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调侃,现在的中国公交车,是“城市里最委屈的基建”。
一边是每年2000亿元的巨额亏损,一边是越来越少的乘客,挤不上地铁的年轻人常常嫌它慢,开车一族更是看不上它。
可讽刺的是,当大多数人抱怨它“鸡肋”的时候,一旦真的消失,整个城市的日常节奏可能瞬间乱套。
![]()
公交车是个矛盾体:便宜到几块钱就能坐遍全城,却烧钱到让财政叫苦不迭。
被骂“又慢又挤”,却在很多时候成了老百姓唯一能依赖的交通工具。
它为什么会陷入这种尴尬境地?未来还有出路吗?
01
老一辈人对公交车的印象,大多带着粗糙甚至狼狈的色彩。
零几年在武汉,公交司机边开车边吃热干面是常事。
在重庆,公交车硬生生开上了几十度的坡道,乘客必须死死抓住扶手才能不被甩出去。
而在东北的一些小城,承包的“黑巴”比赛车还疯狂,司机为了抢客能把方向盘打到极限。
那时候,公交的特点是便宜、能挤、无处不在。
市民出行几乎离不开它,很多孩子的求学路、打工人的上班路,都是从一辆颠簸的公交车开始的。
可到了今天,时代彻底变了。
![]()
地铁越来越多,网约车越来越普及,两轮电动车满大街跑,公交逐渐沦落成了“不得不坐”的选项。
很多城市的年轻人明确表示,如果有选择,他们宁愿绕远坐地铁,也不愿在公交上耗时间。
数字很残酷,全国公交的平均时速,只有29公里每小时,高峰期甚至更慢,北京早高峰的平均速度只有23公里。
你急着赶去上班,却被一站一站地拖死。
一旦路口、枢纽拥堵,公交反而成了交通链条里的堵点。
所以,现在的公交车,既不够体面,也不够高效。它存在,却常常被嫌弃。
02
账面上看,中国的公交系统早就入不敷出。
财政部披露过一个数据:每辆公交车平均年亏损23万元,全国加起来,各地财政一年要补贴两千亿。
问题是,这些钱砸下去,并没有换来相应的回报。
发车间隔越拖越长,冷门线路被削减,乘客体感却并没有明显改善。
甚至在不少地方,公交车变得“鸡肋”化,没地铁快,没网约车灵活,没电动车方便。
那为什么各地政府还要咬牙坚持?
因为公交车的意义,远不止账面盈亏,它不是一门生意,而是一个城市的最后一道底线。
公交是最公平的出行方式,哪怕你口袋里只剩下几块钱,仍能依靠它抵达目的地。
![]()
而地铁并不是随处都有,网约车和私家车的成本门槛也摆在那里。
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和广阔的县域,公交车就是城市的毛细血管,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联系。
比如在河北邯郸,早晨六点的33路公交,车厢里挤满了提着菜篮子的老人,他们要把自家小菜送进城卖。
车票才一块钱,但对他们来说,这是一条维持生计的通道。
再比如浙江瑞安的“菜农专线”,很多老人每天要花80分钟,靠公交把地里的蔬菜带到市区。
公交收不收钱是一回事,这些菜农能不能活下去才是大事。
所以公交车不能停。亏损的背后,是政府默默的兜底,也是社会运行最底层的保障。
03
中国的公交,并不是处处都陷入泥潭,深圳就是个典型的反例。
改革开放早期,深圳人出门几乎全靠公交,高峰期车厢里能挤到八个人一平方米。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深圳大力修路、建地铁,二十年时间,硬生生织出了一张全国最密集的路网。
深圳的聪明之处在于,它从地铁规划阶段,就考虑了和公交的接驳。
车站出口旁边就是公交站,空中连廊、地下通道直接连通,让乘客几乎不用绕路。
这种无缝衔接,大大提高了公交的效率,也减轻了拥堵。
如今,深圳的地铁承担了城市六成的运力,但公交依旧没被淘汰,而是转型成了地铁的“毛细血管”。
车公庙、后海这些枢纽,都有几十条公交线路环绕,形成完整的换乘体系。
结果就是,深圳在全国一线城市里,拥堵指数最低,甚至被誉为“治堵奇迹”。
![]()
对比之下,北京就显得有些尴尬。
地铁虽然密集,但不少枢纽的公交站点规划极其混乱。
比如西直门,地下三层地铁,地面又是立交桥,公交站点却被硬塞在狭窄路边,导致进站出站都堵得要命。
你越着急,反而越动不了。
这背后其实说明一个问题,公交不是落后,而是设计与管理跟不上。
只要把它放到合理的位置,公交依旧能焕发活力。
04
那么,公交的未来在哪里?
靠涨价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公交票价常年1到2元,涨价几乎触碰民生底线。
而且就算涨到十几块,像日韩美那样,依然无法彻底盈利。
所以未来的出路,不在于挣钱,而在于温度。
第一,要继续做社会功能。
比如菜农专线、学生专线、社区老年专线,这些线路即使亏损,也得坚持,因为它们承载的是城市的良心。
![]()
第二,要和地铁、共享单车、网约车形成组合拳。
公交不必再承担“大动脉”的角色,而是成为“末梢神经”,把人快速送到更高效的交通方式上。
第三,要在服务细节上更人性化。
比如候车亭的遮风挡雨、夜班车的安全保障、考试期间的专线服务,这些都是公交车存在感的重要来源。
当其他交通方式都以效率为先的时候,公交车恰恰可以提供另一种体验。
它或许慢,但它是城市最温柔的陪伴。
05
很多人觉得公交车落伍了,迟早会被地铁和网约车取代。
但事实是,公交车的价值从来不是替代,而是补充。
它像城市里的一根根隐形血管,默默运送着老人、学生、菜农和打工人。
它没那么光鲜亮丽,却撑起了最广泛的一部分人群的日常。
![]()
所以,当我们嘲笑公交车慢、旧、亏钱的时候,不妨想一想,正是这份不计成本的坚持,才让每个普通人都能以最低代价,安心抵达目的地。
公交车或许永远不会赚钱,但它能让一座城市显得温暖和有人情味。
这,就是它不可替代的理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