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博古知今工作室】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商隐《嫦娥》
![]()
古人对星辰崇拜,衍生出各种月亮的传说,尤以嫦娥奔月流传最广,在中国家喻户晓。唐代诗人李商隐一首《嫦娥》,借月宫仙子之“悔”以抒自伤之情,在他笔下,月亮之上的世界似乎清冷而孤寂。然而在我们印象中,嫦娥应该不至于如此孤独,不是还有捣药的玉兔和砍树的吴刚可以陪伴她吗?广寒宫中虽谈不上热闹,也不至于冷冷清清。更重要的是,嫦娥明明可以在月宫以外的天庭活动。有这等神仙日子,何需后悔?
我们对嫦娥的这些印象主要归功于四大名著中对儿童影响最大的《西游记》,天蓬元帅就是因为调戏嫦娥惹来纠察灵官,结果被玉皇大帝贬下凡间成了猪八戒。不过,《西游记》是明代才有的小说,唐人李商隐并不知道这些故事。而且追根溯源,百回本《西游记》中的嫦娥还和我们认知中的奔月嫦娥不大一样。
在《西游记》原著中,“嫦娥”指的是月宫中的仙女们所担任的一种职位名,而非人名,西游嫦娥不在少数,小说中指名的就有素娥仙子和霓裳仙子,天蓬元帅所调戏者就是霓裳仙子。再者,《西游记》中有提及后羿与射日传说,但从未提及嫦娥奔月,可以说西游嫦娥与奔月嫦娥实则无联系。只不过后来几乎所有根据《西游记》原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中都将霓裳仙子改编为嫦娥,又融合了月宫之神太阴星君的部分传说,使嫦娥从女官名变成了人物名,构成了很多人对这一神话人物的基本印象。
![]()
《嫦娥奔月》,现代,任率英,年画
那么,《西游记》问世前,人们对嫦娥的认知是怎样的?奔月传说起源于何时?从目前考古文物来看,至少在战国晚期到秦代就出现了。1993年3月,文物专家在清理湖北江陵荆州镇邱北村王家台15号秦墓时,意外发现秦国竹简本《归藏》,其中有简载“昔者恒我(嫦娥)窃毋死之(药),(奔)月而攴(枚)占” 。竹简上这段文字还有众多佐证,南北朝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提到“按《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毙十日,嫦娥奔月。”唐人李善在为《文选》注时载:“常娥,羿妻也。《归藏》曰:昔常娥以不死之药奔月。”
这几条记载指向嫦娥奔月传说就出自《归藏》,而《归藏》又相传是夏、商时代之书,这样一来,嫦娥传说的源流就可以追溯到古早的夏、商时代。但也有学者提出质疑,认为《归藏》原书已失传,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出土的秦简《归藏》与传说中夏商时代的《归藏》是同一部书。倒是刘勰和李善所引的《归臧》,更可能与秦简是同一版本。综合这几条来看,嫦娥奔月传说最早可能出现在殷商时期,最晚也不会晚于战国末期,无论哪种说法都可算是我国最为古老的神话之一。
只是神话在流传过程中,总会延伸出不同版本。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举头望月之时,想到那神话彼岸的月宫中所住的嫦娥以及关于她的故事,各有异同。正如苏轼所叹:“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嫦娥传说在秦简《归藏》中,只有短短一句记载,直到汉代才有相对完整的故事出现于史籍中。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编著的《淮南子》中,有“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之记载,同样很简单,但出现了羿这个人物。到东汉时,高诱为《淮南子》作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这就把整个故事串起来了:嫦娥(姮娥)是羿的妻子,羿向西王母请赐了不死之药,还没来得及吃,结果被他的妻子嫦娥偷吃了,嫦娥因此得以飞升奔月,化为月精。这就是奔月传说的最早版本。按照这个说法,嫦娥偷窃灵药人品堪忧,老百姓当然不愿意看到她在天上光鲜亮丽,故而就出现嫦娥孤守清冷月宫,犹如囚徒的结局,东汉张衡在《灵宪》中甚至说嫦娥虽得不死之身,但变成了一只癞蛤蟆,的确够惨。也难怪李商隐有“嫦娥应悔偷灵药”之叹了。
