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真正开放的心理状态是,不去对抗。
在现代社会的效能要求下,一种弥漫性的心理倦怠已成为普遍现象。其根源常被归因于外部环境的高压与高负荷。然而,从心理动力学的视角审视,这种耗竭感的核心,往往并非源于外在挑战本身,而在于个体应对内在心理体验时所采取的僵化模式——即持续的心理对抗。本文旨在论证,真正开放且富有韧性的心理状态,其核心特征正是“不去对抗”,并通过接纳与心智化,将内在冲突转化为发展的动力。
一、 心理对抗的悖论:自我消耗的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应对焦虑、保护心理结构完整性的重要功能。然而,当防御变得僵化与过度时,便演变为一种对自身体验的“对抗”。
对抗的客体:内在体验。个体所对抗的,并非是纯粹的外部事件,而是由此引发的内在心理现实,如“我无法胜任”的念头、失败带来的羞耻感、或是对关系的匮乏与渴望。这些体验被体验为需要被排除、压抑或扭曲的“异己”部分。常见的防御机制如压抑(将无法接受的冲动或记忆排除到意识之外)、否认(拒绝承认外在痛苦的现实)和反向形成(将不被接受的冲动转化为相反的行为表达),其本质都是对内在真实体验的排斥性对抗。
对抗的代价:能量耗竭。维持这种对抗需要持续的心理能量投入。弗洛伊德早期的精神能量模型将其描述为“反精神投入”,即自我需要消耗能量来阻止被压抑的内容重返意识。这导致个体的心理能量被大量固着于内心的“战场”,用于维持内在的稳定假象,而非用于适应现实、建立关系与自我实现。由此产生的,便是深层的疲惫、厌倦与情感麻木——这不是努力后的正常劳累,而是内在资源被无效空转后的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