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1 日凌晨,富时中国 A50 指数期货主力合约突然直线拉升。
短短 3 小时,涨幅从 1.2% 飙到 4.3%,单日成交量突破 210 万手 —— 这是该品种上市 12 年来的最高纪录。
此时的 A 股还在休市,国内投资者刷着旅游攻略,海外资金已经用真金白银投票。
高盛在当天发布的紧急研报里直言:“中国资产正进入估值修复与盈利增长的双击阶段,维持超配评级”。渣打、汇丰、摩根士丹利紧随其后,集体上调中国股票目标价。
更狠的是对冲基金。高盛数据显示,8 月全球对冲基金净买入中国股票的规模,创下今年以来单月最高,其中 70% 是 “抄底式” 加仓。
这不是外资第一次唱多,但这次明显不一样:
- 北向资金二季度持股市值突破 2.29 万亿元,比一季度增超 2%,6 月单月净增持就达 98 亿美元;
- 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外资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 101 亿美元,5-6 月逆势加仓 188 亿美元;
- 瑞银调研显示,全球超 50% 的机构投资者将中国列为新兴市场首选,比半年前提升 17 个百分点。
普通投资者最关心的是:外资为啥突然疯抢?高盛们重仓的板块到底有哪些?散户该跟着喝汤还是容易接盘?
这篇文章就拆解清楚,把外资的布局逻辑和操作机会扒个明白。
![]()
外资疯抢的 3 大底层逻辑:不是冲动,是算准了
很多人觉得外资是 “短期投机客”,但这次唱多背后,藏着三个绕不开的硬逻辑。
(1)美联储降息开闸,全球资金必须找新去处
9 月美联储第一次降息落地,市场已经在押注 10 月再降 25 个基点,概率接近 90%。
这意味着什么?美元要走弱了。
过去两年,外资之所以从 A 股流出,核心是美元加息带来的 “息差诱惑”—— 把钱放美国银行就能拿高利息,何必冒风险买股票?
现在风向变了。高盛测算,美元指数每下跌 1%,新兴市场就会流入约 300 亿美元资金。而中国资产占新兴市场指数的 35%,是最大的 “蓄水池”。
瑞银全球金融市场部中国主管房东明说得直白:“全球资本正在重新分配,非美元资产里,中国资产的性价比排第一”。
更关键的是人民币汇率。国庆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重回 7.15 以下,外资买入 A 股既能赚股价上涨的钱,还能赚汇率升值的钱,相当于 “双重收益”。
(2)政策红包砸向市场,外资嗅到了机会
证监会 9 月底放了个大招:要优化 QFII 制度,进一步简化外资入市流程。
这可不是空话。2023 年 QFII 额度是 1.2 万亿美元,现在只用了不到 30%。这次优化后,外资进出 A 股会更方便,相当于给 “大部队” 开了绿色通道。
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国新办发布会上的一句话很有分量:“让更多全球资本投资中国、共享成长”。在外资眼里,这就是明确的 “欢迎信号”。
还有更实在的产业政策。北京刚设立 1000 亿元的基金,专门投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人工智能 +” 行动正在落地,从政府到企业都在砸钱搞研发。
高盛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分析师刘劲津算过一笔账:中国每年在科技领域的政策支持资金超 5000 亿元,这会直接转化为相关企业的利润增长。
(3)中国资产太便宜,机构忍不住 “捡漏”
外资选股最看重 “估值性价比”,现在的 A 股刚好踩中这个点。
MSCI 中国指数的动态 PE 只有 11 倍,而标普 500 是 22 倍,纳斯达克是 28 倍。也就是说,买中国核心资产,相当于用半价买同等级的商品。
尤其是科技板块。半导体设备、AI 算力这些赛道,今年业绩增速普遍在 30% 以上,但估值只有 25-30 倍,比美股同类公司低一半。
瑞银财富管理 CIO 部门直接喊话:“中国家庭有占 GDP5% 的额外储蓄没入市,这些钱一旦进来,科技股估值至少还有 30% 的上涨空间”。
简单说,外资不是盲目乐观,是算清楚了:政策有支持、估值有优势、资金有动力,这三个条件凑齐了,行情大概率会来。
![]()
高盛们的 “核心菜单”:4 大板块被集体重仓
外资机构的研报里,虽然术语一大堆,但核心标的其实很集中。梳理高盛、摩根士丹利、渣打等 10 家机构的最新研报,发现它们都在重仓这 4 个板块。
(1)AI 算力:外资最敢下重注的 “必选项”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在调研时说:“外资问得最多的就是 AI 算力,这是所有机构的必考题”。
为什么这么火?因为算力是 AI 的 “基础设施”,就像当年的互联网宽带,需求会持续爆发。
高盛在研报里把 AI 算力分成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重仓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