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在央视直言房价真相:支撑房价上涨的三大基础已根本改变
我刚刚看了一个央视历史上可能最敢说话的节目。前央行副行长在《面对面》栏目里对着镜头直言:“房价很难再涨起来了。”
当时主持人显然没料到他会如此直接,立刻打断道:“这会不会影响普通民众的信心?”朱明的回答更加直白:“如果你还想房价像90年代那样涨100倍,那你永远都没有信心,你的子孙后代也不会有信心。”现场氛围瞬间变得格外微妙。
为什么一位前央行副行长会在央视这样的重要平台说出这番话?他到底看到了什么?答案其实藏在支撑房价上涨的三个基础里——它们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一、人口结构:购房需求的“釜底抽薪”
2024年出生人口为954万,而2016年的出生人口是1786万,8年间新生儿数量减少近一半。这意味着20年后,每年新增购房需求将从1800万降至900万。更关键的是,25岁到30岁这个核心购房年龄段,过去5年的购房意愿从65%直接跌至48%。
如今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愿买房了?我们不妨算笔账:在北京、上海租一套两居室,月租约5000元;买一套同等规格的房子,月供也差不多是这个数。但区别在于,租房可以随时换,买房却要背负几十年债务——首付要掏空全家积蓄,月供甚至要占月收入的60%,这让年轻人望而却步。
二、财政逻辑:土地财政的“循环断裂”
过去20年,地方政府主要依赖卖地获取收入。2021年,全国土地出让金达到8.7万亿的历史高点;但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降至4.87万亿,近乎腰斩。
背后的逻辑链条早已转不动了:过去是地方政府卖地、开发商拿地建房、购房者贷款买房、银行放贷收息,形成“政府得土地出让金、开发商赚利润、银行赚利息”的循环。如今购房需求下滑,房子卖不出去,开发商不敢拿地,整个链条彻底断裂。
三、观念转变:从“有房才有家”到“拒绝被房贷捆绑”
过去,中国人普遍认为“有房才有家”,为了买房可以动用三代人积蓄——爷爷奶奶的养老金、父母的存款,再加上自己的收入。但现在的年轻人开始重新评估这种选择的代价:一个北京普通家庭买套房要花500万,意味着首付150万需全家凑齐,还要背负350万贷款,每月还款近2万。这代表着未来30年,家庭除了基本开支,几乎没有其他消费能力,甚至不敢换工作、不敢旅游、不敢创业、不敢生病。
朱明正是看到了这些深层矛盾:当房产吸纳过多社会资源时,反而会阻碍经济正常循环。关于房价,目前有两种代表性观点,背后其实是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
• 一种观点认为,房价过高挤压了其他消费。家庭收入大部分用于还房贷,就没钱消费其他商品和服务,导致企业产品滞销、减产裁员,形成负向循环。这更代表未买房或刚买房的年轻人,以及需要消费拉动的实体企业。
• 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城镇家庭约65%的财富集中在房产上,房价大幅下跌会导致居民财富严重缩水,进一步抑制消费。这更代表已拥有房产的中产家庭、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以及房贷业务占比高的银行。
从政策层面看,国家态度早已明确。“十四五”规划提出“房住不炒”“遏制投资”,意味着房地产的金融投资属性正在弱化。更重要的是,中国正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减少对房地产的依赖,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新能源汽车、半导体芯片、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才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寻找新增长模式是转型的必然选择。
四、中国房价未来怎么走?参考国际经验,看清本土基本面
要判断中国房价走势,不妨参考国际经验:
• 日本1990年房地产泡沫破裂后,经历了20多年调整,最严重时每年超3万人自杀,近半与经济压力相关;但2012年后,随着货币政策调整,东京房价又回升了50%-70%。
• 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后房价大跌,但通过市场出清机制(让该破产的企业破产、该重组的债务重组),调整速度很快,2012年房地产市场就开始复苏,当年销售额增长20%。
中国的情况有其特殊性:首先,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仍有内需潜力;其次,城镇化率已达67%,相比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还有13%左右的提升空间;最后,政府调控能力强,能避免市场大起大落。
根据高盛对全球60年来21次房价调整案例的研究,大型房地产市场平均调整周期为6年。中国房地产自2021年见顶后,按此推算,2027年前后会完成回调,但不同城市差异巨大:
• 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核心区,因医疗、教育、就业资源集中,人口持续流入,房价可能在2026年就企稳或回弹,未来或保持3%-5%的温和增长,基本与经济增速同步。
• 而人口流出的三四线城市,面临的调整压力会更大。
从全国整体来看,未来房地产市场将呈现三大特点:一是房价涨幅明显放缓,平均增速或在3%-5%;二是租金回报率逐渐回升到3%左右的国际平均水平;三是市场分化加剧,不同城市、不同区域的差异会愈发明显。
朱明在央视说的这番话,其实是在揭示一个事实:房地产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这并不意味着房地产行业会消失,而是它正在回归本质——房子从投资品变回居住品,从财富象征变回生活必需品。
这种转型必然伴随震动:已买房的人可能面临资产价格波动;未买房的人虽面临更低的价格门槛,却要应对经济不确定性带来的顾虑;地方政府需寻找新的收入来源,银行要调整信贷结构,开发商要改变经营模式。
但从长远来看,这种调整既是必然,也是必要。当购房不再消耗三代人的积蓄,当年轻人不再被房贷束缚30年,当社会资源不再过度集中于房地产,其他产业才有发展空间,经济结构才能真正优化。中国经济需要找到新的增长动力,而这个过程,恰恰需要从房地产的过度繁荣中走出来。
朱明的话虽然直白,却道出了当下的现实:只有认清形势、调整预期,才能在新的经济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房地产的故事还会继续,只是主角和叙事角度,都将彻底不同。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