嫦娥的名字演变也有时代印记,根据最早的秦简记载,嫦娥叫“恒我”,到汉代刘安编著《淮南子》时,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之名,便生造了一个“姮”字,将其名变为“姮娥”。汉之后,大概人们也认为这么一个生造的生僻字看起来实在别扭,到南朝时期出现“嫦娥”之名。
那么嫦娥的宠物玉兔是怎么来的呢?同样很古早。屈原《天问》中有“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一句,这里的顾菟,宋朝学者洪兴祖就注曰:“菟,与兔同。”主流观点都认为是指兔子,很可能先秦时期人们可能就根据月中阴影形状,猜想月亮上有兔子。西汉时期文学家刘向在其著作中将玉兔和蟾蜍并存。文物也有印证,马王堆出土的T形帛画中,月亮上已经出现兔子和蟾蜍。这说明在汉代时,人们相信月亮上存在兔子和蟾蜍。玉兔捣药的形象也出现于两汉,最早在新莽时期就已有玉兔捣药形象的文物,汉乐府《董逃行》中亦有“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之句。至于另一个月亮原住民蟾蜍,历来是长寿的象征,嫦娥偷吃的又是能续命的不死药,这一结合,就出现嫦娥变蛤蟆的故事。
![]()
东汉画像石上的嫦娥奔月图,现藏河南南阳汉画像馆
月宫居民中,只有吴刚出现得较晚,直到唐代才有关于他的传说。根据唐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天咫》记载,吴刚是汉朝人,因在修仙过程中犯错触怒天帝,被拘留于月宫中砍伐桂树,并告诉他只有砍倒桂树,才能获得仙树,然而吴刚每砍完一斧,树创伤就马上愈合,吴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总是无法砍倒桂树。
同样在唐代,月宫有了正式名称。据唐代典籍《明皇杂录》记载,唐明皇曾在中秋之夜游月宫,看见大门上悬挂有“广寒清虚之府”的匾额,广寒宫之名自此而流传。唐宋时期的诗文中,关于嫦娥、玉兔已经频繁出现,到明清时期的诗词中,吴刚也和嫦娥联系到一起。但嫦娥变成癞蛤蟆这一说法实在不够雅观,故而这个版本在流传过程中逐渐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一段凄美的爱情传说:后羿请得不死药之后,交给妻子嫦娥保管,没想到后羿的徒弟逢蒙(又作逄蒙)心术不正,企图窃取不死药,嫦娥被逼无奈,为了不让灵药落入歹人之手,只得自己吞食灵药飞升,但因不忍离开丈夫后羿,于是滞留月宫,而后催促吴刚伐树,玉兔捣药,以期早日练出灵药重返人间与夫君团聚。这个凄美故事中,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全部串联起来,而嫦娥形象也从偷窃灵药变成了被逼吞药的悲情女子,最容易被百姓所同情和喜爱。小学语文教材中《嫦娥奔月》也采用了这个版本的传说,可视为奔月传说的“权威版本”。
![]()
《嫦娥执桂图》,明,唐寅,现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嫦娥传说为何最终会成为爱情故事?这与古人对于月亮认知的变化相关。先民面对变幻无常的天气、来势凶猛的洪水、肆意横行的瘟疫等自然现象和疾病无法解释,往往归结于神的作用,历来如河神、瘟神等会带来灾难的神灵为人们所惧怕,祭河神、送瘟神等习俗也就源远流长,甚至衍生出用年轻女子生祭河伯之类的残忍陋习。与谷物丰收、消灾辟邪、升官发财等人类利益紧密联系的谷神、灶神、财神等,同样香火旺盛。相对而言,月亮与人类生息关系并不那么紧密,夜空中月亮现与隐,并不会给人类带来实质上的灾难或好运,因此早期百姓祭月现象并不常见,相反是统治阶层对日、月、星辰甚为推崇,《礼记》记载“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内外,以端其位”。清代之前,中国历代帝王祭天时穿着最正式的冕服,服饰上十二章纹前三个图案就是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之意,主要目的在于制定礼法,巩固统治。
