,为来年丰收打基础。
而且寒露雨往往预示着冬季偏冷,能冻死土壤病菌虫卵,减少来年病虫害!
在古人看来,到了寒露了很多农作物都已经收获了,下雨对农业影响不大,至少是利大于弊的,甚至认为这个是好兆头,在古代靠天吃饭,寒露节气有雨水预示后面雨水多!
![]()
甚至冬季雨雪也不缺,而冬季多雨雪是好兆头,有“瑞雪兆丰年”的美好预兆,这便是“救世人”的深意。
不过需注意,部分地区也有“寒露水毒”的说法,实则是特指寒露的露水含寒湿之气,不宜饮用,与农谚中“救世人”的雨水并非同一概念。
关于寒露节气下雨,在民间也有一些说法,这些都是古人长期观察后经验总结,我们就从古人传下来的谚语中找找答案!
①预示后续天气:“寒露雨淋淋,当月只有九天晴”说明寒露下雨常伴随持续阴雨;“寒露若逢下雨天,正二月里雨涟涟”则指出其可能预示来年早春雨水充沛。
②关联冬季气候:“不怕寒露雨,就怕寒露晴”反映古人认知——寒露雨往往意味着冷冬,而冷冬的雨雪能“麦盖三层被”,为作物越冬提供保护;反之晴天可能导致暖冬干旱。
③影响年景判断:结合交节时间,“八月寒露兆荒年,九月寒露兆丰年”若遇寒露雨,会进一步强化年景预判的指向性。
![]()
这些谚语虽源于经验判断,却蕴含着古人对气候规律的长期观察。如今虽有现代农业技术护航,但寒露时节防寒保暖、关注墒情的智慧,仍在滋养着我们的生活。
读懂这些老话,便读懂了深秋与大地的对话。你家乡寒露节气有哪些习俗,还知道哪些寒露节气的谚语呢?也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补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