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秋至,明月高悬,清辉朗照。这轮照亮了无数团圆与思念的明月,自古也映照着中华文明中治国安邦、修身齐家的深邃智慧。月光如水,仿佛是一条时光之河,让我们得以溯流而上,探寻那沉淀千年的管理哲思。而这穿越时空依然闪耀的智慧之光,其核心特征正可总结为:以德为先、以人为本、中庸之道、和而不同、无为而治。
![]()
以德为先
“以德为先”主张以德治国,注重领导者的道德品质和贤人政治。面对春秋末期诸侯纷争和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希望恢复周礼来重建社会秩序。在四处奔走讲学的过程中,他发现“选臣”是维持国家有序统治的关键,逐渐形成“以德为先”的用人思想。
儒家重德,强调一个人立身处世,首先要注意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德为本,以德为先。孔子认为,“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礼记·大学》)。他尤其重视领导者的表率作用,要求领导者自身要正,因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孔子认为,领导者自身的行为得当,用不着下命令,民众也会按照他的想法去做;领导者自身的行为不得当,即使三令五申,民众也不会服从。此外,孔子曾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这一形象的比喻阐明自己的观点,认为施行德政的人就像天上的北极星,受到满天星辰的拱卫(在古人眼中,北极星就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星辰都环绕在其周围)。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的重要特征,最早见于《管子·霸言》:“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强调把人民作为治理的根本。此后,类似表述在汉代、唐代史料中屡见不鲜,成为中国历代王朝治国施政的基本认识。简言之,“以人为本”强调人民是治理的中心,国家发展必须以人为出发点。
“以人为本”思想虽然最早在《管子》中明确提出,但人本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至西周时期。殷商敬事鬼神但仍走向灭亡,周灭商后总结经验教训,在周初文献中就有记录,其中《康诰》《君奭》《无逸》等强调德治、天命与民心向背的联系,构成了“敬天保民”的政治思想。这种理念虽体现了宗教化,但用“民情可见”的观点解释天命,强调民众的力量和作用,表明统治者已认可人本思想。“敬天保民”思想可谓开启了后代人本思想的先河。
春秋时期,宗法制度瓦解,人本思想突破了天命论的宗教色彩。孔子以“仁”为核心,认为“仁者,人也”,将人本思想注入儒学。他强调人的价值,是人本思想的倡导者。例如,《论语·乡党》中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厩起火,孔子更在意的是有无人员伤亡。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民为贵”,强调以民为本、以民为宝。他指出,失去人民就失去了天下,因此“仁者,爱人”是“仁”的本质。孟子将“仁”系统化为“王道”,提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等一系列观点,使得人本思想真正成为政治主张。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推崇的处世之道,是中国古代管理智慧中的精粹。从现存古籍来看,“中庸”一词始见于《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此处孔子赋予中庸“至德”的高度,但未能就“中庸”本身的内涵予以说明。这使得在后世两千多年里,学界对中庸概念的理解一直众说纷纭。
孔子在春秋时期开创了中庸学说,认为应当适度、合宜地处置事物,兼顾原则性与灵活性。其孙子思承继而系统化了这一思想。在汉武帝时期,中庸成为维护封建皇权的政治哲学。宋代理学家“二程”、朱熹等对中庸之道进行系统阐释,强调从平衡中寻求发展。随后,“中庸之道”成为后世尊崇的理论教条、社会准则以及为人处世之根本。
和而不同
“和”字最初在西周早期的金文中出现,其含义为饮食或音乐上的调和。后来,这个概念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各方面,并逐渐演变为一种美好状态。例如,“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尧典》),“庶政惟和,万国咸宁”(《尚书·周官》),“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尚书·舜典》),描述的国事、政事乃至人神关系的和谐就体现了这种美好状态。在尊重客观多样性的前提下,“和”体现了不同事物或不同元素融洽共存的状态。在人际关系中,和谐共处则是“和”的一种体现。
在中国古代人际交往中,“和”与“同”虽然意思相近,但内涵有着明显的区别。孔子将“和”与“同”作为判断君子和小人的关键标准,即“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冯友兰先生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中评论道:“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和’与‘同’不一样。‘同’不能容‘异’;‘和’不但能容‘异’,而且必须有‘异’才能称其为‘和’。”
无为而治
老子的政治哲学强调君主管理国家的方法,被称为“君人南面之术”。老子认为君主在统治百姓时,必须顾及百姓的感受,避免引起民众的不满和反抗。他主张君主应该遵循“天道”中的“无为”原则,即不强行干预、不刻意去做什么事,而是让其自然发展,以达到“为无为,则无不治”的境界。这样,君主可以实现长治久安,而社会也可以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实现繁荣和发展。
“无为而治”被视为道家的核心管理心理思想,但它在儒家、法家、黄老学派的思想中也有所体现。儒家强调“尚德推贤”,法家强调“君臣不同道”,黄老学派强调“因循之道”,这些思想都凸显了“无为而治”的重要性。
(以上内容摘自《管理心理学:传统智慧与研究前沿》,杨勋、曾建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5年出版,有删减。)
点击封面即可购买
![]()
《管理心理学 : 传统智慧与研究前沿》
MANAGEMENT PSYCHOLOGY
杨勋 曾建光 编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