但帝王这套礼仪显然不适合民间。老百姓对月亮赋予新的意义——月亮总在夜晚出现,见证着人类的所有隐秘情绪——大约从唐代开始,出现了一位与月亮相关的神仙——月老。这位月下解签的老人最早出现于唐朝小说集《续玄怪录》中,后来演变为中国民间传说中专管婚姻的红喜神。从月老传说开始,月亮被赋予新的含义,它与人类的永恒主题——爱情紧密联系,成为姻缘的象征。浪漫的月光,总是容易与爱情挂钩,花前月下、花好月圆等都与谈情说爱相关。此后民间拜月、祭月祈福就兴盛起来。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就写过一出《拜月亭》,讲述了大家闺秀王瑞兰和秀才蒋世降悲欢离合的婚姻爱情故事。王实甫创作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崔莺莺虔诚地对月神倾诉,希望遇到意中人。到了明代,月亮神作为人世间姻缘、爱情的执掌者已普遍被民间接受,《西厢记》也风靡一时,寄寓着人们对‘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景。看来大明少女们相思恋人也会向月神祈祷。嫦娥传说的最终版本大概率就形成于明代,当月亮被赋予新含义后,嫦娥奔月演变成一则凄美的爱情神话亦在情理之中。
![]()
唐代铜镜背面图案 :嫦娥、捣药的玉兔,中间是桂树与蟾蜍
如今提及月亮传说,绝大部分人未必能想到月亮之母常羲、月姑太阴星君、月驾车之神望舒等老牌月神,但必然知道嫦娥。奔月传说在中国的影响根深蒂固,嫦娥也无疑是国人心中的月亮女神。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就以“嫦娥工程”命名,第一颗绕月人造卫星亦以“嫦娥一号”命名。从2007年嫦娥一号发射升空,到不久前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成功着陆,嫦娥这位月亮女神也见证了新时代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
![]()
在西方神话体系中,很难选出像嫦娥这样特别既有代表性、又能得到百姓高度认同的月亮女神。主要原因还是西方神话体系众多,不同体系中神明不同自不必说,即使在同一神话体系中,神也常会出现地位不稳的情况,一言以蔽之——神仙打架。
![]()
阿尔忒弥斯神庙
欧洲的神话体系,多为文艺复兴后重新整理和总结而来。古早时期,欧洲多神教、无体系,神明多而混乱,常看得人一头雾水。欧洲神话中的月神众多,但阿尔忒弥斯算是最有名的一位,她之所以在众月神之中脱颖而出,很大程度是因为她的神庙——阿尔忒弥斯神庙。这座神庙是古希腊最大的神殿之一,规模超过了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也是最早的完全用大理石兴建的建筑之一,跻身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列。不过这座神庙于公元前356 年被焚毁,后虽在亚历山大大帝的帮助下按原建筑式样重建,但在其后漫长的历史中,神庙屡遭洗劫和破坏,变得满目疮痍,如今只剩残存的建筑物地基和石柱遗迹。
