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宇宙的好奇从未停止,这些年靠着先进的观测设备,我们确实揭开了不少宇宙的面纱。
但你知道吗?
宇宙就像个藏满秘密的宝库,旧的谜题刚有眉目,新的疑惑又冒出来了。
宇宙深处仍隐藏着诸多令天文学家困惑不解的谜团。
![]()
先从最头疼的哈勃张力问题说起。
哈勃张力问题就像宇宙学领域的一场“罗生门”,两种测量方法得出的结果始终无法统一。
简单讲,就是测宇宙膨胀速度的两种方法,结果对不上。
一种是靠早期宇宙留下的"遗迹"算,比如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得出的哈勃常数大概是每秒67公里每百万秒差距。
另一种是用造父变星、Ia型超新星这些"标准烛光"当参照物,测出来是每秒73公里每百万秒差距。
这6公里每秒的差,看着不大,但在宇宙尺度上并非小事。
![]()
要知道,经过全球多个科研团队反复验证,人为误差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
为了解开这个矛盾,科学家们脑洞大开,提出了各种猜想。
有人觉得早期宇宙中存在特殊的暗能量,也有人猜测宇宙中还有未被发现的相对论性粒子,甚至还有人认为引力理论在宇宙尺度上需要修正。
不过这些猜想都有各自的难题,希望再进一步的研究中能早日把这事儿捋清楚。
![]()
接下来聊聊看不见摸不着的暗物质。
自1933年弗里茨・茨威基提出这个概念后,它的真实身份就成了科学界的一大难题。
观测数据显示,暗物质的引力效应是普通物质的五倍左右,星系的旋转速度、星系团的稳定性,还有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都离不开暗物质的作用。
但它只通过引力与普通物质相互作用,这让直接探测变得异常困难。
![]()
除了暗物质,霍格天体也是宇宙中的一个“异类”。
这个距离地球约6亿光年的星系,有着极其规整的结构,堪称完美圆环。
直径约12万光年的年轻蓝色恒星环,围绕着直径1.7万光年的年老黄色恒星球体,中间还存在5.8万光年的空白区域,活像太空中的靶心。
科学家们提出过多种形成假说,比如星系碰撞、物质重新分布等。
但都无法完美解释它的对称性和清晰边界。
![]()
再说说那些吓人的极端天体现象。
2007年发现的快速射电暴够离谱了。
几毫秒内释放的能量能顶5亿个太阳,有的只闪一下就没,有的还会重复爆发,甚至有规律。
之前科学家在银河系里抓到过一次,来自一颗叫SGR1935+2154的磁星。
磁星就是磁场超强的中子星,按说它的磁场和引力较劲能释放大能量。
但好多快速射电暴的发源地,根本不可能有磁星,这下就有些说不通了。
这种情况背后的奥秘还需要科学家们深入了解。
![]()
最后说说太阳系边缘的"第九行星"之争。
在太阳系边缘,第九行星的假说一直充满争议。
这个假说的提出,源于外太阳系小天体轨道的统计学聚集现象。
科学家们推测,这颗可能存在的行星质量约为地球5倍,轨道周期长达5000年。
支持这一假说的证据主要来自柯伊伯带天体的轨道分析,这些冰冷的小天体轨道取向并非随机,它们的近日点和轨道倾角都集中在特定范围,计算机模拟显示,一颗大质量行星的引力摄动能很好地解释这种现象。
![]()
不过,寻找第九行星的过程就像大海捞针。
按照预测的轨道距离,这颗行星在天空中只会呈现为极其黯淡的点状光源,很难被观测到。而且,部分科学家认为,观测到的轨道聚集现象可能只是观测选择效应导致的,并非真的存在第九行星的引力影响。
2025年,有报道指出一项公布于预印本平台arXiv的研究称,科学家在太阳系外围发现了一颗潜在矮行星,2017 OF201。
但其轨道在海王星以外。
![]()
它的存在挑战了所谓“行星9”或“行星X”这类假想天体存在的可能性。
目前,科研人员寄希望于新一代大型望远镜,期待它们能在大规模天空巡测中找到第九行星的踪迹。
其实说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宇宙比我们想的还复杂,虽然科学家们面临破局困难,但咱们探索的脚步也没停。
科学家们在盯着遥远的星系,说不定再过几年,这些谜题就会一个个解开,到时候咱们对宇宙的认知,又会是全新的样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