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今年62岁,从去年开始总感觉身体“有点小毛病”。一次老友聚会时,他和朋友聊起“阑尾”这个话题。朋友说自己年轻时做过阑尾切除手术,“一点影响没有,吃喝还是照旧”。
王叔半信半疑:“听说有些器官割了也不会死,是真的么?那要是被切掉几个‘无用’的器官,是不是还能像年轻人一样健康?”朋友却没细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真相却始终没聊透。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人体器官作用了解不够,甚至对“无用器官”的定义存在误区。哪些器官是真的“可以没有”?哪些被误传为“无用”其实大错特错?
让我们带着疑问,跟着专业医生与科学数据,走进人体“10个无用器官”的秘密世界——尤其是第7个,几乎所有人都会忽视。是不是越“减负”越健康?究竟能不能随意“取舍”?答案或许会颠覆你的常识!
日常生活中,确实有一些器官,即使被切除,短期内不会危及生命。医学教科书及众多专业文献都对这些问题做过权威解读。例如。
阑尾。最著名的“无用器官”代表。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700万例阑尾切除手术,绝大多数人在切除后生活如常。阑尾主要是参与免疫早期反应,在成人阶段作用微小,被切掉后免疫系统能自行调整。
胆囊。负责储存和浓缩胆汁。胆结石、胆囊炎时,切除胆囊是常见治疗措施。从流行病学来看,我国每年约有50万人进行胆囊切除,大部分人术后都能正常生活,只需做饮食调整。
脾脏。在不是严重外伤或血液疾病的前提下,切除后人体仍可生存。脾脏最大功能在于免疫和旧红细胞清除,但身体有其他部位可部分代偿。
扁桃体、腺样体。青少年阶段较活跃,成人后作用弱化。慢性炎症反复发作且影响生活时,医生才会建议手术移除。
肾脏(单侧)。绝大多数健康人有两个肾,移除一个后,剩下的肾会增强代偿能力。大量器官捐献数据证实,只要另一个肾正常,生活影响并不明显。
睾丸/卵巢(单侧)。部分癌症或疾病需手术切除一侧,但不会导致必然死亡或全功能丧失,另一侧可维持基本功能。
![]()
子宫。女性因某些疾病(如子宫肌瘤、肿瘤)进行子宫切除,虽然失去生育能力,但对生命延续和日常健康影响有限。
牙齿。成人有32颗牙齿,但适量缺牙不会危及生命,前提是合理饮食和口腔卫生到位。
肋骨(部分/单侧)。外伤或手术可能会切除部分肋骨,虽可能影响局部结构,但大多可通过身体适应性调整存活。
乳房。乳腺癌手术常见乳房切除(单侧/双侧),对生命存续无直接影响,但会影响心理和生理上的自我认同感。
这些器官为何被视为“无用”?其实要区分清楚“生命维持”和“健康质量”的界限。有些器官对维持生命不是“必须”,但对个体健康、生活品质、免疫防御等仍有重要意义。
![]()
表面上,这些器官被切掉,生活还能正常运转。但医学研究提醒大家,不要简单将有无器官等同于健康与否。
手术风险。任何手术操作均有并发症风险,如感染、大出血、麻醉意外等。
长期功能障碍。失去胆囊后约有20%-30%的患者会出现消化不良、腹泻等“胆囊切除综合征”。
免疫力变化。脾脏、阑尾等虽“可以不要”,但失去它们后部分免疫功能下降,如脾切除后患者更易感染某些细菌。
心理影响。乳房、子宫等属于女性“象征性”器官,手术切除后,部分患者可能经历情绪低落和自我认同危机。
![]()
补偿代偿。比如肾脏单侧切除后,剩余肾单位负荷增加,长期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更需密切监控肾功能。
数据指出,约有14.7%的胆囊切除患者术后两年内出现脂肪消化紊乱,约有7%的单肾移植受体术后三年出现肾功能轻度下降。医学界共识:能保留的器官不建议轻易切除;必须手术时,需严格权衡利弊。
具体健康状况和治疗方式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由专业医生评估与建议。本文内容旨在提供科普与参考,实际效果受到个体健康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请理性对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