古希腊神话中,宙斯子女众多,并让他们分管日月河山。阿尔忒弥斯和雅典娜是宙斯最宠爱的两个女儿。但阿尔忒弥斯最初并不是月亮女神,而是以狩猎女神而闻名。她从小就向父亲许诺要做永远的处女,请求父亲赐予她弓箭、所有的山脉和一群给她保养猎靴的宁芙侍女。得到父亲宙斯的赐予后,阿尔忒弥斯开始了她自由自在的狩猎生活,她手持弓箭,乘坐金角鹿车,带着猎狗奔腾于山野之间,以狩猎为乐。后来,她被命运女神选为接生神,拥有接生新生儿的权力,她的弟弟,后来成为太阳神的阿波罗就是由她亲自接生。正是这个原因,阿尔忒弥斯成为古希腊人祭祀最多的神祇之一,并为她修建了雄伟壮观的阿尔忒弥斯神庙。
阿尔忒弥斯是如何成为月神的呢?其实古希腊神话早期,月亮女神一直是塞勒涅,荷马颂歌中描写驾月车的月神也是塞勒涅。每到夜晚,塞勒涅乘坐一辆由两匹神马拉动的月车在夜空中飞驰,她和她的兄弟太阳神赫利俄斯每天轮流驾车从天空经过,形成昼夜交替。而阿尔忒弥斯一直到希腊神话晚期,都还是在森林中狩猎玩乐的形象。然而古希腊神话晚期神明十分混乱,合并、错位时常发生,原本的太阳神赫利俄斯与阿波罗混淆,阿尔忒弥斯与塞勒涅混淆,这样一来就逐渐让她具有了月神属性,连座车都变成了月车,名气反而超过了正牌月神塞勒涅。
![]()
无独有偶,像阿尔忒弥斯和塞勒涅这种神明地位不稳定、容易混淆的情况在罗马神话中也大量存在。就以月神而言,古罗马神话中的月亮女神叫露娜,通常与太阳神阿波罗一起被崇拜。但在罗马神话中,露娜很不稳定,经常与狄安娜、密涅瓦、朱文塔斯等女神混合等同,混淆的女神加起来多达12位。到了罗马神话后期,吸收了希腊神话元素,添加不少关于狄安娜神话改编的文学,兼并阿尔忒弥斯许多特征,使狄安娜成为罗马神话占据主要地位的月神。
在欧洲的另一大神话体系北欧神话中,没有月亮女神,因为执掌月亮的是一位叫玛尼的男神。玛尼是巨人蒙迪尔法利之子,他也有一驾由马拉着的月车,他的姐妹苏尔则是太阳的驭者。玛尼不是唯一的月亮男神,古埃及神话中的月神托特、古印度神话中的月神苏摩都是男性,算是世界各国神话体系中为数不多的三大月亮男神。
![]()
古希腊神话中的月神之一,阿尔忒弥斯雕像
月亮的神话传说,自人类拥有思想以来就未曾停止创造。先人们看日夜交替、阴晴圆缺,各自产生了不同的神灵崇拜。同样,当月食这样的反常现象出现时,世界各地也会产生出不同的神话来解释同一个现象。比较统一性的是,大多数地区的古人们对于日全食或月食这类反常现象,都认为是天上的动物吞食日月所导致,对之诚惶诚恐。至于吞食日月的是什么动物,各国众说纷纭。
在古代中国,吃月亮的动物很多,龙、狗、蛤蟆、蛇、鸟应有尽有,堪称动物食月盛宴,后来天狗食月和蟾蜍食月的传说占据主流,古时候每当发生月食,人们就要敲锣打鼓、放鞭炮吓走天狗,“救活”月亮。北欧神话中,月亮男神玛尼的月车后面有一只名为“哈提”的狼总是在车后追逐月亮,每次哈提追上月亮时就会发生月食。相传如果哈提和它的兄弟“斯库尔”(日食之狼)完全吞噬了太阳和月亮,就是诸神黄昏降临之时。所以一旦月食发生,地上的人们必须敲锣打鼓以吓走天狼,和中国吓天狗异曲同工。埃及神话中,吞食月亮的是一条巨蟒,它是太阳神的死敌,最大愿望就是吞食日月,让世界陷入黑暗。古印加人遇到月食则认为是天上有一只美洲豹在吃月亮,月亮变成血红色是因为正在遭遇美洲豹攻击。对此他们非常惊恐,担心月亮被吃光后,美洲豹就会来吃地球。所以古印加人在发生月食时会挥舞长矛,大喊大叫,希望能够吓走美洲豹。
自科学革命以来,关于月亮的种种神秘外衣逐渐褪去,时至今日,月球的模样对人类不再陌生,月神崇拜不再兴盛,发生月食也不会有人敲锣打鼓吓天狗了。不过,人类对月亮的联想和敬仰从不曾消失。时至今日,月老庙依旧香火旺盛;汉族女子还会在中秋拜月,向嫦娥祈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每年初春或暮春时月明之夜,亦有“跳月”习俗。月明之夜,未婚的青年男女,聚集野外,尽情歌舞,相爱者,通过各种活动,即可结为夫妻。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柔美的白月光依旧浪漫,古人赋予它的爱情属性将继续延续下去。
编辑:周斌 詹茜卉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博古知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