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上海点一份白切鸡,标价四百八十块,店家说这鸡喝牛奶、听音乐长大的,旁边一盘罗马生菜,超市三块一斤,这儿一盘一百二十八块,和平饭店一顿饭,服务费能收三千多,这些数字不是编的,是真菜单,大家刷视频看到五十块可乐、两百块白粥,第一反应都是不科学,可细看盘子大、料不多、喷枪一烧,价格就翻了倍,不是食材贵,是地方贵、排场贵、发朋友圈值这个价。
![]()
外滩的店,房租贵得离谱,一杯可乐卖五十块,成本连五块都不到,多出来的钱全砸在房租上,菜单上写东北有机米加阿尔卑斯水,听着挺讲究,其实跟普通米没啥两样,牛肉标着澳洲五A和牛,名字唬人,吃起来也没多特别,拍黄瓜改名叫深碎骨小青龙,肉夹馍变成辣丝肉帕尼尼,名字一换,价格翻三倍,服务员穿西装,包厢打灯,上菜慢条斯理,全是让你觉得被当回事,你花的钱,不是买饭,是买一种觉得自己值这个价的感觉。
![]()
很多人觉得上海工资高,生活应该没那么难,可人社局说平均月薪一万二,实际不少人拿不到,第三方调查发现,大多数人月入六千多,金融、IT行业是能多挣点,但餐饮、零售的员工,八千都难够,你在超市买面粉三块五,鸡蛋五块,鸡肉十五块,做顿饭花不了多少,可房租压得人喘不过气,中环一间一居室月租七千多,占了收入一半,吃饭能省,房子不能退,吃贵是自己选的,租房是躲不掉的。
![]()
买单的人分三种,谈生意的讲究环境,要安静,要能说悄悄话,两万块的账单当成本,拍视频的博主专挑贵得离谱的菜,不是为了吃,是为了流量,吃的是镜头,过纪念日或者打卡拍照的,肯花一千多吃一顿,图的不是味道,是发朋友圈那一下的心气儿。
![]()
社交平台最爱推那些夸张的菜单,算法觉得一千二百块的巧克力比十五块的生煎更抓人,你坐地铁刷手机,看见高脚杯,看见烛光晚餐,低头一看,手里攥着个包子,心里就有点不是滋味,上海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外滩的水晶灯,一个是弄堂口的葱油拌面,一个世界花钱买点感觉,一个世界花钱填肚子,它们就在那儿,谁也不碍着谁。
![]()
这种套路不只是餐厅有,洗发水广告说防脱,其实和普通的一样,菜单是广告,服务是体验,价格是注意力的标价,你付的钱,很多时候不是买产品,是买能过上那种日子的资格。
别被短视频牵着走,多去菜市场逛逛,老弄堂里头有不少便宜又实在的吃食,能去高档餐厅就去,吃不了也别硬撑,一碗热汤面照样能吃饱,关键不是值不值,是你愿不愿意花这个钱,生活质量不在一顿饭上,在房租能不能扛住,在通勤是不是太累,在月底有没有余钱买点自己真想要的东西,有人为故事掏钱,有人为吃饭活着,你选哪一种,没人逼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