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天是崇祯二年六月,天气闷得厉害。
东江镇总兵毛文龙刚从军营出来,手下人撑着伞,远远看见山上扎了营帐,说是袁崇焕设的。
他没多想,还让厨子准备了酒菜,说晚上请袁督师喝一杯。
谁都没想到,那顿酒,成了告别。
![]()
毛文龙死的时候,是被绑着斩的。
他还穿着朝服,腰间挂着尚方宝剑。
按朝廷规矩,带着这把剑的人,除非皇帝亲口下旨,谁也不能动他。
可袁崇焕动了。
![]()
他说是奉了“密诏”,可案卷里找不到那道旨意。
就这样,一个一品武将,在军中被二品文臣亲手处决。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
事儿还得往前倒几年。
那会儿是天启年间,辽东局势已经很紧张,后金势力节节扩张。
毛文龙被派去东江镇时,算是临危受命。
他在朝鲜半岛一带扎营,把自己那套“水陆并进、分兵骚扰”的打法使得挺顺。
![]()
后金的粮道经常被他截断,明军在那一带算是有了点喘息机会。
可问题也来了。
他在那边一待就是几年,兵权在握,地盘独立,治理方式也越来越像个地方军阀——军饷自己收,物资自己管,还跟朝鲜、日本的商人搞起了贸易。
军中人马多是他亲信,外人插不进去。
![]()
朝廷派去监察的官员,不是被他轰出去,就是干脆不让上岸。
袁崇焕第一次听说毛文龙的做法,是通过粮饷报告。
那时候他刚从宁远回来,手里拿着几份东江镇的账目,军费开支不对,人数报得虚,后勤调度混乱。
更糟的是,战功报得虚高,事后查实,很多战事根本没有发生。
![]()
他说,这样下去不行。
崇祯元年,袁崇焕写了几道奏章,请求整顿东江防线。
建议很明确:撤掉毛文龙,换一位听调的总兵。
但朝中意见不一。
![]()
有人说毛文龙虽乱,但能牵制后金;也有人担心,一旦动他,东江镇彻底乱套。
结果奏章压了下来,既不批也不驳。
袁崇焕知道,靠奏章动不了毛文龙。
他得亲自去。
![]()
崇祯二年夏天,他以“边防巡阅”为名,到了东江。
毛文龙接到消息,派人迎接,还设宴款待。
两人喝了几夜的酒,谈军务、讲边事,表面上气氛不错。
可毛文龙话里话外,已经开始提防了。
![]()
他说:“辽东军务,旁人哪能懂?只有我镇得住。”
袁崇焕没说什么。
真正的转折,在一次登山观兵的过程中发生。
![]()
袁崇焕请毛文龙一起上山,说是看看将士射箭。
路上随行官员都被拦在山下,只有几名亲兵随行。
到了山腰,扎着一座小帐篷,谢尚政带人守着。
袁崇焕让人奉茶,寒暄几句,忽然就变了脸。
![]()
“毛总兵,军中有十二桩大错,违令、贪墨、私通外敌,证据俱在。”
毛文龙一下愣住,没来得及反应,就被人卸了帽带,捆了起来。
他喊了几声,可那会儿,山下的兵早就被隔开。
没几刻,一纸文书、一把宝剑,袁崇焕亲自宣读罪状,当场执行军法。
![]()
东江镇乱了三天。
毛文龙的亲信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他们看着主帅的尸体被抬下山,直到那一刻,才意识到局势彻底变了。
可袁崇焕也没高兴多久。
![]()
毛文龙死后,朝中弹劾声四起。
有人说他擅杀大臣,有人说他假传圣旨。
也有人说,他这是借刀清除异己。
崇祯皇帝起初力挺他,但过了不到两年,袁崇焕在北京也被处死——罪名是“私通后金,引敌入关”。
![]()
其实那时候皇太极根本没跟他有过接触。
可风声一出,谁也拦不住。
毛文龙和袁崇焕,一个是武将里少有的敢打硬仗的主儿,一个是文臣中为数不多懂兵的改革派。
按道理说,两人如果能并肩作战,说不定辽东局势会有转机。
![]()
可惜,他们站在了不同的方向,最后竟成了彼此的“死对头”。
从毛文龙死后,东江镇再也没出过一品官。
顾诚,《明末辽东战事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
《明实录·崇祯实录》卷之二十七,中华书局,1961年。
沈云龙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明季名臣奏议》,中华书局,1981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