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几何时,春节晚会、中秋晚会是每个中国家庭的“精神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一边嗑瓜子、一边看节目,仿佛那一刻,整个国家都在同步欢笑。可如今,不仅春晚收视率断崖式下跌,就连中秋、元宵等节日晚会,也无人问津。为什么?是人们变了,还是节目变了?
过去的晚会节目,唱的是劳动者的辛苦、百姓的欢笑,是生活的镜像。一个小品、一个相声,就能让观众看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影子。
![]()
可现在的晚会,光鲜亮丽,却毫无生活气息。节目充满了浮夸的台词、精致的假笑、刻意的煽情。人们在屏幕前看到的,不是“生活”,而是一场脱离现实的秀场。舞台上,演员在假装快乐;舞台下,观众却感到空洞。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生活中的艰辛与希望,再也没有在晚会里被体现。于是,观众的心渐渐远去。
为什么节目水平这么差?更深层的原因,是晚会早已变质。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能上春晚意味着“被全国人民看到”,那是一种艺术的荣誉。而现在,能上春晚意味着“能火、能赚钱”。于是,舞台成了关系的舞台,后台成了权力与利益的交换场。谁能上、谁出镜多、谁唱主旋律、谁被临时换下,背后往往牵动着复杂的利益链条。只要上春晚,就意味着广告、代言、商业演出滚滚而来。春晚主办方也就成了“点石成金”的神手——一句“通过审核”,就能让人名利双收。这样的机制下,艺术与审美早已退居二线,取而代之的是关系与金钱。
![]()
当节目变成利益工具,内容自然无人真正用心打磨。小品笑料陈旧,相声失去锋芒,歌曲空洞无物,舞蹈千篇一律。演员不再为艺术拼命,只为上镜露脸。导演不再为内容负责,只为讨好上级和资本。观众不是傻子,他们能感觉到那些虚假的热闹。曾经的“全民期待”,成了“例行公事”;曾经的“情感共鸣”,成了“尴尬陪笑”。当人们在手机上能看到真实的生活与真诚的表达,晚会那种包装出来的“欢乐”就彻底失去了吸引力。
春晚和中秋晚会原本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情感——团圆、思念、喜乐、共鸣。但当文化被权力和利益包装成表演,当“年味”变成“节目单”,传统节日也失去了灵魂。现代社会的娱乐方式早已多元,人们可以选择真实、有趣、有情绪共鸣的内容。电视晚会若不回归生活,不回归人民,再多的灯光与舞台也只是虚幻的泡沫。春晚和中秋晚会的衰落,不是观众变了,而是节目失去了“人味”。真正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绚烂的舞台,而是生活本身的温度。只有当中国的文艺重新回到人民中去,让普通人的悲欢重新出现在舞台上,也许,电视机前那份久违的期待与笑声,才会重新回归。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