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爱用“表演”的眼光,怀疑他人的悲伤。大S离世七个多月,具俊晔的新闻几乎都和她的墓地绑定——有人拍他在墓前发呆,有人见他修复合照,有人说他因频繁前往踩秃了草坪,可评论区满是“作秀”“炒作”的嘲讽。殊不知,“深情”常被误读为“表演”,“绝情”反倒被认作“清醒”,但这些画面里藏的,其实是真挚。
就像我老家耿叔的故事:早年因家世恩怨,他没能和挚爱王姨成婚,各自组建家庭。中年时两人先后丧妻丧夫,终于走到一起,可婚后两年王姨车祸离世。此后耿叔再也没再婚,还抚养着王姨的孩子,常去墓前诉说琐事,像王姨从未离开。具俊晔和耿叔,虽隔山海,却在用同样的方式,守护心底的情感。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行为背后藏着深层原因。其一,是“角色丧失”:伴侣离开,不仅是失去一个人,更是从“我们”变回“我”,这种身份断裂令人崩溃,墓前的停留,其实是在追问“没有她,我该是谁”,重塑自我身份。其二,是“损失厌恶”:对具俊晔而言,大S是初恋、是跨越二十年的挚爱,这份“唯一”的失去等同于毁灭,去墓前是为了拼凑破碎的心。其三,是“延续性联结”:这不是病态,而是自我疗愈——通过守墓、对话,保持与逝者的精神联结,才能重建生活的意义感。
世人的嘲讽,还源于“旁观者偏差”:总用自己的逻辑评判他人,觉得“换做我早放下了”,却忽略了每个人的情感浓度不同;也源于对“未完成情结”的不理解,他们或许会自责“若当初多照顾一点,悲剧是否能避免”,墓前的陪伴,是在弥补这份愧疚。
如今快餐式感情里,“深情”成了异类,但真正的爱从不是随时替换,而是至死不渝。别用“无情”诋毁他人的深情,那些墓前的身影,不过是失去挚爱的人,在用自己的方式,向过往的爱情告白,修补破碎的自己。
至于他们是否会一辈子孤单,答案未必。哀悼终会因新的意义慢慢缩短,或许某天他们会开启新生活,但已逝的爱人,永远会是心底最温柔的角落——爱过的人,从不会真正消失。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