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季
![]()
1959年的夏天,南京浦口。
一个名叫毛国瑶的青年学者,说他在友人靖应鹍家中,看见了一部《石头记》抄本。
那是个充满偶然的年代。旧书流散,藏家众多,抄本的出现从不稀奇。
稀奇的是这本。
它不只是抄本,页页皆有批语。署名“脂砚斋”“畸笏叟”“杏斋”。
毛国瑶花了几夜,把批语逐条抄录。总共一百五十条。
他说,那书借来又归,还给靖家。
从此没人再见过那本书。
他把自己抄的稿装订成册,题名《靖藏本》。
![]()
五年后,他把这份抄录寄给俞平伯。
俞先生收到后,仔细看完,留下了那句被后人反复引用的评语。
“诸评有极讹乱者,有极整齐者,此最不可解。”
既有秩序,也有混乱。既像出自同人,又像拼凑之物。
他不敢判伪,也不敢判真。
在那个年代,“发现”比“怀疑”更受欢迎。
靖藏本就这样被放进学术的显微镜下,却始终没有被触摸到实物。
它产生的真正的震荡来自一条批语。
第八十七条。 “前批‘知者聊聊’,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杀。”
这短短数句带来一个惊人的结论。
脂砚斋死了,畸笏叟活着。
于是,“脂畸二人说”登场。
学者们开始从语气、词汇、署年去分辨两人的痕迹。
他们说,脂砚斋语调平和,近于作者的平辈。
畸笏叟自称“叟”“老朽”“朽物”,口气像长辈。
他们统计发现,署名“脂砚斋”的批语多出现在己卯(1759)以前。
署名“畸笏叟”的多见于壬午(1762)以后。
时间错开,语气变老,逻辑顺畅。
红学从此多了一对影子人物。
一个青年批者,一个苍老见证。
他们像在隔世对话。
只是,那部抄本,从来没人再见过。
靖家后人说,家中确有旧抄本,但从未见批语。
毛国瑶的抄录成了唯一证据。
也成了唯一的问题。
他本人后来极少谈起靖藏本。
有人去问,他说模糊的“照旧物录”。
就像侦讯现场的避重就轻。
![]()
时间过去半个世纪。
学界对靖藏本的信任渐渐松动。
终于,有人重新打开案卷。
他叫高树伟,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博士。
他的方法彻底不同。
他不看传说,只看错字。
他把靖藏本批语和俞平伯早期的《脂砚斋红楼梦辑评》逐条比对。
结果发现十多处连结性讹误——一种足以判伪的文本重合。
例如,《辑评》录庚辰本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那段时,脱漏“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十二字。
靖藏本批语第116条,也漏了这同样的十二字。
还有几处句读、用词的误抄,完全一致。
这意味着什么?
当然意味着靖藏本抄录的依据不是真本,而是俞平伯的书。
前人不可能继承后人的错误。
时间不可能倒流。
这在文献学上是铁律。
于是,结论逐渐清晰。
靖藏本不是发现,而是编造。
编造者有动机、有能力、有机会。
毛国瑶的名字,再次被提起。
他那时三十四岁,学养扎实,熟悉各版本批语,完全能模仿古笔语气。
他的动机,同样可以推理。
他想证明脂砚斋与畸笏叟是两个人。
他想让红学的叙事更完整。
一个批书人死了,另一个接手,继续批。
书里的人有了“幸存者”,文本因此更具悲剧深度。
![]()
从文学心理上,这是一种补偿。
从学术上,却是造假。
靖藏本第八十七条,就是毛国瑶的“创造”。一个伪造的批语,重塑了半个世纪的学术格局。
它被引用,被讨论,被信仰。
甚至影响了1987年版《红楼梦》的电视剧剧本。
伪迹,成了正史。
学术,成了叙事。
当高树伟公布比对结果,靖藏本的幻影崩塌。
红学界不得不面对事实。
流传六十年的证据,出自当代人的笔。
那场争论成了自己制造的镜像。
脂砚斋与畸笏叟,多数学者重新回到“一人说”。
署号不同,心境不同,时间不同而已。
但真相并不令人愉快。
因为靖藏本虽伪,却满足了人们的心理。
人们愿意相信,在曹雪芹死后,还有一个畸笏叟,在灯下批书。
他老了,痛了,却还在读。
那种幻觉,比真相更动人。
六十年过去,案卷终于结了。
毛国瑶的名字淡出学界。
但那种“让红楼继续下去”的执念,却没有消失。
也许,他才是真正的最后一位畸笏叟。
他抄着别人写下的梦,顺手在边角添了自己。
他给《红楼梦》补了一段情感的尾声。
只不过,这尾声是假的。
真相干净,像刀口。
可人们仍怀念那个被伪造的世界。
因为在那个世界里,红楼的故事,还没完。
还有人,在灯下批书,或者造书。
红楼梦未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